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要小心 德國正輸出一種危險的經濟經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4 08:00
維爾茨堡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博芬格撰文指出,當政治人士試圖把在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中奏效的政策推廣到像歐元區這樣很大且並不十分開放的貨幣區,德國的做法就變得真正很危險了。在當前這種慢性需求不足的格局中,堅持在大貨幣區,甚至在全球層面實現「黑零」,會給世界經濟造成黑洞。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當德國財長沃爾夫岡· 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在今年4月激烈批評歐洲央行(ECB)的政策的時候,他在表述一種影響着德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獨特宏觀經濟策略。這種策略基於一種堅定的信念:只要價格足夠靈活,總需求的問題是次要的。這解釋了德國為何堅持將結構性改革視為幾乎所有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為何德國對「黑零」——沒有赤字的平衡的財政預算——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執着。
從表面看來,德國在宏觀經濟學上的例外難以解釋。德國的學生和其他國家的學生閱讀的是相同的教科書,在更深入的學習中使用的是相同的經濟模型。但在課本和模型背後,有一種在德國以外的地方找不到的經濟哲學——「秩序政策」(Ordnungspolitik)。這種哲學的靈魂人物是瓦爾特· 奧伊肯(Walter Eucken),他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執教直至1950年過世。在最近紀念奧伊肯誕辰125周年的講話中,德國總理安格拉· 默克爾(Angela Merkel)堅稱,「弗萊堡學派」的原則如今依然適用。
奧伊肯的經濟哲學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對契約自由、開放市場、私有財產和強大的反壟斷政策的信奉。消極的一面,則是對凱恩斯主義的排斥。
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從大蕭條的經驗中得出結論,積極的需求管理是有必要的。相較之下,奧伊肯認為,凱恩斯所提倡的那種「充分就業」政策將會導致中央計劃經濟。
凱恩斯將大蕭條看成是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穩定所導致的結果,而奧伊肯則將大蕭條歸因於工資的靈活性不足以及貨幣秩序不足。在他看來,靈活的價格和工資,加上充分的貨幣秩序,是矯正市場不穩定性的良方。
在厭惡通過財政政策追求充分就業方面,朔伊布勒顯然繼承了奧伊肯的思想。一些著名的德國經濟學家們也是如此,在歐元區危機期間,他們基於結構性改革將解決一切難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對緊縮給需求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
這種狹隘的經濟范式怎麼會在德國盛行這麼久?答案很簡單:運用這種策略的德國經濟政策一直相當成功。但這僅僅是因為,德國經濟盡管規模很大,但卻極端開放。其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46%。日本的這個數字是18%,而在美國是13%。
這種開放性讓德國能在國內實施消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同時受益於其他國家在各自國內推行的積極的需求側政策。德國經常賬戶盈余的60%是和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國際收支結果,而這些國家的財政赤字都相對較高。簡言之,支撐德國經濟的,正是德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猛烈批評的那些國家的需求管理政策。
從全球視角看,這種在其他國家的需求政策上「搭便車」的行為很成問題。但當政治人士試圖把在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中奏效的政策推廣到像歐元區這樣很大且並不十分開放的貨幣區,德國的做法就變得真正很危險了。在當前這種慢性需求不足的格局中,堅持在大貨幣區,甚至在全球層面實現「黑零」,會給世界經濟造成黑洞。
當德國財長沃爾夫岡· 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在今年4月激烈批評歐洲央行(ECB)的政策的時候,他在表述一種影響着德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獨特宏觀經濟策略。這種策略基於一種堅定的信念:只要價格足夠靈活,總需求的問題是次要的。這解釋了德國為何堅持將結構性改革視為幾乎所有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為何德國對「黑零」——沒有赤字的平衡的財政預算——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執着。
從表面看來,德國在宏觀經濟學上的例外難以解釋。德國的學生和其他國家的學生閱讀的是相同的教科書,在更深入的學習中使用的是相同的經濟模型。但在課本和模型背後,有一種在德國以外的地方找不到的經濟哲學——「秩序政策」(Ordnungspolitik)。這種哲學的靈魂人物是瓦爾特· 奧伊肯(Walter Eucken),他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執教直至1950年過世。在最近紀念奧伊肯誕辰125周年的講話中,德國總理安格拉· 默克爾(Angela Merkel)堅稱,「弗萊堡學派」的原則如今依然適用。
奧伊肯的經濟哲學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對契約自由、開放市場、私有財產和強大的反壟斷政策的信奉。消極的一面,則是對凱恩斯主義的排斥。
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從大蕭條的經驗中得出結論,積極的需求管理是有必要的。相較之下,奧伊肯認為,凱恩斯所提倡的那種「充分就業」政策將會導致中央計劃經濟。
凱恩斯將大蕭條看成是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穩定所導致的結果,而奧伊肯則將大蕭條歸因於工資的靈活性不足以及貨幣秩序不足。在他看來,靈活的價格和工資,加上充分的貨幣秩序,是矯正市場不穩定性的良方。
在厭惡通過財政政策追求充分就業方面,朔伊布勒顯然繼承了奧伊肯的思想。一些著名的德國經濟學家們也是如此,在歐元區危機期間,他們基於結構性改革將解決一切難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對緊縮給需求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
這種狹隘的經濟范式怎麼會在德國盛行這麼久?答案很簡單:運用這種策略的德國經濟政策一直相當成功。但這僅僅是因為,德國經濟盡管規模很大,但卻極端開放。其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46%。日本的這個數字是18%,而在美國是13%。
這種開放性讓德國能在國內實施消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同時受益於其他國家在各自國內推行的積極的需求側政策。德國經常賬戶盈余的60%是和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國際收支結果,而這些國家的財政赤字都相對較高。簡言之,支撐德國經濟的,正是德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猛烈批評的那些國家的需求管理政策。
從全球視角看,這種在其他國家的需求政策上「搭便車」的行為很成問題。但當政治人士試圖把在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中奏效的政策推廣到像歐元區這樣很大且並不十分開放的貨幣區,德國的做法就變得真正很危險了。在當前這種慢性需求不足的格局中,堅持在大貨幣區,甚至在全球層面實現「黑零」,會給世界經濟造成黑洞。(文章來源:FT中文網)
譯者/徐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