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外媒:高層已要求整合處於割裂狀態監管系統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如何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一個正在考慮的方案是,效法其他國家在風險時期的做法,賦予中國央行更大的權力。

據了解在抑制波動劇烈的市場和管理經濟方面,中國政府手里是有一些工具的,而且也沒有怯於使用這些工具。但在過去一年中,中國股市的劇烈波動以及人民幣的意外貶值令投資人錯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制訂一項計劃,以整合當前處於部門割裂狀態的監管系統。在當前的監管體系下,中國央行和銀行、證券以及保險行業的監管部門常常各行其是,有時甚至有相互抵觸的做法。


據知情官員透露,目前正在討論的一個方案是將所有監管職責集中歸到中國央行手中。傳統上而言,在動盪時期,央行是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政府部門。不過參與討論的官員表示,這一設想需要一些權力部門放棄一部分地盤。

中國國務院下屬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表示,對於改革的必要性已經有了一個基本共識,但在如何改方面仍有激烈爭論。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習近平及其他領導人原本希望能在上個月看到一份計劃草案,但這份草案在6月份結束後仍然沒有拿出。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協調兩個互不相容的目標,即通過開放市場獲得資本和國際認可,同時對市場加以控制以取得預期效果,但這兩個目標可能無法同時實現。上述潛在調整是中國為此做出的最新舉措。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IMF前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稱,監管改革在任何一個經濟體中都是一項復雜的任務,在指令型經濟體中尤其如此。

普拉薩德稱,政府直接干預金融市場,比如中國去年夏季的救市舉措,不僅有礙強勁且有效的監管框架目標的實現,而且通常會加劇波動。

中國之前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自去年夏季開始,中國扮演了一個不受歡迎的角色,成為全球市場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

當時中國股市暴跌蒸發掉了數萬億美元財富。尤其令人尷尬的是,股市暴跌時,中國正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並將自己標榜成國際援助的一個主要來源。

監管缺乏一致性是造成中國股市大起大落的一個因素。在中國領導人希望股市成為國有企業籌資場所的情況下,監管機構沒有限制投資者大筆借貸買股。當股市下跌時,相互矛盾的措施以及缺乏監管協調則令情況變得更糟。

證券監管機構一度收緊了對保證金融資的要求,給市場帶來了下行壓力,而就在同一周,央行則采取了推動市場上行的措施。

一些人士認為上述沖突原本可以避免,他們支持建立一個由央行主導的系統,由央行全面負責制定所謂的宏觀審慎政策,或針對特定風險制定規則。比如,如果發現某些公司違反了借貸資金使用限額或其他由央行制定的規定,就會要求這些公司滿足更嚴格的要求,例如持有更多資本。

事實上,監管整合或許意味着回歸較早前的模式。

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收走了央行的某些監管權限,另外設立了三個機構,即中國銀行(601988,股吧)(3.320, 0.00, 0.00%)[0.00% 資金 研報]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當時的目標是推動貨幣政策實現獨立,但是這一做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例如,為了支持中國政府保護中國經濟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商業銀行在2009年激進地擴大放貸規模,但是銀監會卻要求銀行補充資本,並且留存更多資金以應對壞賬。這些措施抵消了央行放松信貸的效果。

目前正在討論的一個不太激進的設想是,在國務院下面設置一個新的超級監管機構。官員表示,該機構會由來自三個行業監管機構以及央行的高級官員組成,其面臨的政治阻力可能也較少。

不過一些人表示,這不會解決目前的部門割據問題。中國在2013年就設立了一個跨部門的機構,但該機構發揮的協調作用並不理想。

在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中國央行表示,上述跨部門機構去年舉行了三次會議,對重要的金融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國央行的媒體官員不予置評。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國務院也沒有回應相關詢問。

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和歐洲也進行了監管改革,在中國進行的相關討論就發生在這一背景之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很長時間以來都試圖通過資本要求和槓杆限制等工具在管理貨幣政策和保衛金融系統之間找到平衡。

一方面是美聯儲在監管銀行業和大型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其他機構則在負責監管金融業的不同領域,決策速度因此放緩。即便在美國政府於2010年成立了新的機構來聚合不同的金融監管機構,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在英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央行一直扮演着超級監管者的角色。除了原有的貨幣政策委員會,目前還有兩個委員會分別負責金融穩定和具體公司的監管。不過對這種體系的有效性目前仍無定論。

隨着中國金融系統風險的累積,監管改革也變得非常緊迫。壞賬和債務違約也在增多。去年中國總體債務與GDP之比上升近一倍,至245%,2008年為133%。與此同時,銀行、券商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推出高風險產品,這些產品處於監管真空之中。

但將填補這些監管漏洞的重任交給中國央行,將使其陷入控制風險與利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兩難境地。

最近幾個月來,中國央行沒有采取更大力度的信貸寬松舉措,因為數據顯示,通過寬松政策釋放的大部分流動性都流向了投機性交易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經濟學家張明說,央行要在控制過度放貸與確保寬松貨幣狀況以刺激經濟之間尋找平衡將會非常困難。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