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規「緊箍」在前 基金子公司加速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3 09:38
坊間流傳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讓資本市場看到了監管部門規范銀行理財的決心。這一次,受政策影響最大的資產管理行業,非基金子公司莫屬。
在過去四年時間里,依托於銀監會對信托行業風險控制的嚴格要求,以及銀行理財資金對外投資需求的急速膨脹,基金子公司獲得了神話般的發展速度。數據顯示,從2012年11月第一家基金子公司獲批至今年3月底,共有79家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了專戶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高達9.84萬億元。
但若前述理財新規落地實施,一度令資產管理行業瞠目結舌的發展神話將成為歷史。缺乏龐大銀行理財資金的對接,加上不斷完善的監管政策和日益強化的風險控制,基金子公司不僅會終止狂飆的擴張之路,還有可能會因為存量業務的集中到期無法延續,進而出現資產管理規模崩塌式萎縮。按某基金子公司總經理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半壁江山”沒有了!
野馬終被套韁
如果說5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控指標指引》兩份征求意見稿的出爐,只是讓基金子公司感到深秋的一絲涼意,那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消息,則讓基金子公司墜入了寒冬,可以直接感到那刺骨的切膚之痛。
這份在市場上廣為流傳的銀行理財資金業務新規,對基金子公司殺傷力最大的條款莫過於“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特定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准化債券資產,符合銀監會關於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投資計劃除外”。在業內人士眼里,這個條款的設立意味着,銜接銀行資金與非標資產的通道業務將向基金子公司關上大門。
上海一位基金子公司高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基金子公司約有七成甚至更多的業務為通道業務,其中絕大部分的項目資金來自於銀行。如果新規實施,那麼子公司業務規模將大幅縮水。按照今年3月底約9.87萬億元資產管理規模計算,所涉及業務量有可能高達約7萬億元甚至更多。
業內人士指出,考慮到存量業務到期後無法展期或發行新的資管計劃,預估高達7萬億的通道業務有可能在某一時點崩塌式地萎縮,對基金子公司這個新生行業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這一點,對發展速度最快的銀行系基金子公司而言,或體現最明顯。
影響還不止於此。由於新規擬限制銀行理財資金進入權益類市場,並且禁止分級產品加槓杆的模式,以及不允許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本行信貸資產及其受(收)益權等,這讓近年來一直努力擺脫對通道業務依賴,謀求發展主動資產管理業務的部分基金子公司轉型之夢成為泡影。某基金子公司總經理表示:“精心籌謀的戰略規劃已經成為一紙空文。未來不知道會怎樣。”
暴利神話終結
可預見的資產管理規模縮水,以及監管日益嚴厲,正在終結基金子公司的暴利神話。
“你或許很難想象,在最近幾年的市場行情里基金子公司的暴利程度。因為之前沒有資本金的約束,很多基金子公司的注冊資本都不高,但業務規模的擴張遠遠超出了想象。計算下來,股東的年回報率在70%甚至更高的情況並不鮮見。”某基金子公司高管向記者透露,“新規如果落地,基金子公司規模快速縮水,最傷的其實不是基金子公司自己,而是股東。預估年回報率會快速降低到8%甚至更低。這樣一來,基金子公司就不再是‘香餑餑’了。”
事實上,除了銀行理財業務新規會導致基金子公司業務量萎縮而減少利潤外,《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指引》的執行,也會大幅降低基金子公司的股東回報率。根據《指引》,基金子公司應當持續符合下列風險控制指標:凈資本不得低於1億元人民幣;凈資本不得低於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凈資本不得低於凈資產的40%;凈資產不得低於負債的20%。
國金證券非銀研究員測算,一對多產品將最多按3%計提風險資本,一對一產品將最多按1%計提風險資本。若按此規定執行,2016年一季度新增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約1.27萬億元,預計需計提風險資本最多約172億元。這對於過去幾年里習慣了“蛇吞象”游戲的基金子公司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資金負擔。考慮到此前基金子公司業務依靠低費率競爭的狀況,其利潤顯然不足以覆蓋風險資本的計提。因此,對於基金子公司而言,應對的方法要麼是股東追加資本金,要麼是壓縮業務規模同時調整業務結構。不管采取哪種方法,都會極大地降低股東的投資回報率。
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總經理透露,考慮到對於資本金的消耗,公司將把標准化業務如定增、二級市場業務放在母公司專戶部門操作。另一方面,對於子公司所承接的業務,目前挑選項目時已經從過去的“來者不拒”,轉變成為了“抬高門檻”,公司內部會綜合考量收入水平、風險程度精選項目。
據記者了解,不少基金子公司已經和股東方協商,希望增加注冊資本,以保障基金子公司的業務發展需求。
轉型在所難免
在各項新規的限制下,基金子公司的暴利空間被顯著壓縮,轉型已是勢在必行。雖然前路艱辛,甚至荊棘密布,但不得不前行。
主動收縮通道業務正逐漸成為眾多基金子公司共同的做法。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督察長表示,未來基金子公司的業務規模會縮減很多,同時業務質量和盈利能力會大幅提升。其中,通道業務盈利微薄但卻消耗子公司的資本金,即便沒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基金子公司也已經在自發地逐步收縮這類業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監管加強對於基金子公司的發展未必不是好事情。”這位督察長向記者表示。
主動資產管理業務也受限頗多,由於其可持續性強,依然成為許多基金子公司轉型的方向。無論是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還是自主管理型債權融資類項目,都是未來基金子公司可以大力挖掘的業務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說,曾被譽為‘萬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未來的市場空間依然廣闊。畢竟,歷經了四年的發展,多數基金子公司已經成功地解決了生存問題,擁有了自己的資源和團隊,不再像嗷嗷待哺的嬰兒一樣,容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扼殺。”某基金子公司總經理表示。
不過,與此前“制度紅利”所帶來的業務藍海不同,在資產管理行業近年來高速發展後,無論基金子公司朝哪個方向轉型,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都會非常巨大。對於基金子公司這個行業來說,優勝劣汰的行業洗牌將在所難免。(李良 黃淑慧)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