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債轉股在國內市場已經成了「過街老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4 08:20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投資回報率惡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內信用債市場的違約事件從2015年以來顯著增多,債券發行人和投資人圍繞債務清償和保本付息問題,雙方的矛盾越發突出。7月22日,工程機械行業巨頭中聯重科(000157,股吧)近期召開兩筆債券的持有人會議,承諾不進行債轉股、不惡意逃廢債、盡一切手段保本付息的議案獲得全票通過。而在8月2日,此前引發輿論嘩然的東北特鋼連發兩公告,表示不會采取惡意逃廢債行為,不會單方面對未兌付的債務融資工具采取債轉股行為。在安邦咨詢(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這表明市場對於「債轉股」政策的反對聲浪越來越高,那些試圖借此轉嫁危機的企業和地方政府要正視市場聲音了。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底,今年國內信用債市場共18家發行主體的38只債券違約,違約金額達247.6億元。而從2014年國內市場打破剛兌至今,總共違約金額在376億元。可以看出,今年大半年的時間,違約金額幾乎已是前兩年的2倍之多。從行業來看,鋼鐵、煤炭、有色這些過剩產能集中的傳統行業,是企業債違約的重災區;同時,農業、食品、物流等行業也陸續出現了違約事件(例如南京雨潤、江蘇中聯物流等)。而更引發市場擔憂的,則是違約事件在國企領域的爆發。

受國家投資驅動模式以及各種扶持政策的刺激,央企、國企在「做大做強」的名義下實現快速擴張的同時,在不斷擠壓民企的生存空間。盡管國企的生產效益、市場競爭力以及風險意識和風控能力普遍弱於民企,對國民經濟的整體拉動作用也低於民企,但因為得到了國家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背書,市場和投資者曾普遍認為國企出了問題會有國家「兜底」。但今年出現的一系列信用債違約,讓一部分投資者意識到,企業債市場並不總存在「剛性兌付」,國企違約風險開始引發市場普遍焦慮。特別是國企由於體量巨大,一旦出現違約問題,其規模和負面影響的程度都大大超過民企,違約債券的後續解決也比民企難得多。從數據上看,今年的債券違約中,涉及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國企6家,相關達164.7億元,占違約總金額的近七成。可以說,國企正在上升為國內信用風險的主要來源,成為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

面對債務違約問題,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債轉股」的方式暫時擺脫困境,能將風險轉嫁給銀行及其他投資者,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東北特鋼的當事人了(包括遼寧國資委)。但可以說,「債轉股」被提出後,反對聲就占據了輿論的主流。市場人士從不同方面分析指出,債轉股並不是解決債務問題的「靈丹妙藥」,它僅僅是一個債務轉移、以時間換空間的過程,不但不能從根本上化解企業債務過剩的問題,反而有可能讓僵屍企業得以續命。

權威人士在5月份《開局首季問大勢》的講話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稱「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與債轉股有重大關系的銀行方面,盡管有一些觀點認為債轉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的資金壓力,但更多業內人士認為,債轉股只會加大銀行業的風險敞口,而且這次政府不會兜底,完全需要市場主體參與方根據市場經濟的原則來確定轉股的價格。因此,即便是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銀行面對的風險也不會小。

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國企正在上升為信用風險的主要來源,成為信用債市場最大的「雷區」。對於部分國企和地方政府期待的「債轉股」解決方案,中央高層、投資人和銀行業普遍持反對意見,債轉股在國內市場已經成了「過街老鼠」。對此,相關各方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