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方財政危機引爆多重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3 11:00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作者系高級研究員賀軍
在中國的債務分類中,如果按照債務規模和風險大小排序,分別是企業債務、政府債務、個人債務。其中,政府債務被認為是沒有短期迫切風險,但債務規模仍在不斷增大。
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截至2013年6月底的政府債務,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29256.49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66504.56億元。其中,中央政府上述三項債務分別為98129.48億元、2600.72億元和23110.84億元;地方政府上述三項債務分別為108859.17億元、26655.77億元和43393.72億元。其中,省、市、縣、鄉鎮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分別為17780.84億元、48434.61億元、39573.60億元和3070.12億元。
此後,雖然中央開始大力壓縮政府債務,但實際債務仍在繼續增長。據財政部數據,截至2015年末,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兩項合計,全國政府債務26.6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9.4%。加上地方政府或有債務(即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按照2013年6月審計署匡算的平均代償率20%估算,2015年全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上升到41.5%左右。
樂觀地來看,上述債務水平低於歐盟60%的預警線,也低於當前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水平——如日本超過200%、美國超過120%、法國120%左右、德國80%左右、巴西100%左右。從債務率來看,總體上,我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政府債務仍有一定的舉債空間。
對於政府來說,債務規模和舉債空間只是政府運作的一個方面,反映了政府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政府運行還有切切實實的另一個方面——需要不斷滿足規模龐大的財政支出。就像一輛汽車要開動,就必須不斷加油一樣。而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恰恰是在加油的環節出了問題——政府財政增收越來越困難,不僅僅是財政增收放緩,財政減收的陰影正在不斷擴散。對地方政府來說,財政減收往往來自三大原因:產業不景氣導致的稅收收入減少,房地產業不景氣造成的土地出讓金減少,以及反腐廉政帶來的各種非稅收入減少。
從官方數據來看,國內政府財政收支的增速缺口在拉大。2016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85514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164億元,同比增長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350億元,同比增長10.1%。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165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2970億元,同比增長7.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195億元,同比增長16.6%。從政府財政收支數據,可以看到兩個「剪刀差」在加大,一是全國總體財政收入與支出增速差距在加大,二是中央與地方支出增速差距在加大。
實際情況比統計數據更加糟糕。據安邦智庫(ANBOUND)在多個地方調研所了解,地方實際財政狀況普遍惡化,在產業發展放緩以及房地產市場低迷的雙重打擊下,許多經濟還不錯的城市在2015年的財政收入就已出現了負增長,為了讓數據好看,大多會在統計口徑上做文章,如「剔除房地產收入之後的地方財政收入維持了增長」。市場性減收、政策性減收(包括各種「反腐性減收」)相互疊加,讓地方財政收入顯著減少,這一趨勢還將延續下去。與此同時,各種近乎剛性的支出則保持了頑強的增長。省、市、縣、鎮各級地方官員都向安邦智庫研究人員反映,當前地方財政遇到了空間的挑戰,「以前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回旋余地,現在則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安邦智庫研究簡報曾報道過「西部十強縣」陝西省府谷的例子,這個昔日的明星縣在2016年1-5月的地方財政收入3.47億元,但同期僅工資支出就需要5.75億元,僅此一項就消耗光了收入。按照「三保」財政支出最低限度要求,前5個月府谷縣資金缺口5.48億元。為「保工資」,財政不得不「挪用」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專款資金7433萬元,同時挪用上級轉移支付資金5.2億元。
此外,該縣財政出借資金9億多元目前難以收回,全縣債務余額高達81.9億元。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情況也不樂觀,我們在長三角地區某工業大鎮了解到,該鎮的債務余額高達100億元,每年的財政收入除了吃飯,剩下的錢只夠還銀行利息。當地官員感嘆,「現在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方政府都是在為銀行打工」。
對於中央政府來說,需要警惕的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情況正在迅速惡化,再加上債務負擔有增無減,盡管有關部門出台了「拿時間換空間」的債務置換措施,但在地方支出剛性壓力之下,部門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的風險在迅速加劇,不排除少數地方財政風險、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等多重風險同時爆發的可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