GDP神話已經過去 新經濟時代怎樣衡量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5 08:40
和訊網消息 GDP是過去幾十年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過去大家都瘋狂的追求GDP的增長,認為GDP基本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片面追求GDP增長我們也曾經付出環境、資源的巨大代價。如今這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GDP增速必可避免的降了下來,政府和民眾也終於開始普遍理性看待GDP了。
據和訊網了解,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中國於1985年開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中國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
過去GDP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曾經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榮耀和民族自信心,中國經濟體量也一路狂飆至世界第二,隨着經濟結構調整,今年GDP目標降到了6.5%-7%。
但認為GDP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顯然是錯誤的,GDP算法的調整會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它體現的是「流量」而非「存量」,僅以GDP衡量生產力和生活水平也有其局限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1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狂戀》(GDP Fetishism)一文中指出,GDP作為量度經濟增減程度的指標,存在很多問題及不足的地方,長久以來備受批評;隨着社會及經濟結構的轉變,這問題變得更加嚴重。10多年後的今天,由於虛擬經濟、電子商務、網絡經濟、共享經濟的急速發展,問題愈益嚴重和復雜。
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英鎊一度大跌,有人認為認為英國「脫歐」導致其經濟體量會一夜之間被法國超越,這也體現了對GDP的常見誤解。
比較國家的經濟規模不是件容易操作的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衡量的尺度並非始終一致。中國和印度最近修訂了計算GDP的方法,使之更貼近2008年達成一致的國際標准。
普通人看到GDP走勢圖時,可能會想到逐漸穩步積累的大筆資金。因此,也就會在貨幣突然波動時按匯率來衡量這些經濟體的「市值」。但實際上,GDP作為經濟規模的衡量指標體現的不是資產存量,而是貨物流和服務流。以GDP衡量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有其局限性。很多構成 GDP的必需品和便利服務事後都不會留下痕跡,也無法在一年後被計價。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