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真正症結在於「分配側」老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12 08:00
三駕馬車為什麼跑慢了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了三十五年後,這兩年開始顯著降速。經濟從平均兩位數增長,下降到6-7%之間,減速了近一半。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用「三駕馬車」來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即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匹馬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突然放慢,當然是這三匹馬跑慢了,但是哪匹馬出了問題?為什麼跑慢了?
投資是匹「官馬」,始終一馬當先
盡管民間投資有所上升,外資也是不容忽視的資本來源,但在中國國內,政府始終是投資的主體。所以,投資這匹馬是官家的,是官馬。與膘肥體壯的官馬相比,民間私人投資充其量是一匹瘦驢。
與其他國家GDP的增長顯著不同,中國GDP的高增長基本依靠高投資的帶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2011年至1014這四年間,投資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7%、47%、48%、46%。
其他國家和地區這個數據如何?拿2014年比較,美國19%,德國19%,日本21%,韓國29%,中國香港24%,俄羅斯20%,印度32%,巴西20%。與中國該指標相同或超過中國的,國際上只有四個國家:赤道幾內亞、阿爾及利亞、莫桑比克和不丹。全球2013年的平均值為22.2%,與世界平均相比,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是全球平均的兩倍。
投資這匹馬跑快了,好不好?投資和消費是一種辨證的關系。用於投資的錢多了,自然用於民生和消費的錢就少了。國家用超過的稅費把錢收上來用於投資,國家錢多,民眾錢少,長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一種國富民窮的經濟增長模式。
消費是匹營養不良的「瘦馬」
盡管過去兩年,消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有所上升,有點和投資平起平坐的架勢,但2011年之前的二十幾年里,在拉動總需求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貢獻大,消費貢獻處於弱勢。特別在2000年後的十年里,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處於持續下降趨勢,居民消費占 GDP 比重從2000 年的 46%下降到2010 年的 34%。
中國比美國多了10億人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貌似個個都是土豪,中國人不差錢。按這個道理說,中國的消費應該是全球最牛逼才對。其實不然。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調查,2012年美國的人均消費支出是30,903美元,而中國的人均消費支出只有1221美元,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人均消費支出大約是5400美元。中國人均消費支出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國平均水平的1/25。
事實上,我們不是不差錢。北上廣和中國的一線城市,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迷幻,似乎中國遍地富豪,錢多的能買下幾個美國,社會富裕極了。但你離開大城市,到鄉下看看,農民不舍得買一瓶礦泉水。
14億人口,消費羸弱,要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只能說明我們的經濟結構存在嚴重問題。
出口是匹「老馬」,快累死了
中國經濟以前靠出口帶動,這至少有15年的歷史。中國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加上人權成本極低,環境成本極低,使得制造成本極低。改革開放後,沿海經濟的繁榮從歷史看主要就得益於勞動力十分廉價。
但是現在不行了。政府和富人有了一點錢之後,都想更有錢,他們心照不宣地把房地產價格搞上去了,政府靠賣地大把銀子進賬,富人靠開發房地產賺得擠爆了亞洲乃至世界富豪榜。於是,生活成本翻番上去,制造業被擠出來城市,一個月的薪水抵不過北上廣一個蝸居的租金。苦了打工者,也累死了「出口」這匹老馬。
於是,殺出了「供給側」這匹白馬
別把「供給側」改革想復雜了,事情很好理解。政府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可投資的錢從哪里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政府天生有錢,說到根本,還不就是銀行貸款、財政赤字(借債),還有就是多印一點鈔票,這就是所謂的量化政策,換一句話說,就是用增加貨幣供給來拉動需求。過去,「需求側」政策就是這麼點事兒。
但是,你以為銀行信貸真的去拉動需求了嗎?用一部分錢是流到老實巴交的實業那里,但是,更多的錢卻跑到了能賺快錢和大錢的地方了。那就是房地產和股市。所以,中國經濟挺怪的,市場上錢放得越多,實業越得不到錢,錢越是追逐那些能起泡沫的資產。銀行要抵押才能放款,實業不但沒有抵押,生意還很辛苦。有抵押有實力的大企業,融資很容易,但他們拿錢做什麼,投實業風險大,擔責任,最可靠的還是像銀行一樣,給有抵押的房地產行業放貸。所以,條條大路通羅馬,房地產價格就這樣一路高揚,堵死了實業的資本通道。
好了,現在得改變一下思路。靠印鈔票來發展經濟,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因為滿市場都是過剩的產能、商品物資泛濫、基本建設鋪天蓋地,以前投資100元,能產生70元的價值,現在100元投下去,恐怕只能產生10元錢的價值,生產效率極為低下。
「供給側」改革並不復雜,簡單說就是,減少貨幣刺激,逼迫市場消化庫存和淘汰過剩的產能,增加財政手段調節經濟,比如減少稅費等。其實,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調整經濟結構,這個方法過去幾十年一直再做,並不是新東西。
消費不足是供給結構的問題嗎?
當然,消費需求不足可能與產品有關,產品問題可能和產業結構有關,等等。但是,是不是中國國內的消費水平和結構已經上升到了目前的產業結構真的落後的階段?
比如,國內絕大部分家庭已經富裕到不再滿足普通的家電產品,不再滿足經濟型的小汽車,不再滿足兩房一廳的住宅,等等。顯然,其實不是。到日本買馬桶蓋的人不能代表中國絕大多數人的消費水平,中國國內大部分家庭還在使用沒有馬桶蓋的廁所。這是現狀。
再說,當今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名列世界前列的情況下,政府每年還在花大把的錢,投資建設一些效率並不高的交通基礎設施,為什麼不把錢花在民生急需的、與其他國家相比處於落後的文教衛設施和服務上?
這些看起來似乎是供給環節的問題,但是,供給側能解決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問題,而非整體經濟,整體經濟不是這個問題。
要想馬兒跑的好,就要給馬吃草
說一個簡單的事,北京房價平均5萬以上,誰能買的起?買的起的人占中國總人口多少?估計百分之一不到。那麼,北京的房價與中國老百姓(603883,股吧)有關系嗎?就算是漲到100萬一平米,北京的房價也與99%的中國老百姓沒關系。它不是中國的主流。
過去二十年里,發大財的人不少,許多人也是草根,並非官二代和富二代。在各個地方都有不少讓人羨慕的土豪和富豪,中國富豪的數量在亞洲已經第一。但是,與中國總人口相比,他們占多大比例?千分之一不到。他們能代表中國的消費需求和供給需求嗎?
中國消費需求不足,是不是絕大部分人已經很富有了,大家不想花錢或者無處花錢?對那些百分之幾的富裕家庭來說,也許是,但是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百姓來說,他們的問題不是消費需求不足,或者市場供給有什麼問題,而是收入不足,財富不足,土地不足,資本不足。
中國經濟要想再次獲得長足的增長動力,必須解決貧富兩極分化,必須解決絕大部分人也能共同致富的制度問題。
國民經濟的「分配側」已經老化
長期以來,一個危險的經濟政策問題是:無論是「需求側」還是「供給側」,經濟政策最終的落腳點似乎都會圍繞少數人的利益,使得很少一部分人獲利。事實上,很多時候政策的出發點是為大多數人着想的、設計的,但執行的結果卻往往掉入少數人利益的圈套中。這是實情。
為什麼?
我不說為什麼,只說一點,從西方經濟學中演繹出來的「需求側」和「供給側」改革,其實已經無法解開經濟的迷局。中國經濟的真正症結就在其「分配側」的部分已經老化僵化,它無法公平調節社會利益分配,它在加速演繹富則更富、窮則更窮的定律,它像一扇巨大無比的大門,每次只開一條小縫,擠進屋內的也許並非都是將門虎子,也許只是幾個草根階層的幸運兒,但它每次只允許很少人擠進富裕的天堂。
社會「分配側」的機器壞了。
不僅僅是收入分配,關鍵是資本和機會分配
我們過去多年習慣把分配體制上的問題說成是收入分配的問題,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今天的社會其致富的渠道已經多樣化,收入只是其中一種,對致富來說,已經不再是主要的手段。無論大小富豪,有哪個是靠勞動收入而致富的?極少。
要想讓大部分人致富,僅僅鼓勵他們勤勞致富不行,一個人靠勞動所得畢竟有限,需要靠知識、靠資本、靠人際關系、靠機遇。比如,一個小商販想開店或者擴大營業規模,他就需要流動資金,這個時候能否得到資本對他至關重要。得不到資本,要憑每個月的勞動所得積攢,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實現開店的夢想。
融資機會涉及到社會資本的分配體制,獲得知識涉及到教育機會的公平,致富機遇涉及到社會機會平等和公平問題。社會如何公平分配這些資源(資本、知識、人際關系和創業機會)給社會的成員,這不僅僅是一個收入分配體制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公平競爭的制度問題。如果沒有公平競爭,機會被極少人壟斷或者把持,這不是公有制,而是公有制外衣下的封建私有制。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其核心的價值之一是體現在其分配制度的公平性上。
分配制度不改,機會和資源不能被共享,財富就不會被多數人共享。就此來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在於分配側上的改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