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本質(一)自我的預期和貪婪的槓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4 14:50
巴菲特在2010年,即上次全球金融危機後曾接受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的問詢,對於房地產「泡沫」的本質,巴菲特先生是這樣解釋:
泡沫難道就是簡單的價格上漲麼?
自從有了信用貨幣開始,那就注定了我們的信用是不斷打折扣的,換句話說就如同巴菲特先生在開頭講到的那樣,如果把時間拉的足夠長,我們的資產價格一定是上漲的,既然如此,那麼價格上漲就是一個注定的線性關系,但單純的價格上漲並不是泡沫的本質:
我們可以說泡沫的本質表象中一定有資產價格的上漲,但是資產價格的上漲並不意味着就是泡沫
泡沫和有序的上漲最大的區別:自我強化預期和瘋狂的槓杆
自我強化預期:一旦來自四面八方的錢匯合起來,會加強價格的走勢,價格反過來又會激勵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正反饋機制,大家預期價格會上漲,開始買入,而買入本身就會推動價格的上漲,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會導致更多的人開始買入,財富效應和貪婪驅動下市場開始自我強化預期,更多人買入,價格進一步上漲,所有的資金開始向這里聚集,當所有人認為價格可以不停的上漲永遠的上漲的時候,一定是來自於某種外部的因素來刺破這種預期,預期一旦打破,反向的正反饋就又會驅動大家瘋狂的賣出。
瘋狂的槓杆:槓杆,是個讓所有人又愛又恨的家伙,金融的槓杆是人性貪婪的放大器,並不是說金融槓杆就是惡魔,但縱觀所有人類歷史上的泡沫破裂中槓杆的身影無處不在,對於槓杆反反復復的監管和放松導致了危機的根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金融的力量,槓杆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可能會稍微的放緩一些,當然繁榮的速度也會變得很慢,但同樣泡沫瘋狂的周期也會被拉長,但人類最基本的金融行為和槓杆行為事實上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歷史,我們現在看似的所謂金融創新實際上在過去的數百年里,我們都已經變着花樣的發生過了。當我們認為金融對於經濟的支持不夠的時候,金融化監管開始放松,金融大浪潮推動資產開始出現自我強化和自我加強,直到所有人開始認為不可持續,引發金融監管機構的注意後,加強監管和降低槓杆的過程中,監管層總想着能夠拖住搖搖欲助的市場實現軟着陸,事實上金融部門自身的調整一定會在一定時間之內引發市場的自我預期的調整,自我強化開始受制於自我預期的調整和降低槓杆的制約,反向的預期開始加強,再次啟動反向正反饋逐步出現。
泡沫難道一定會破裂麼?
泡沫吹大了最終是要破的,誰也脫離不了地心引力。但很不幸我們將看到一個泡沫破裂後又陸續出現其他的泡沫,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只要有人性的地方就有貪婪,人終究成不了神,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欲望和貪念,所有我們每個人,無論是銀行家還是平頭老百姓(603883,股吧),無論是曾經經歷過的還是沒有經歷過的,擺脫不了,那就必然周而復始,所以人類的歷史也可以說就是在一輪一輪的泡沫中交替着,無非如果你足夠幸運,也許你還能夠有幸的經歷無數個泡沫的輪回,甚至抓住了泡沫成功的在破裂前逃脫了,那麼你就是那個泡沫洗刷下的幸運兒。
最後到底是什麼刺破了泡沫?
我認為是槓杆的調整,當市場自我強化自我預期到達一個臨界值的時候,是需要更大的槓杆去支撐進一步的膨脹,這時候會出現兩個情況:
1,管理者開始意識到槓杆資產價格的巨大隱患,主動開始降低槓杆,如果管理者能夠較早的權衡利弊,那麼這種自我降低槓杆的行為產生的痛苦會較小一些,如果管理者一開始對槓杆和泡沫的預估不足,甚至是權衡中間猶豫不決錯過了最佳的降槓杆窗口,那麼可以說泡沫就是被動性刺破的;
2,無法有更多的增加槓杆的空間,此時市場並不會馬上衰竭,大家會開始逐步的松動自我的強化和逐步的松動自我的預期,此時市場的泡沫開始先逐步的出現潮水退去的情況,然後反向正反饋逐步的推動泡沫的破裂。
這兩個情況,在現代金融體系和監管建立起來之前,泡沫的膨脹路徑和破裂的路徑多數是第二種情況,而隨着近現代金融體系和監管制度的建立,近現代的泡沫破裂大家會發現多數都是稱之為「金融危機」的原因,也就是因為更多的路徑都是第一種情況。
認清楚泡沫後押注的聰明交易者怎麼做?
押注泡沫破裂最聰明的交易或許並不是《大空頭》里的貝爾的交易,因為那樣的左側交易不僅僅需要強大的投研和數據體系去支撐,你更需要忍受擊鼓傳花最後的瘋狂,或許甚至你會面臨着如果管理層繼續的縱容帶來更大的偏離,你或許最後是對的,但是過程中也許你已經死了,有的時候你不得不說也許有許多向貝爾一樣發現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交易者,但很多人或許就死在了擇時上,這方面你不得不說是需要一些些運氣的。
當然如果你能夠完全看的透人性,你甚至可以做得到泡沫中與泡沫狂舞,但仍然保持內心的冷靜,精准的在鼓點停止的時候,流動性收緊,不但可以馬上從泡沫中撤出,甚至進一步與人性為敵反手殺之,這或許就是投機的最高境界。
(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