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耗資332億美元的全球鋼鐵並購大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2 09:50
書名:《冷酷的鋼鐵》
作者:[英]蒂姆-博凱 [英]拜倫-奧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內容簡介
《冷酷的鋼鐵》聚焦全球迄今為止最大的鋼鐵收購戰——米塔爾鋼鐵公司對安賽樂鋼鐵公司的收購。
2006年1月27日,世界最大的生產商米塔爾鋼鐵公司宣布,出價230億美元「惡意收購」歐洲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二的鋼鐵企業安賽樂鋼鐵公司,史詩般的商業戰爭打響了。
故事由此展開,該事件在歐洲的政治、經濟、金融領域引發了一場大地震。兩大公司實力對決,政府行為暗藏玄機,投資銀行操縱股市,商業詐騙大行其道,影響深遠波及全球。
在這場不被看好的收購戰中,米塔爾是如何擺平六國政府以及反壟斷組織的詰難實現「逆轉勝」的?
中國的鋼鐵企業是否也會面臨同安賽樂公司一樣的命運?
《冷酷的鋼鐵》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描述當代全球產業競爭模式的現實版好萊塢大片。
作者簡介
蒂姆-博凱,記者,作家,編輯,電台主播,著名媒體《每日電訊報》和《泰晤士報》職業撰稿人,采訪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應《每日電訊報》之邀,博凱成為英國雜志界首位撰寫拉克希米•米塔爾人物傳記的作家。寫作期間,他得到了米塔爾一家和米塔爾鋼鐵公司高層人士的全力配合,采訪全面、真實。
拜倫-奧希,加文一安德森公司總經理,米塔爾鋼鐵公司和安賽樂公司對抗期間,任盧森堡政府溝通決策顧問。加文一安德森公司是公關類咨詢機構,面向國際,着眼金融,向多國政府和大型企業提供收購、合並方面的專業顧問服務。
引子
想象一下,世界上如果沒有機場、摩天大樓、汽車、鐵路、飛機、大橋和足球場,或者說,這些東西都不以鋼為骨架,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樣子,您將感覺如何?提倡「回歸原始」的人們也許會說,這樣的世界簡直就是天堂。然而,這個「天堂」里也將不再有各種外科手術設備以及其他任何醫療器具。另外,電腦、各種炊具、電冰箱、刀、剪子、平底鍋、園藝工具、輪船、拖拉機、犁頭、彈簧、手表、心髒起搏器等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物品,也會統統不見了蹤影。
鋼,無處不在。雖然水泥、玻璃、磚和油漆常常將鋼擋在了我們的視線之外,可它依舊是人類建築業的脊梁,它決定着我們的生活方式。當列車從福斯鐵路橋(世界第一座鋼架橋)或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上疾馳而過時,人們也許不會記起,若不是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商人、偉大的發明家亨利-貝西默(Henry Bessemer),人類也許現在還生活在鑄鐵年代,上述兩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水上交通還將維持在發展十分緩慢的水平。
英國人亨利-貝西默是一位舉世矚目的發明家,他的發明專利數以百計。是他,改進了鉛筆的構造,設計了插入式的鉛筆芯;是他,發明了壓花郵票。幾百年前的某一天,病床上的貝西默也不閒着,他正琢磨着如何才能改進大炮發射筒的構造。那時英國的大炮均以鑄鐵制造,每次發射的間隔時間很長,着實令人擔憂,這是因為鑄鐵無法承受點火發射時產生的巨大壓力,鐵的缺陷就在於含碳量太高,易裂。最佳的替代品顯然是鋼。鋼的抗壓性更強,柔韌度也比鐵好。人類使用鋼的歷史差不多已有兩千年,但是生產鋼仍舊非常昂貴,而且十分耗時,產品的質量也不穩定。貝西默想,要是能夠大規模生產統一標准的高質量鋼,英國大炮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想到這里,貝西默從床上爬起來,回到車間,開始了他的實驗。剩下的故事都寫在歷史書里—那些我們多數人學了又忘了的歷史。還記得的,也許只剩幾個「珍妮紡紗機」、「斯蒂芬森『火箭』號機車」之類的詞語回盪在耳畔。貝西默對工業革命詞匯表的貢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詞組—「貝西默轉爐」。
貝西默發現,鐵礦石加熱到1250攝氏度時可熔化,此時,若向盛裝鐵礦石的梨形大鍋或高爐吹冷空氣,可除去大部分雜質,使碳含量降低,而又剛好維持足夠的硬度,於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合金之一—現代鋼就這樣誕生了。為了使煉出的鋼擁有不同標准的延展性與韌性,可在上述過程中適量添加其他元素成分。利用貝西默發明的轉爐煉鋼技術,一個小時內即可生產30噸質量可靠的高級鋼。1859年,貝西默在謝菲爾德開辦了一家工廠,生產槍、炮和鐵軌。亨利-貝西默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靠鋼發家的百萬富翁。
也許是歷史的緣故,貝西默的現代鋼未能及時在英國各地的家庭作坊中得到推廣和應用,倒是一個從蘇格蘭鄧弗姆林來的窮孩子在一次參觀了位於謝菲爾德的煉鋼廠後,便意識到這里生產的材料用途極為廣泛,未來一定能改變整個世界。這個窮孩子後來移民去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在那里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個窮孩子就是:安德魯-卡內基。從謝菲爾德來到匹茲堡後,他便創建了卡內基鋼鐵公司,也就是美國鋼鐵公司的前身,從此開始大批量生產用於建造鐵路、摩天大廈、橋梁和輪船的鋼材。鋼,使美國經濟擁有了世界領先的地位;鋼,使卡內基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卡內基的成功令世人矚目,但他也因他的成功而被劃入「強盜資本家」行列,同樣榜上有名的還包括約翰-D-洛克菲勒、標准石油公司的亨利-弗拉格勒,以及諸如此類的商人和銀行家。他們在各自的生產領域都居於統領地位,同時也都積累了巨額的個人財富,或許正因為這樣,常常有人據此指控他們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壟斷或其他不公平競爭行為。
實踐證明,鋼的確用途廣泛,從船塢到餐桌,鋼的身影無處不在。1913年8月,時年42歲的謝菲爾德人哈里-布里爾利(HarryBrearley)發現,若在鋼中加入12.8%的鉻元素,這樣生產出來的鋼即使投進檸檬汁或醋中,也不會被腐蝕。哈里稱自己的新發明為「不會生銹的鋼」,也就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不銹鋼」。而「不銹鋼」三個字,也因此成為布里爾利的家鄉謝菲爾德市的代名詞。1952年,另一種新型改良鋼在奧地利問世。冶煉這種新型鋼仍需用到貝西默設計的轉爐,只是另外加進了一套水冷裝置,向高溫金屬表面快速吹氧。這一技術進一步降低了合金中的碳含量,這樣生產出來的低碳鋼用途比以前更加廣泛。
今天,我們能見到各種類型、各種形狀、各種尺寸的鋼。「長鋼」,也就是承重鋼,常用來加固水泥,鋪設鐵軌,建造橋梁等。質量更好的「扁鋼」則常用來生產汽車、火車、輪船,以及各種家用電器如洗衣機等。
只有少數人能破譯集成電路的世界,然而鋼就不同了,人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它,真實地觸摸到它。煉鋼廠又髒又熱,充斥着各種噪音,另外火星飛濺,濃煙滾滾,還有「嘶嘶」的聲響。一座煉鋼廠基本占地10平方公里以上,里面的傳送帶織成一張令人眩暈的網,網上是靠輪船或火車從巴西和澳大利亞運來的紅色鐵礦石,它們被一個個大鏟子移走,然後又被這些鏟子扔進許多緩慢運轉着的機器。在這里,鐵礦石經過篩選、劃分等級,最後形成兩座對稱的小山,每座小山占地周長約半英里,高60英尺。接着,另外一些如黑色大蟲子般的機器將煤變成焦炭,再用焦炭去熔化鐵礦石。下一步,濃濃的鐵水被倒進黑色的混鐵爐式盛鐵桶,每只大桶裝載170噸鐵水,由強勁的火車拖到煉鋼高爐的所在地,在這里,這些大桶被舉起、翻轉,將鐵水倒進一個個比房子還高的貝西默式轉爐。煉鋼的過程中,人們總會往里面摻一小部分廢料—別忘了,鋼是最適合循環使用的材料—而這會導致轉爐中的混合物向外飛濺,發出低沉的「咕咕」聲,憤怒的火星閃耀着紅色或白色的光,如噴泉般撒向煉鋼廠的高級工作區—煉鋼工人的車間。車間里玻璃牆擋住了外面的強光,工人們各自對着自己的電腦屏幕,工作認真的程度就像機場里的地面操控員一樣。整個煉鋼過程都在他們的監視與調控之下。從這里,他們能看到又長又厚的紅色鋼板被放進滾筒,繞着工人們的工作間環行一周,若要生產非建築用鋼,則還要將這些鋼板置入一些類似於巨型報紙印刷機的大機器中,鋼板在這里受到擠壓,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只剩幾毫米厚,這時,便可將這些煉好的鋼打上包裝紙,或卷成筒狀,或像鋪床單一樣鋪開,存入庫房。這樣生產出來的鋼板十分珍貴,為了防止生銹,可以通過高溫或電鍍的方式在鋼板表面鍍鋅。
由於鋼在經濟發展中有着至關重要的地位,鋼鐵工業因此經常被各國視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傳統上,煉鋼業也一直是國有產業。自20世紀初至2002年,全世界的鋼產量成指數增長,在這段時間內,出現過幾次大的產鋼高峰。當然,鋼產量也同樣陷入過很深的低谷。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恢復階段和大蕭條期間,鋼的生產出現過大規模的中斷,大量人員紛紛失業。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過量生產導致鋼價低廉,許多政要人物開始懷疑鋼產量在國家財富中的重要地位。
他們的懷疑引發了一股洶涌的私有化浪潮,許多國有企業將自己旗下的資產賣給了那些虎視眈眈的資本家。此時,出現了一批新型煉鋼廠,這些新生的微型煉鋼廠采用新技術,利用比普通轉爐小得多的電弧爐將固態的工業廢料熔化,從而得到嶄新的鋼材。這種冶煉過程沒有了傳統大型煉鋼廠中堆積成山的鐵礦石和煤,也沒有了眾多的機器設備和各機器間的復雜協作,生產成本得以大大降低;但同時,這樣生產出來的鋼只能用於低等建築或其他不太精細的產品。
2005年初,世界鋼產業的發展進入高峰期;而前面幾十年,各地鋼鐵公司始終在負利潤與零利潤之間徘徊。2003年,世界鋼產量突破9.6億噸,同年,鋁的產量僅為0.22億噸左右,自這一年起,世界對鋼的需求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國和印度是最大的兩個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鋼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粗鋼年產量逾2億噸的國家;但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鋼消耗國,年耗鋼量為2.44億噸。全球經濟都在迅速增長,然而,這卻使全球的煉鋼廠都遭遇了發展的瓶頸。2004年,鋼的價格第一次達到平均每噸650美元,邊際收益超過了以往,但如何才能獲得整體利潤的增長呢?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生產鋼必需的兩樣原材料—鐵礦石和用於轉化成焦炭的煤—的價格都達到了極限,此外,大批量運輸的成本也十分昂貴;如此看來,未來增長的關鍵就是要爭取在新興市場中開辦煉鋼廠:在這些地方,煤礦和鐵礦更靠近煉鋼地點,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同時加大對技術投資、實現技術轉移能夠極大地削減生產成本。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鋼鐵工業從全球范圍來看,力量仍相當分散。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做到年產鋼量1億噸,或達到世界產量的10%。將鋼鐵生產集中到少數幾個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實現集中生產,廠家在市場定價方面才能擁有更大的優勢,才能實現利潤與股東權益的雙贏。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個鋼業集團走在了世界前列。一個是米塔爾鋼鐵公司,執行總部設在倫敦頗負盛名的伯克利廣場。該集團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主打產品是「長鋼」。這是個年輕的公司,攻擊性強,做事迅速,敢於冒險;總裁拉克希米-米塔爾富有遠見卓識,熱衷於鋼業的集中化。米塔爾鋼鐵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安賽樂公司,安賽樂公司擁有世界上效益最好的煉鋼廠,產品以「扁鋼」為主,該公司總裁是法國人蓋伊-多萊(GuyDollé)。安賽樂公司由三家前歐洲國有鋼鐵公司合並而來:盧森堡的阿爾貝德公司(Arbed)、法國的優基諾公司(Usinor)和西班牙的阿塞拉利亞公司(Aceralia)。這三家公司合並重組後,位於盧森堡市自由大街、外觀如城堡般宏偉的原阿爾貝德公司總部則繼續發揮着總指揮的作用。
兩大集團都對鋼充滿激情。米塔爾(人送外號「從加爾各答來的卡內基」)比誰都清楚地看到了實現鋼業集中化的必要性;而安賽樂公司也同樣野心勃勃,既要做到最大,又要做到最好。統領市場對於任何一家集團都意味着在跟汽車制造商、輪船制造商、建築公司等各類顧客討價還價時,能夠擁有更大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有機會在亞洲、南美以及東歐等新興市場上尋求更多利益。
蓋伊-多萊聽得見米塔爾前進的腳步聲,這聲音刺痛了他。安賽樂公司是歐洲的鋼業龍頭,因此根本不把其他企業放在眼里。安賽樂公司在高強度汽車專用鋼材市場上的份額超過了其他所有對手,歐洲的汽車制造商是其主要客戶;此外,安賽樂公司的總體年產鋼量接近0.5億噸,生產線全部采用最新技術。集團合並後的資產負債表已整理審校完成,從表中可以看出,公司幾十年來處於衰退狀態,再加上接連不斷的結構調整導致支出巨大,集團已元氣大傷。安賽樂公司曾在技術更新上投以重資,並買下了巴西的幾家公司,還在俄羅斯、日本、中國等國家開辦了合資企業,在此之後,安賽樂公司又把熱切的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汽車市場,渴望在那里也能爭得一席之地。從國有到私營,安賽樂公司付出了無數的血、汗、淚,股東們也長期備受煎熬,多年來幾乎分不到什麼紅利。終於,安賽樂公司開始朝正確的方向邁開了步伐:這家總部設在盧森堡的集團儼然已經覺醒,要不顧一切趕上米塔爾鋼鐵公司,而且要把它遠遠地甩在身後。
2005年,兩大集團的王者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土耳其和烏克蘭分別舉辦的兩場國有資產公開拍賣會尤為引人注目。兩場拍賣會均在10月舉行,中間間隔不超過三個星期。第一場拍賣會在土耳其舉行。土耳其有7000萬人口,當時因為要加入歐盟,民眾熱情高漲。這一場拍賣標的是埃雷利鋼鐵公司(Erdemir)46.3%的國有股份,該公司年產鋼量為350萬噸,生產的鋼材主要用於汽車和其他一些工業生產。米塔爾鋼鐵公司與安賽樂公司先前均已持有少量埃雷利鋼鐵公司的股票,現在,它們都希望成為這家土耳其公司最大的股東。
拍賣會地點設在安卡拉的希爾頓酒店,酒店裝修奢華,地上鋪着地毯;米塔爾鋼鐵公司和安賽樂公司的代表已分別入場,來參加競拍的還有兩家俄羅斯的公司,兩家土耳其本地公司埃爾格利(Ergeli)和OYAK。拉克希米-米塔爾在第二輪結束後退出,此時,他已將競標價抬到了23億美元。他的退出像一根導火索,整場拍賣會的情形急轉直下。兩家俄羅斯公司先後宣布退出,安賽樂公司跟進第三輪競標。蓋伊-多萊此時長舒一口氣,他一邊慶幸自己沒花冤枉錢,一邊竊喜,因為他最大的競爭對手—米塔爾空手而歸,這讓他越發覺得心情愉快。之後安賽樂公司也退出了競標。米塔爾鋼鐵公司與安賽樂公司這兩匹鋼業「駿馬」都相繼退出了,只留下兩家本國公司繼續競拍。最後,OYAK以天價27.7億美元中標,這個價格的確超過了許多人的預期。
其實,真正的戰役還沒打響。拉克希米-米塔爾和蓋伊-多萊此時都要保存實力,因為日後還有一場更激烈的惡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