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2.2萬億償債潮再現年初局面 2018年將迎大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9 11:10


和訊網消息 近日,中誠信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在和訊網《中國經濟學人》欄目上表示,盡管下半年企業債須償還規模達2.2萬億,但這並非最高峰,預計2018年將有更多企業債到期。

據彭博統計,下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公司須償還債券金額達2.2萬億人民幣,高於上半年的2萬億。這意味着今年3、4月份債券市場承壓的局面或將再現。


今年上半年,信用債風險集中暴露,過剩產能行業違約事件頻發令債市謹慎情緒升溫,市場擔憂隨着更大規模的企業債到期,將會有大量違約事件發生。

毛振華認為,雖然債市局部存在風險,但不會出現系統性違約局面。「從近兩年企業債違約的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過剩產能領域,在中國這麼大的債券市場,過去長期剛性兌付,所以沒有違約,現在逐步打破後,出現違約並不足為奇。」

事實上,在違約事件集中爆發後,有債券基金經理表示,機構投資者已普遍降低了剛兌預期,這實際上是債券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未來信用利差會慢慢發展到一個合理的位置,投資者在承擔風險的同時也將獲得相對高的收益率。

對於問題集中的產能過剩領域,開源證券分析稱,只有讓風險充分爆發,才能真正清除過剩產能,僵屍企業才能退出市場,這是必經的陣痛。

「現在的確到了集中還債的時候,但這只是開始,不是最高峰。」毛振華稱,債券市場有延後期,由於交易所市場在近兩年集中發行大量企業債,預計2018年將有更多到期債券。

高盛中國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也預計,2018年-2022年是中國債務問題的重要關口,恐面臨嚴重債務危機。

不過在毛振華看來,中國債券市場發展較慢,有自己的節奏,從局部和個案來看的確存在問題,但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他表示,08年金融危機後,各國的量化寬松政策助推債券市場快速發展,一些中小公司也進入發債行列,隨着規模和范圍的擴大,債券風險上升是必然。

「但這也反映了債券市場更健康的結構,它本身就應該這樣,不是只有大型央企才能發債,債是為企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這樣的債券市場才能減少間接融資,改變企業融資結構,這符合我國長期發展方向。」毛振華說。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