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業占GDP之比看中國經濟脫實就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3 10:10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中國金融資源的脫實就虛十分嚴重,雖然貨幣政策寬松、資本過剩明顯,但金融資源進不了實體經濟,總在資產圈子里炒來炒去。衡量一個經濟體金融與實體之間發展是否協調、經濟結構是否合理有許多指標,如貨幣量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的關系、資產價格等,而「金融業增加值占GDP之比」則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尚未受重視的指標。
《證券時報》引述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的GDP占比為8.5%,2016年上半年的數據則上升到9.2%。近年來,中國經濟博彩化趨勢明顯,「現貨交易」、地方交易所等各類灰色、黑色交易規模驚人,尚不知這些是否已被充分統計,如果統計不充分,則公布的數據存在低估。從縱向看,2007年之前這一指標一直徘徊在5%左右,2008年後開始逐步上升。相比之下,英國、美國分別只有8%和7%左右,日本和歐洲甚至低於5%,在這一指標上中國已輕松實現了「超英趕美」,在大型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由於GDP是國民經濟所有行業增加值的加總,所以,金融業增加值占GDP之比這一指標的含義非常簡單,表明全社會有多少資源和多少回報流向了金融業。金融業是服務業,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而單獨發展,對其他行業來說它充當着潤滑油的作用,潤滑油不足機器運轉不暢、磨損大,潤滑油過多則會造成打滑、空轉。
因此,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要協調發展,發展不足與發展過度都有問題。美、日、歐都是發達經濟體,它們的金融業發展占比數據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各發達國家中,英、美的金融業有較高的比例為別國提供服務,占比高一些,日本、歐洲等以本國為主要服務對象,該指標一般在5%左右。就此而言,中國金融業如此高的占比是實體與金融業發展失衡、經濟結構畸形化的例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