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興業投資:2013年金融十大事件回顧及展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26 12:07


  "倍黑組合"下的日本能走多遠?

  2013年對於日元和日本經濟來說很不尋常,因為首相安倍晉三為解決經濟持續低迷以及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狀況,在2012年底上臺后大刀闊斧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俗稱 "安倍經濟學"。日本政壇向來都不穩定,7年換7相,其中安倍晉三曾在2006年當選首相,由於內閣大臣屢爆丑聞和政策不得民心,任期一年后突然宣布辭職。時隔六年,安倍晉三再度當選首相,此次自民黨政權的回歸令民眾對安倍抱有更多期望。為展現出緊隨民意的姿態,這位新官剛剛上任,便急於點燃"三把火",施壓日央行,要求其采取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提高通脹目標以刺激經濟。安倍是職業政治家,也是日本政壇中強硬的右翼人士,新內閣成員多為老面孔,可以說安倍政權是由"言行狂妄"的政客們組成的。組建好內閣后,安倍還提名黑田東彥替代白川方明成為日央行行長。根據安倍的行事作風,他必然會選取符合他執政要求的人來擔任央行行長,而黑田東彥不僅是寬鬆貨幣政策的提倡者,而且屬於全球金融核心圈子里的一員,可以擔當向各國解釋日央行的貨幣政策重任,避免遭到口誅筆伐。"倍黑組合"似乎給一片死寂的日本經濟帶來新的希望,那么在政府和央行的強強聯手刺激下,日本經濟能走出衰退嗎?安倍能否如愿以償,改變三天換一茬首相的傳統呢?


  "安倍經濟學"知多少?

  很重要的一點,"安倍經濟學"並不是安倍晉三提出的,而是日本媒體和一些學者套用美國的"里根經濟學",把安倍一攬子經濟政策稱作安倍經濟學。安倍在就職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日本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只有通過大膽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和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這"三支箭"才能強力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為了推進政策的實施,在向日央行施壓的同時,日本政府帶頭展開了對抗通縮大作戰,於1月份宣布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日本最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10.3萬億日元的支

  出計劃,用於災后重建和防災、產業和企業扶持以及民生和地方經濟振興。這三大領域的支出金額各占總預算規模的約三分之一。根據內閣府的預測,短期將拉動實際gdp增長2個百分點,並創造60萬個工作崗位;長期中,促進民間投資和消費增加,提高產業競爭力,帶動收入和就業同步提高的經濟增長。此外,內閣還臨時敲定了92.6萬億日元的2013年財政預算草案,為財政預算記錄來的最高水平,其中43.1萬億來自稅收,剩余42.9萬億將來自發債。該方案隨后在5月份獲得通過,支出規模達到空前龐大。2012年日本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達到10.2%,超過金融危機后2009年的10.1%,同時也是所有發達國家中的最高水平。

  安倍在促進經濟增長問題上可謂是費盡心思,很快又射出了最引人矚目的寬鬆貨幣政策"第二支箭"。事實上,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就頻繁推出過增加財政投資和長期超低利率的寬鬆宏觀經濟政策,但安倍新政以其明確主張的通脹目標和承諾的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寬鬆力度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黑田東彥為極力配合安倍晉三推行的"安倍經濟學",在上臺后的首次利率決議上宣布提前實施原定於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開放式qe,並引入"量化和質化的寬鬆政策"——將央行債券購買規模和貨幣基礎擴大至現有水平的兩倍,在兩年時間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日央行還決定以每年60-70兆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礎貨幣,每月的國債購買規模高達7萬億日元。這種央行量化寬鬆力度史無前列,手段也首次由"量化寬鬆"提升到了"質化寬鬆"。政府所表現出來的決心,至少能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激進的寬鬆政策推出后,日元全面貶值、股市一路飆升、債市劇烈波動,創下2002年9月來的最大跌幅。

  頭兩支箭較容易發出,且已發揮了作用:即利用央行和國庫的現金刺激短期的經濟增長。但 "第三支箭" 結構性改革較難推動,令市場頗感失望。日本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已超過230%,若日本進一步推出刺激措施,可能會危機亟需的財政整頓。安倍晉三現正艱難尋求達成平衡,一方面以大規模的貨幣刺激政策結束通縮和經濟增長疲弱局面,另一方面逐步為健康的政府財政打下基礎。如果日本不進行結構改革和放松監管來提高經濟增長潛能,安倍經濟學就會失敗,日本經濟又將回到原點。在筆者看來,現在的問題不是選擇進行結構性改革還是選擇抗通縮,因為日本前幾屆政府已努力嘗試過結構性改革,只是進展緩慢罷了。正真要理解的是安倍經濟學的實質,即印鈔和使日元貶值。

  日元貶值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自貨幣及財政政策這兩支箭陸續發出后,日元在短短一年間貶值逾30%。從2012年10月到現在,美元/日元匯率從78大幅上漲至102關口,5月曾創下四年多來的新高103.72。可以說,日元這波跌勢可謂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世界經濟形勢出現向好跡象,市場風險偏好回升。但日本國內經濟低迷,連續貿易赤字,給日元提供了貶值的基礎。 "地利"是世界主要貨幣中,在美國經濟溫和復甦,歐債危機暫時平緩的背景下,日元更具備大幅調整的潛質。 "人和"是安倍上臺以來較為順利地迫使日央行連續出臺了新的量化寬鬆措施,新上任的黑田東彥更是量化寬鬆政策的堅定支援者,這為市場提供了明確的日元貶值預期。

  日元大幅貶值的同時股市波動性大大增加。自去年12月開始日經指數一路攀升,至5月接近16000點大關后因安倍經濟學首次遭遇市場的不信任而陷入了極度強烈的波動中,日漲跌幅多次超過3%。盡管如此,至2013年總漲幅高達70%令市場刮目相看。通脹方面,在激進的量化寬鬆政策推出前,日本央行所看重的全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率在3月份下降0.8%,而最新數據顯示,日本10月全國核心cpi年率增長0.9%,為五年來之最,是日本經濟有望擺脫通縮泥沼的積極跡象。經濟更是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安倍經濟學"指引下,2013年上半年日本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分別達到4.1%和2.6%。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9%,盡管增幅受個人消費和出口減少拖累,但仍連續第四個季度保持正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安倍政府的經濟政策給予了肯定,在其全球經濟預測報告里稱,2013年料日本經濟將增長2%,但2014年因上調消費稅可能降至1.2%。

(接下頁)

[NT:PAGE=$]

  日本經濟的未來

  表現上看,"安倍經濟學"在短期內起到了拉倒市場對未來經濟向好的預期效果,但冷靜觀察則存在巨大的隱患,尤其是結構性問題至今未得到改變。就像硬幣有兩個面一樣,經濟數據不可能都是好的,日元大幅貶值雖增強了日本出口商的競爭力,但同樣也抬高了進口成本,截至2013年9月,日本已連續第15個月出現貿易逆差。債市收益率不跌反升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日本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翻倍,日本長期國債收益率上升預示著市場對日本央行無限期量化寬鬆政策預期的擔憂。由於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風向標,長期利率上升勢必推高房貸和企業貸款利率,也進一步提升日本債務負擔,把日本推向金融危機和債務危險邊緣,並成為全球新的高風險區域。2012年日本政府債務率已突破230%,如果債務率繼續上漲,政府的信用評級將受到影響。

  在面對外部失衡、投資不振和政府債務高企等挑戰,日本經濟增速回落的可能性正在逐步提高。盡管至今美國還遲遲沒有給出確切的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間表,但這是早晚的事。一旦美國退出量化寬鬆,美元升值將迅速加快日元貶值,而日元進一步貶值又將引發上述的"多米諾骨牌效 應",內需和企業投資將大大降低。顯然,單純通過貨幣政策這種"猴急"的人為操控提高經濟增長率只會帶來政府和貿易的雙赤字,甚至引發經濟危機。換句話說,日本在經歷短暫的"蜜月期"后或再次陷入漫長的"十年之痛"。

信貸泡沫里的“錢荒”

  信貸泡沫里的"錢荒",別再奢望央行放水

  今年6月,中國金融市場出現了罕見的一幕:各大銀行"求錢若渴",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居高不下,違約風險甚囂塵上…至今談及此次"錢荒",原本財大氣粗的中國銀行(601988,股吧)無不為之色變,難道這是有中國特色的雷曼兄弟的翻版嗎?答案是否定的。

  每到月末、季末、年中和年底這些時點,銀行的資金都會比較 緊張,"錢荒"幾乎年年都會出現,但今年特別兇猛。6月20日當天,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飆升至30%,shibor隔夜拆借利率一度暴漲至13.44%。甚至有傳言稱,有兩家銀行同業存款違約,后來又說"中行資金違約,交易時間延長半個小時給各家找資金,但一直沒找到",同時"央行向工行放水500億元"……這些不實的謠言令市場恐慌氣氛愈加濃重。經過一個周末的發酵,中國股市恐慌性墜落, 其中上證指數一度下跌近6%,創2008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但是,根據中國央行此前兩周公布的統計數據,5月份m2的同比增速高達15.8%,人民幣存款余額也已經逼近百萬億元的大關,1-5月份社會 融資規模達到9.1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出3.12萬億元。面對來勢洶洶的"錢荒",央媽並沒有釋放更多的流動性,仍照常發行20億央票,徹底打碎了市場憧憬央行放水的幻想,這或將預示中國的貨 幣政策已經開始由簡單的數量調控逐漸轉向質量和結構的優化。在"錢荒"持續多日后,央行才逐漸開始緩釋幾

  近崩潰的銀行間市場,向某些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援。在隨后的數月中,央行數次開展逆回購操作,為市場流動性提供保障,資金緊張局面才趨向緩和。

  "錢荒"並非一日之寒——四萬億的利弊

  為了抵御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害,中國政府出臺了兩年四萬億和寬鬆信貸即流動性開閘等的刺激經濟方案,而這一切逐漸拉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建設的序幕。

  在"四萬億"投資拉動內需的"電擊"刺激下,心跳逐漸微弱的中國經濟實現華麗轉身,可謂令歐美國家"望塵莫及"——中國高增長的奇跡仍在繼續,中國似乎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錢,各省政府一出手都是上萬億的投資,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領先全球……從2009年開始,歐洲發生了一連串的主權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似乎唯獨中國這邊風景獨好。

  隨著"四萬億"刺激計劃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投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借款逐漸加速。但是,由於融資渠道比較單一,銀行參與度過高,且信貸及融資總量均以遠超過gdp的增速快速擴張,社會總杠桿因此被不斷推高。而對於負債的困境,大部分地方政府往往會采取發新債、換舊債的方式來償還債務,但這種償還方式會令地方債向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特別是近來地方政府換屆完成,新任領導們繼續舉新債搞建設以拉動gdp增長,進一步加重了債務負擔。長期以來"在床上躺著數錢"的銀行業也未能扛起政府大規模信貸的壓力,造就了后患無窮的銀行壞賬,2013年第一季度我國銀行不良貸款額同比增長20.15%。

  但是,在歐美國家對中國經濟快速恢復眼紅的同時,"四萬億"的後遺症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由於天量的廉價信貸涌入市場,出現地方債務膨脹、貨幣存量過高(m2)、銀行業壞賬抬頭以及地產價格泡沫、產能過剩加重等的問題。

  因此,從上文可以看出,由信貸過度導致的經濟失衡才是此次"錢荒"的罪魁禍首。經濟失衡的現象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經濟脫實向虛,實體經濟依賴銀行貸款瘋狂擴張,結果產能過剩,盈利能力低下,之后必然是大量貸款率上升;二是資金在銀行金融系統空轉,眼下的"錢荒"其實更是一場資金錯配導致的結構性資金緊張;三是經濟整體負債率較高。此外,由於我國沒有利率化市場,金融市場監管不到位,因此大量資金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使得市場中存在監管套利的機會,"影子銀行"大行其道的同時,也使風險不斷積聚。除國內因素外,自5月底美聯儲5年來首次明確發出可能要縮減qe的信號后,大量熱錢逃離中國,是引發國內"錢荒"的外部因素。

(接下頁)

[NT:PAGE=$]

  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此次"錢荒"對金融運行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靠貨幣信貸的過度擴張換得的經濟增長,正在加劇資金的空轉、泡沫的膨脹和經濟體的虛火上升。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改革也成了現階段揮之不去的重要任務。11月初,黨中央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新一輪金融改革提出了要求,即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新一屆政府在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的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而9月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成立,來的更是恰如其時。

  在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就是需從根源上控制杠桿率飆升的勢頭、把資金逼進實體經濟,謹防經濟泡沫的再度擴大,靈活運用"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指示,否則中國經濟"虛火旺"的形勢將越來越難控制,甚至還有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同時,銀行的粗放式增長也面臨轉型,防范銀行的過度擴張,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在民營銀行進入市場的同時實行優勝劣汰,那么流動性問題勢必得到改善,引用鄧小平同志的話,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中國經濟方可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茉莉花革命3年祭:中東時局與原油

  茉莉花革命3年祭:中東時局與原油

  3年前的這個時候,突尼斯一名26歲街頭小販遭警察粗暴對待,該青年大學畢業后因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在遭到粗暴對待后,該青年自焚抗議身亡。由此激起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潛藏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怒火。這就是著名的"茉莉花革命",星星之火,迅速在整個北非形成燎原之勢,卡扎菲身死,穆巴拉克下獄。可以說,今年的埃及動亂與敘利亞內戰都是"茉莉花革命"的延續。北非中東很多國家基本情況都很相似,長時期的獨裁腐敗、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效率低下,封閉,宗教矛盾,都是催生連環革命的土壤。

  3年來,中東的革命一直是油價炒作的一個題材。比如今年6月底到9月初的的油價大漲,紐約原油一度沖上110美元關口。埃及總統穆爾西倒臺,繼而引發支援者抗議,接下來就是軍方清場導致大規模傷亡,敘利亞的內戰也沒消停,一度引發了美俄的直接角力,隨著化學武器事件的平息,暫時淡出了國際熱點。油價也隨之從110美元回落到90美元附近。

  其實,埃及和敘利亞本身並不是一個主要的產油國,尤其是敘利亞,近年來因為制裁,該國出口已經嚴重萎縮,能源基礎設施也在動盪中毀壞嚴重。與埃及情況相似,敘利亞也是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輸送要塞之一。其西南就是大名鼎鼎的蘇伊士運河,作為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601099,股吧)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據美國eia數據顯示,該運河日輸送原油約80萬桶,成品油和其他石油產品約在140萬桶/天。除了蘇伊士運河,另一條石油輸出路線也因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而受到威脅。這就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suez-mediterranean輸油管道,每天通過該管道輸送的石油約為154萬桶,兩條輸油管道加起來,對全球每天的石油的供應影響上限不超過3%,而這兩條管道主要供應的是西歐和地中海國家,歐洲的依賴性更強,所以當時布倫特原油的漲幅更令人印象深刻,紐約原油的走勢是相對滯后的,所以6月底到9月初的nymex原油的上漲,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跟風和補漲。

  歷史上,油價的波動一直與動亂與戰爭緊密相連,就像一對雙胞胎一樣,包括1973的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及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即海灣戰爭的爆發,每次均造成油價的劇烈波動,在1990年危機出現的 3個月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4美元暴漲至40美元。油價近年來的兩次最大的波動,一次發生在2007年-08年,一次發生在2009年-2011年,驅動油價的大漲的因素中,戰爭的影響力無疑在逐步的減弱,比如2007年,更多的是跟隨全球資產泡沫破滅前的瘋狂,2009年,更多的則是跟隨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復甦。近兩年來,原油似乎正在淪為一個活躍度不斷下降的產品,平淡無奇的在80-110美元反復的區間波動,更加回歸於供需基本面。

  中東危機中對油價影響最重大的一個國家是伊朗,伊朗盛產石油,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石油收入占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峽。2011年,該地區每日運輸1700萬桶石油。這是什么概念,相當於全球每天運輸的石油中,每五桶中就有一桶要通過伊朗控制的海峽。所以當伊朗一耍流氓的時候,就宣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油價立竿見影的就漲。偏偏伊朗又是一個政教合一國家,神權統治高於一切,屬於伊斯蘭世界比較激進的一派,被小布什稱為邪惡核心,伊朗總是覺得自己缺乏安全感,不遺余力的發展原子彈,因為核問題,伊朗沒少被制裁,石油賣不出去,伊朗為了擺脫控制,建立歐元報價,采取歐元結算,還派志愿軍直接進入敘利亞戰場,甚至前革命衛隊總司令都在異國捐軀。美國能源資訊局(eia)分析認為,伊朗需要更高的油價來填補西方國家制裁造成的去年260億美元的石油收入損失。11月24日,伊朗與六國在瑞士日內瓦就解決伊朗核問題達成一項階段性協議,媒體評價稱這項協議具有"歷史性"意義。毫無疑問,未來,中東局勢對油價的影響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伊朗。

  近年來,油價很難重復06-07年的輝煌,最重要的是供需結構中引入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變量,一個是新能源的革命,主要是風電和光伏,美國尤其是西歐對這一塊介入的比較深,投資非常大,成為經濟復甦中重要的刺激手段,另一方面,較高的國際油價也為新能源革命提供良好的環境,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油價一上100美元關口,對於新能源的呼喚又卷土重來,因為新能源的替代效應需要價格空間,沒有價格空間,就沒有利潤,單靠補貼,新的技術就難以推進。另外一個重要的變量就是,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德克薩斯今年9月份日均產油270萬桶,比3年前翻了不止一倍,為30多年來新高。得益於美國的頁岩氣革命,美國的新增產量基本能填補伊朗的空缺。今年10月美國出口額達到創紀錄最高水平, 10月石油產品出口額創最高紀錄。國內石油業叫囂要改變美國長期實施的法律,最大的需求國開始轉向出口國,對於油價的沖擊不可小覷。美國頁岩氣革命正令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內部裂痕加深,堅強的opec現在已並非鐵板一塊,先前通過協同減產控制油價的做法已經開始失靈了,成員國也開始離心離德,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這些國家是最大的 "最大受害者",因為這些非洲國家出產的原油與頁岩石油潮品質類似。伊朗、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國需要高油價滿足國內支出需求並彌補減產造成的損失,比如,而沙特這樣的國家不同意限產,正好可以利用危機和伊朗制裁,多賣一桶就賺一桶。opec對油價的控制力已經大不如前。

  革命與反美仍是未來中東局勢的主旋律,對原油來說,不會缺乏事件驅動型的機會,不過,由於opec的分化,中東憑借石油說no的能力已經削弱,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接下頁)

[NT:PAGE=$]

塞浦路斯危機動了誰的奶酪?

  塞浦路斯危機動了誰的奶酪?歐盟寒心救助或自食惡果

  就在歐債危機淡出人們的視野不久后,地中海中部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國——塞浦路斯,卻在今年年初上演了一出讓全世界虛驚一場的金融危機。盡管其經濟總量很小,僅占歐元區的0.2%,國內生產總值(gdp)也不足200億歐元。由於憑借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處的有利地勢,塞浦路斯成為世界有名的逃稅型離岸金融中心,因此其經濟發展也嚴重依賴金融業。然而,隨著該國銀行業泡沫的爆破,有關歐債席卷而來的擔憂在一夜之間直線上升。三駕馬車又得馬不停蹄為是否提供資金援助展開持久的口水戰,而作為最大的儲戶俄羅斯在存款征稅問題上積極配合了嗎?

  區區一個小國何以至此?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多個國家相繼出現銀行資金周轉及主權債務問題,需要向國際組織及富裕國家尋求財政援助,以渡過難關。自塞浦路斯加入歐盟以來,就在監管者的眼皮底下,銀行業迅速擴張至政府無法支援的程度。

  因占據著有利的地勢,塞浦路斯一直是境外資金停泊站,自次貸危機以來,2007年到2012年的五年期間,塞國的銀行資產擴大了一倍,整個銀行資產達到gdp的七倍約1200億歐元,這跟愛爾蘭在抵御金融沖擊方面的極其脆弱性相似。眾所周知,由於很低的稅率,塞國是俄羅斯富人藏匿資金的天堂,俄羅斯富豪把他們的盧布放在塞浦路斯銀行,約占塞國存款總規模的一半,達300多億歐元。雖然,塞國注意到了"熱錢"有導致國內經濟泡沫和通貨膨脹,但是,考慮到希臘政府債券的息率具有吸引力,國內最大的兩家銀行塞浦路斯銀行(boc)和大眾銀行(laiki)購買了大量的希臘國債。2010年一季度,塞浦路斯第一大銀行——塞浦路斯銀行持有的希臘政府債券余額為18.9億歐元,第二大銀行大眾銀行為29.4億歐元。在希臘危機不斷加劇形勢下,到2010年底,兩大銀行持有希臘政府債券余額分別為34.1億歐元和24.1億歐元

  顯然,這種極端不平衡的發展方式,在經歷了短暫的快樂時光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深淵。由於塞國大量投資希臘國債,國內宏觀經濟同時出現惡化,不良貸款率大幅上升,2011年1季度其總體不良率為6%,2012年1季度上升到11%,到2012年末已經逼近20%,進而國內銀行盈利能力逐漸降低甚至出現嚴重虧損,乃是此次危機的根源所在,而希臘債務危機只是導火索。但無論是希臘國債問題,還是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問題,都凸顯出塞國銀行盈利規模的單一性:塞國銀行業的盈利仍然主要依賴於表內業務,其資產方頭寸大量集中於債券、信貸等產品。

  早在2012年3月,塞浦路斯銀行業危機已經顯現,但當時由於塞政府不愿在財政緊縮、國有企業和資源私有化方面做出讓步,加之得到了俄羅斯25億歐元的貸款,政府對救助並不迫切。但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惡化,俄羅斯並不愿為危機埋單,塞政府申請國際救助成為唯一選擇。

  救援進程:歐盟—俄羅斯踢皮球

  說到拯救,俄羅斯並不急於出手,而是先將問題踢給了三駕馬車,坐觀其變。在經歷多輪談判后三駕馬車於2013年3月中旬召開的歐盟峰會上達成一個方案,即向塞國提供100億歐元救助資金,但前提條件是,塞政府要一次性地向國內銀行所有銀行征稅,以達到58億歐元的融資要求,10萬歐元以上征存款稅9.9%,未滿10萬歐元存款稅率6.75%。按照日本野村證券的計算,存款稅將使塞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5%作為稅款流入國庫,這不亞於是一次空前與野蠻的"搶竊"。作為最大的受害者,俄羅斯對塞國的"搶劫"行為,俄羅斯總統普京放出了 "不公平、不專業、很危險、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的狠話,總理梅德韋杰也發出了塞浦路斯是"盜竊"的錚錚罵聲。但是,這一做法在塞國引起民眾的恐慌和憤怒,罷工和示威活動頻頻出現,政府也否決了這個拯救配套。

  墻倒眾人推,標準普爾隨即將塞國主權信用評級從ccc+下調至ccc,距違約級別僅一步之遙;與此同時,穆迪投資將塞浦路斯銀行、大眾銀行的債券評級由caa2下調一檔至caa3,為垃圾級別中的倒數第二級,惠譽將塞國的評級加入負面觀察名單,塞國信用等級繼續遭遇下調的風險明顯放大。

  面對僵局,歐央行聲稱,如果塞浦路斯不能與三駕馬車達成救助協議,將切斷對該國受困銀行的緊急融資。外壓起到了作用,在最後一刻,塞政府與三駕馬車達成最終的b計劃紓困協議:雙方敲定對塞國的救助規模為170億歐元,其中三駕馬車提供100億歐元,余下金額由該國通過拆分國內第二大銀

  行——大眾銀行(laiki)、征收10%左右的存款稅,預計可以籌集到58億歐元。在該草案達成之后,塞國銀行業在當局采取資本管制之下重新開業,歐央行提供緊急流動性,大規模的銀行擠兌和資本外逃暫時得到避免。

[NT:PAGE=$]

  紓困計劃: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種打破傳統,逼迫塞國征收存款稅的做法令人震驚,塞國也由此成為歐元區第一個開征存款稅的國家。三駕馬車之所以對塞提出如此苛刻的救助方案,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懲罰這個歐盟邊陲島國一直沉溺於成為俄羅斯商人避稅工具的角色。這不光彩的角色制造了與這個島國規模不相稱的畸形金融業,而對俄羅斯商人洗錢行為的庇護也成為歐元區難堪的金融管制漏洞。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作為歐元區經濟引擎的德國下半年即將大選,默克爾政府承受著來自本國選民的巨大壓力,如果對塞浦路斯表現軟弱,默克爾獲得連任的概率會顯著下滑;而且,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對塞浦路斯高達1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能夠最終獲益的還是俄羅斯人,對此,德國人既不愿意當冤大頭,更企圖讓塞國開征"存款稅"倒逼俄羅斯出手相助。

  在救助方案的過程中,俄政府前后表現迥異,在初次提出救助方案時,俄領導人曾大加指責,指出救助方案需要俄羅斯參與,隨后據說對塞提出了花錢買軍港、控制金融要價等未果。在歐盟與塞達成令俄儲戶損失加重的方案后,俄羅斯意外支援該方案,並與塞協商25億歐元貸款重組。實際上,俄羅斯支援歐盟救助方案可能與當前復雜的中東局勢有關,並且和可能以儲戶和銀行損失為介面,爭取更過的政治經濟利益。

  與以往的救助計劃不同,歐盟對塞國的紓困計劃反而加強了銀行業與主權債務之間的聯系。如果三駕馬車在后續的紓困計劃中繼續讓投資者和存款者買單,那么資本將會從邊緣國家大量逃至核心國家甚至歐元區,在歐元區整體經濟仍孱弱的情況下,銀行業壓力將會不斷加劇,並威脅到主權債務的穩定性,破壞當前歐元區脆弱的平衡。

  塞危機籠罩下的歐元

  某種程度上,開征存款稅的措施已使該國走上了一條與希臘三年前極為相似的道路,這同樣也是歐元波動的軌跡。可以說,塞國危機又給投 資者一個看空歐元的機會,歐元/美元持續跌至4個月以來最低水平,形成自2012年11月以來的單邊走勢。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數據,歐元空頭頭寸在此期間不斷增加,截至3月19日,歐元/美元空頭頭寸規模總計72億美元,歐元/美元暴跌至1.27關口。然而,歐元的持續走低,預示著市場心照不宣地認同"局勢並未真正明朗"。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真的遠去了嗎?

  塞浦路斯危機並非孤立事件,與此前的冰島、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危機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所折射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暴露了全球經濟的五大風險:歐洲一體化可能逆流的體制風險、歐債危機向復合型危機演化的風險、歐元區兩極分化的結構風險、大國博弈加劇地緣動盪的風險、全球離岸金融中心資本大進大出的金融風險等。塞浦路斯危機爆發的是典型的銀行業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交織的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是歐債危機的縮影。雖然目前由危機引發的混亂已經平息了下來,但危機所暴露的事實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經肆虐了約四年時間,歐盟和歐元區金融系統的弊端仍然沒有解決。在塞國危機背后,是歐盟與俄羅斯、以及銀行與儲戶、歐元區邊緣國家與核心國家之間的博弈,因此,要解決歐債危機,從長期來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全民的銀行業聯盟,實現歐元區的統一金融監管、存款保險(放心保)和清償機制。同樣,各國之間需要協調經濟政策,無論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否應當加強監督,避免不平衡現象不斷積累。

  但是,塞國危機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關係,很可能將不可避免地令潛藏的風險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發酵,不排除二次、甚至三次救援的可能。除此之外,歐豬五國今年也都沒有消停:西班牙退出救助計劃延遲、意大利政局動盪不斷、愛爾蘭能否擺脫國際救助仍成疑、希臘民眾抗議政府緊縮政策並轉而向德國求救……在這種情況下,歐元區真的能夠走出債務危機的籠罩嗎?或許新一輪危機的萌芽正在醞釀,歐元區恐怕要重溫債務危機的噩夢了。

[NT:PAGE=$]

意大利政治亂象頻現 經濟何時能走出衰退

  意大利政治亂象頻現 經濟何時能走出衰退?

  2013年意大利大選的選情出現戲劇性變數,黨派之爭導致意大利不得不重新選舉,組閣也陷入僵局。本已被判政治死刑的貝盧斯科尼卻憑借自己輿論王國的先天優勢繼續左右意大利政局。他的政治影響力還能持續很久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就在11月28日,貝盧斯科尼的參議員身份被剝奪了,未來六年內不得參加競選,且失去了免遭逮捕的議員豁免權。

  歐元心中永遠的痛——意大利

  說起意大利,人們最先會想到的或許是美味的披薩、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足球以及恐怖的黑手黨。然而,當深究該國的經濟和政治時,你會發現它一直在原地踏步,既沒有實行結構性調整,也沒有對社會資源重新設定。公共資源的浪費,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裂痕,古老陳舊的精英式統治成為意大利難以根治的病灶。金融危機后意大利經濟已持續衰退近兩年,仍是七國集團經濟最疲弱的成員國,國內需求急劇下降,惡劣的經濟條件下各銀行緊縮信貸,政府稅收不斷調整,信心指數不斷下降。最新發布的第三季度gdp季率初值下滑0.1%,年率下滑1.9%,已連續第九個季度萎縮。失業率更是節節攀升,從2012年的10.7%升至2013年的12.5%,其中年輕人失業率再創歷史新高,為41.2%。

  有人將意大利今日的經濟落到如此地步歸咎於歐盟,認為其責任是最大的,因為在1999年歐元區即將成立時,意大利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和最優貨幣區經濟理論不準備立即加入歐元區,但歐盟的政治手腕硬逼其進入歐元區。而占比份額最大、享受了歐元區大部分利益的德國,卻不愿提供與收益對等的付出。即便當意大利陷入債務危機需要放松銀行拯救經濟時,德國也總是推三阻四或是強求根本不現實的緊縮政策。此外,歐央行所采取的決定也都是傾向德國的貨幣政策。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以及經濟落后,意大利民意能好到哪里去?

  政局這趟"渾水"深不可測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核心是政治實力,那么,在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意大利政治很"動盪"。作為技術官僚的蒙蒂,臨危受命,於2011年11月接替貝盧斯科尼成為意大利總理。在出任總理的一年里,他堅決實施一系列財政緊縮政策,推行勞動力市場改革,號召人民作出"犧牲"。雖然蒙蒂的緊縮政策幫助降低意大利市場融資成本至兩年來的低點,但民怨沸騰,且最大黨派自由人民黨在政府信任案的投票中投了棄權票,蒙蒂無可奈何選擇辭職。這一訊息迅速觸動市場的神經,預示著意大利政局進入一個新的不穩定期,同時拉開了大選角逐帷幕。意大利的政黨擴散使得任何聯盟都難以得到絕對多數,由不同政黨組成的一個穩定的政府成了意大利和歐洲的當務之急。六個主要聯盟都在爭相代表意大利的下一個政府,就連官司纏身的貝盧斯科尼也加入了參選列隊。

  可以說,貝盧斯科尼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用40年的時間從一名吸塵器推銷員發跡為媒體大亨,進而成為政界重量級人物,一共三度出任總理,是二戰后意大利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盡管貝盧斯科尼面臨包括洗錢、賄賂法官、與黑手黨有聯系在內的法律麻煩,性丑聞不斷,但他在意大利政壇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和高支援率。正因為這種"魔力",大選的結果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陣反響,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居然緊逼貝爾薩尼的中左聯盟,僅少了0.9%。而第三支政治勢力則為剛剛崛起的由前注明喜劇演員格力洛領導的五星運動黨。由於沒有一個政黨聯盟取得過半數席位,加上各黨派意見不和,聯合組閣希望落空,政治陷入僵局。

  這次選舉變得如此重要,與意大利經濟停滯脫不了關係,因為意大利人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醫生"治愈好這個虛弱的"病人"。為結束持續兩個月的政治空窗期,意大利連任總統納波利塔諾任命中左翼政治人物萊塔成為新一屆意大利政府總理。雖然萊塔只是民主黨的二把手,但他已積累了重要的政治經驗,在總統和三大黨派的共同支援下,迅速組建聯合政府,政壇僵局就此結束。在這一場"諸侯爭霸"中貝盧斯科尼毫發無損,反而成了大贏家,因為他的親密盟友阿爾法諾獲任副總理,從而確保了自己的安全和地位。

  就在今年8月最高法院判處貝盧斯科尼兩年內不得擔任公職不久,這位政壇不倒翁所在政黨自由人民黨的所有內閣成員突然集體辭職,令成立不足半年的聯盟政府面臨分裂。不同於蒙蒂,萊塔的政治口號是帶給人們更多希望,即新政府反緊縮,並將發行更多債務促進經濟和投資的增長。老貝正是利用萊塔提高增值稅計劃作借口,為其個人問題開脫的同時搞垮政府並爭取自由人民黨在下一屆選舉的勝出。可以說,為了繼續政治生涯,老貝此次放手一搏,希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然而事實證明,即便他的政黨議員以辭職"逼宮"要挾,他自己本人誓言不會談出意大利政壇,但參議院最終還是廢除了他的參議員資格。這意味著這位在意大利政壇叱咤風云二十多年的政治家的政治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

(接下頁)

[NT:PAGE=$]

  意大利爛攤子誰來接?

  有人說,貝盧斯科尼的離去將有可能加劇意大利政壇的緊張局勢,阻礙新內閣對停滯的經濟狀況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有人表示,他的政治生涯不會結束,因為他的思想還在。不管怎么說,現在已不是年過半百的貝盧斯科尼單憑個人魅力就能攪亂政局的時候了,而是屬於萊塔的時代。意大利的債務因政局混亂再次攀升,銀行資產負債表也存在新黑洞,倘若萊塔不盡快改革其復雜的選舉法,政治僵局威脅也將持續下去。好訊息是,萊塔剛剛在參眾兩院輕松贏得信任投票,鞏固了他的執政基礎。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萊塔承諾一籃子機構和經濟改革,如修改選舉法、減少國會人數和取消省級制度等,旨在阻止國家重陷混亂和提振該過經濟走出衰退。未來意大利的經濟去向,除了領導班子的努力外,歐洲經濟大佬德國也需要解除對債務纏身的外圍國家的緊縮政策,因這種政策導致包含意大利和南歐在內的這些國家至今還在為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苦苦掙扎。

分水嶺卡尼也,且看英鎊南下北上走勢

  分水嶺卡尼也,且看英鎊南下北上走勢

  U型滑板,想必許多人對它是又愛又恨。而今年英鎊兌美元匯率走勢正好呈現出一個完美的"U"型,牽動投資者的每根神經,讓其既飽嘗了掉進深淵之苦,又感受了逐步沖上云霄的快感與刺激。

  都說新年新氣象,但英鎊兌美元今年沒能迎來開門紅。第一季度節節失守,3月份更是觸及1.4830的低位。因多方面利空因素困住了英鎊前進的步伐。一是英國國內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二是2月份英央行會議紀要的鴿派陣容擴大,令市場紛紛臆測英央行可能重啟量化寬鬆前景,三是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英國政府債券評級由aaa降aa1,此為英國首次失去權威評 級機構的最高評級。不過,之后公布的一季度英國gdp微幅增長0.3%,避免了在過去五年里三次探底的險境。此數據似乎是一盞燈塔,盡管光芒不夠,卻漸漸照亮了英國經濟復甦的道路。第二季度英鎊兌美元微幅回升,有筑底的跡象,在寬幅

  區間(1.5000-1.5800)內維持盤整格局,6月份錄得一根墓碑十字星,此為重要的趨勢轉折點,系著英鎊的命運。其實這樣的走勢似乎合情合理。一方面英國經濟前景漸漸好轉助推其上揚,另一方面市場在靜待新英央行行長卡尼的上任,所以漲幅受限。而前任行長金恩似乎也格外"寵"他,雖然曾多次在會議紀要上支援增加250億英鎊的資產購買,但直至離任也沒動靜,將接力棒默默地傳到他手中。

  如果說金恩的"謝幕"是平淡中帶點喜慶,那么卡尼的"開幕式"是此番英鎊修正吹響的號角還是哀嚎呢?7月1日卡尼正式接替金恩的職務任職英央行行長。英國人素來以古板著稱,但此次竟然將如此重要的一個官方職位交到一個外國人手中,絕對是英央行300多年歷史上的頭一遭。不過有一張如此斐然的成績單——卡尼領導的加央行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在g7中表現最佳,市場對這新官是信心滿滿,希望在他的領導下英國能夠擺脫經濟低迷的困境,走上復甦的道路。

  俗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年8月7日,卡尼就在貨幣政策方面燒起了第一把火。當天,英央行對其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了2009年以來的最大修改,首次推出前瞻性貨幣政策指引(旨在給市場更加明確的預期,提振消費者信心、鼓勵支出和投資,給處於初步階段的英國經濟復甦保駕護航),宣布將維持當前0.5%超低基準利率和3750億英鎊的量化寬鬆政策,直至英國失業率降至7%以下。這是英央行首次把基準利率前景與通脹和失業率聯系起來。"前瞻性指引"似乎成為全球中央銀行的新潮流,歐央行和英央行也紛紛效仿美聯儲,但英央行卻是首個近乎完全復制美聯儲的政策指引。

  卡尼采取的這招前瞻性指引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匯率方面,第三季度英鎊兌美元上破二季度的震盪區間,持穩於1.6000整數關口上方。英鎊兌美元的號角之聲娓娓道來,同時英國經濟復甦的步伐也越來越堅實。英國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初值季率增長0.8%,創逾三年來最大增幅,這表明英國經濟轉暖勢頭明顯。就業市場的數據也比較強勁,英國至9月三個月ilo失業率降至7.6%,為逾四年來的最低水平。面對失業率的提前好轉,市場的質疑聲也紛至沓來,認為英央行的前瞻性指引或因通脹迅速失效。因為隨著英國經濟重回復甦軌道和就業市場的好轉,失業率降至7%的水平有望在2014年第四季度達到,比8月份的預期提早約2年。同時,通脹率低於2%的目標也有望在2015年第一季度達到,預估為2015年第三季度。種種跡象皆表明英央行可能會提前加息。值得慶幸的是,該行貨幣政策委員們多次為其進行辯護且一再強調7%的失業率只是個門檻,並非觸發點。前瞻性指引或許只是經濟復甦旅程上的一個參考,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料未來將發生什么,各央行也是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前瞻性指引確實有它利好的一面。英央行前瞻性指引的命運系在何處?目前無論是市場的預測還是英央行行長卡尼的講話都比較傾向將失業率從7%降至6.5%的立場,但最終結果如何,只能交給時間來驗證。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令全球陷入了對經濟增長信心不足的悲觀情緒中。但自2013年來,全球經濟繼續緩慢復甦,尤其是美國,盡管該國經濟復甦歷程像是一次接一次的"假裝"復甦,但在最新發布的11月美國失業率降至五年新低且新增就業人口超於預期的背景下,美聯儲撤出刺激政策的前景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各大投行也紛紛認為2014年將會是美元重振雄風的一年。美聯儲應該會是首個開始緊縮步伐的國家,畢竟過去的半年里,它在是否縮減qe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加上美國政府停擺和債務上限輪番攻擊,美元跌巒起伏才給予英鎊后半年節節攀升的機會。現在,美國兩黨又達成協議避免政府關門重演,這意味著縮減購債應該會提上日程。倘若美聯儲開始行動,短期英鎊或將跟隨其它非美一起下跌。而英國自身的基本面雖顯示經濟站穩腳跟,對英鎊的走勢無疑是個利好訊息,但貨幣對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英鎊可能要到明年中旬左右才能開始駛入"快車道"。展望2014,預計英鎊/美元仍將延續今年的南下北上行情。月圖上,macd顯示的上行動能不足且慢步隨機指標有從超買區間回落的跡象。此外,自2008年開始ma200一直在扮演重要的阻力,2009年期間雖然英鎊連續6個月嘗試突破該均線,但均未果。現在,該均線位於1.6630附近,而保力加頻道上軌位於1.6575,此區域可以說是上方英鎊強大的阻力。只有突破該阻力區域,英鎊才有望測試100均線(也就是1.7000關口)。一旦掃除了這些障礙,英鎊將再次沖上云霄。

(接下頁)

[NT:PAGE=$]

頁岩氣: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頁岩氣: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不知不覺中,紐約原油的價格在年底再次回落到年初的水平-90/91美元,對投機原油的人來說,油價在2013年,算不上瘋狂刺激,但絕對不乏激情。有沖擊110美元關口浪潮之巔,也有80美元關口岌岌可危的的地獄煎熬。

  2013,對大宗商品來說,是普遍痛苦的一年,以黃金白銀的貴金屬在2季度的暴跌,讓投資者領教了,什么是真正的空頭市場,直到現在商品市場還沒恢復元氣。也只有原油,堅守了價值的底線,在3季度不屈服美元的淫威,捍衛了商品的榮譽,即便這兩個月,原油的表現極其糟糕,一瀉千里,用一句歌詞來說,是"找不到終點,回到原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失落的空頭會說,看吧,怎么漲上去的,怎么跌回來,qe退出之下,無人可以幸免。

  各位看官,如果要給商品市場來個年終總結的話,截至12月4日,白銀的跌幅是35%,黃金的跌幅是27%,lme銅的跌幅是11%,鋁的跌幅是14%,只有幾種商品是個例外,nymex的天然氣漲了16%,布倫特原油漲了8%,紐約原油還是漲了近6%,你真的認為僅僅是意外嗎?

  毫不夸張的說,能源是整個2013年,真正唯一的牛市之星,唯一的抗跌板塊。

  能源的強勢你可能還能夠記起來的就是年終的埃及動亂和敘利亞危機,可是,蘇伊士運河地區每日經手的原油也不過240萬桶,占全球的不到3%,而且很快就被市場消化了,所以少提什么埃及敘利亞。提到地緣政治,還不如說伊朗比較靠譜,伊朗的石油日產量在400萬桶左右,而全球的原油日產量大致在8000-9000萬桶,最重要的是,盡管伊朗的原油由於制裁運不出來,但美國的原油供應卻出現井噴。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德克薩斯今年9月份日均產油270萬桶,比3年前翻了不止一倍,為30多年來新高。得益於美國的頁岩氣革命,美國的新增產量基本能填補伊朗的空缺。

  對於美國頁岩氣即將產生的深遠影響,海內外媒體已經做了極其充分的呈現,大致可以總結為,全球頁岩油儲量可以滿足全世界超過10年的石油需求,而且美國的儲量還不算是最大的,中國和俄羅斯才是真正的大頭。可以想象,如果頁岩氣革命也在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爆發,對於原油會是多大的沖擊。難怪沙特王子大呼,美國頁岩氣革命威脅沙特經濟,事實上,過去5年里,美國的原油消費量下降了約4%,今年降至1870萬桶每天,主要原因是汽車燃油經濟性上升,和美國減少對車輛使用,事實上,美國已經悄然從一個能源消費進口大國變為一個有油氣出口的國家。美國頁岩氣的大開發,提高了美國能源自給水平,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降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美國石油進口從2005年占石油總消費量的60%下降到2012年的42%,凈進口量從1300多萬桶/天降至800萬桶/天。而且,美國60年來首次成為煉油產品出口國,美國在2009年已經超越俄羅斯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而中國從經濟危機以來,一直在提倡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失去了兩大消費大戶的支援,頁岩氣革命可謂是原油的最大利空。

  可是,前面也提到,能源板塊是今年唯一的抗跌板塊。有人會說,是因為qe的原因嗎?市場都在豪賭美聯儲的qe退出,美元走強,美元指數在今年也是有接近1%的漲幅。更說不通,而且這篇文章的主題也不是qe與美元,在此不再展開。我們還是單純從產業角度進一步挖掘頁岩氣革命與原油價格的關係。

  美國能夠爆發頁岩氣革命,得益於它是一個能源需求大國,在這點上和中國郵電類似,都對能源產生饑渴,需求驅動供給。美國雖然是第四大頁岩氣儲量國,但是中國和俄羅斯短期內還難以產生大規模效應,主要問題是成本和技術,缺乏水平井鉆探和分段水壓裂技術,俄羅斯沒有激情,中國地質和水源條件不配合,更重要的是,國內石油巨頭的好吃懶做,對於這種美好愿景的事情,難成大器。國內的頁岩氣開發還處在財政補貼推動階段,為什么,企業的收入難以覆蓋成本。

  事實上,美國的開采技術早已趨於成熟,可是頁岩氣真正開始大規模開發是在2005年之后,國際油價開始持續飆升,頁岩氣開采帶來了轉機,隨后,金融危機進入短暫的低谷,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頁岩氣開發經過短暫的蕭條后又繁榮起來,大量資本再次蜂擁而入。也就是說,只有國際油價維持在相對高位,頁岩氣的開發、輸送才有利可圖。這都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就跟咖啡貴了,你可以選擇喝茶,中餐漲價了,大家改去吃漢堡是一樣的,替代效應存在,必然對低價格的一端起到提升,美國的頁岩氣革命需要一個不能太過疲弱的能源市場,這是核心觀點。

  接下來就好理解了,美國理所應當在一段時期內成為頁岩氣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能源革命給國內企業帶來的低成本和豐富的就業。能源行業的崛起的影響遠遠不止局限於能源本身,化工、鋁、鋼鐵、玻璃、水泥等制造業,有些行業因為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開始投資擴大在美國的業務。最典型的就是美國制造業的回流,美國的用電價格比德國低近一半,於是波音、通用電氣、卡特彼勒、福特等大公司紛紛把外包的工作轉回到美國。甚至連蘋果也重新在美國生產電腦。

  從促進就業來說,早在2010年,美國頁岩氣行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超過60萬,這一數字在2015年預計將達到87萬,更重要的是,能源行業創造的就業質量通常比較高,在美國,2010年,能源領域工作的平均年薪約為10萬美元——比金融服務或專業服務行業的平均薪酬高出約2萬美元,比醫療健康教育行業高出一倍以上。頁岩氣革命創造的就業產生的直接效果就是,美國能源業成為經濟危機以來吸納就業人口逆市增長創新高的兩個行業,另一個是酒店休閑業,當然很大的功勞要歸功於休斯頓、達拉斯等新興能源城市的興起。而傳統的就業大戶,金融、地產、制造業、互聯網還處在緩慢的復甦中。作為最大的收益者和第二需求者,油價多少價位才算長期均衡,這個是奧巴馬和美國政府會仔細考慮的事。

  說了這么多,頁岩氣革命與原油價格的關係應該很清楚了。原油畢竟不是一個純粹的投機品,和實體經濟有太大的關聯,貫穿到你衣食住行 的每一天。油價太高,容易催生通貨膨脹,油價太低,原油企業會處於經濟考慮減產。而像08年這樣的經濟大危機,一個人一輩子中間能幾次遇到呢?所以,對於原油來說,一味的做死多頭,或一味的做死空頭,那么你可能真來錯了地方。

(接下頁)

[NT:PAGE=$]

聯邦政府關門 給美聯儲捅簍子的驢象之爭

  聯邦政府關門 給美聯儲捅簍子的驢象之爭

  今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出現了一次長達16天的關門鬧劇。原因是債務上限提高和政府預算談判陷入了僵局,奧巴馬政府錢花光了,政府向國會討錢失敗,發不出工資,只好選擇罷工。

  債務上限簡單來講就是國會給政府辦的一張信用卡,在額度以內,你愛怎么花就怎么花,但超出了額度,對不起,必須重新向國會提出申請並說明理由。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國會、總統、最高法院各自獨立行使職權,為國效力。理論上講,都是替國家辦事,批個條子過了也就過了,國會沒必要非得為難總統,總統也沒必要跟國會死犟,所以美國債務上限提高歷來並不是什么新鮮事,統計顯示,從1940年以來,美國已經101次提高債務上限,平均8個月就要提高一次。這也不是美國政府第一次關門,在過去30多年里,美國曾18次出現政府停擺,持續時間從幾天至十幾天不等。美國最近一次、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政府停擺事件發生在克林頓執政期間,當時也是因為預算問題談判破裂,部分政府部門關門21天。所以,但凡比較嚴重的關門事件,並不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在政治層面,這是美國由來已久的兩黨博弈--驢象之爭。

  事實上,美國債務問題由來已久,是長期的財政赤字積累造成的。你可以說民主黨很會花錢,注重教育和醫療,共和黨很摳門,但事實上,歷史上沒有幾個美國總統在任期內實現財政盈余,區別只是把錢花在不同的方向而已,不論誰上臺,都應該討好選民,爭取民意,為連續執政創造條件。而作為在野黨,為了上臺,肯定不能總幫著美化總統,抨擊執政黨的政策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所以驢象之爭的本質是,為了斗爭而斗爭。

  美國債務上限的真正突飛猛進則是出現在2006年以后,短短7年時間內,債務上限從不到9萬億美元提升到16萬億美元,增長了一倍。這兩年之所以受到這么大關注,一是總量太大了,未償還債券占 gdp的比例由08年68%上升到了12年的接近100%,財政赤字的突飛猛進也非常明顯,2012美國的財政赤字是1.089萬億美元,雖然比前2011年有所縮小,但連續第四年超出1萬億美元。所以我們看到,一方面,奧巴馬大力宣傳赤字的下降趨勢,一方面,共和黨緊緊抓住赤字額超出1萬億美元大做文章。由於預算大權掌握在國會手里,必須獲得參、眾兩院的投票通過,當參、眾兩院都掌控在執政黨手里的時候,也就是出現強勢政府、強勢政黨,提高債務上限和批準預算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而當參、眾兩院分而治之的時候,分別控制在不同的政黨手中的時候,政府想討點錢花就不容易了。在歐債危機的風險教育下,有人也開始指責政府,你不能老這么赤字,再這么干就給你下調評級了。而更關鍵的是,金融危機中,不論是布什還是奧巴馬都在大把花錢,而且把很多的錢用在救助貪婪的華爾街上,本來已經飽受批評,而競選諾言的兌現則拖延了,現在好不容易經濟看似恢復的還算不錯,幫助奧巴馬成功上位的醫改卻一直沒有機會實施,民主黨民意直降,在中期選舉中失去對眾議院的控制,奧巴馬著急。對共和黨而言,現在奧巴馬有求於我了,我當然不愿失去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事實上,這也不是共和黨第一次拿醫改要挾奧巴馬,只是這次奧巴馬不能再退讓了,於是選擇了罷工。

  當然罷工是不會無休止的進行下去的,大家最後還是要選擇妥協,你可以說奧巴馬政府流氓耍賴,但美國人也近一半的人指責共和黨,是他們的故意刁難導致了政府的關門。有研究公司的研究表明,自2010年以來的三年時間里,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衝突已經令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了一個百分點,損失的就業崗位高達200萬個。還有機構認為,每關門一小時,全美國人民就要為政府停擺付出667萬美元的成本。數字已經很能反應納稅人和選民的不滿,"你是我養的",吃人的嘴短,持續拖延下去,是驢還是象,選民在邊上看著,誰都吃不消。所以,在10月17日,兩黨達成妥協,給予聯邦政府臨時撥款,同時調高其公共債務上限。根據這一議案,聯邦政府各部門將獲得預算運營到2014年1月15日,同時把財政部發行國債的權限延長至2014年2月7日。而最新的訊息是,美國兩黨在12月10日達成預算初步協議,避免明年1月政府再關門,要求是減少230億美元赤字,等於給雙方都找了一個臺階,備戰2014年中期選舉。目前的暫時的情況是,雙方把醫改晾在一邊,國防、教育等開銷大戶很難壓縮,沒有新增的預算奧巴馬的醫改必定寸步難行,暫時只好把減稅的刀子落到了削減公務員的福利上,這個局面其實是對奧巴馬稍微不利的。

  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出關門鬧劇。80多萬公務員被迫休假,當然只能是帶薪的,一旦結束關門,該補發工資還得補發工資。聯邦政府的關門讓很多美國的老百姓憤怒,因為相當於拿著納稅人的錢不干活。但真要說對美國國內老百姓具體生活影響有多大,還真說不上,聯邦政府停擺了,州政府、市政府、當地的縣政府繼續為大家服務,企業繼續運作,股市照樣開,而且聯邦政府關門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支援,這部分人主要是奧巴馬醫改政策的受益者和支援者,也就是屌絲、弱勢群體和長期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們支援奧巴馬為屌絲而戰,不放棄醫改。

  對於外國人來說,影響頂多是,美國的移民簽證照發,但是你去了之后可能會發現,黃石公園去不了了,自由女神像也只能遠遠的看,想參觀一下大名鼎鼎的西點軍校更是沒門,因為學校也可能放假了。但不管怎么說,這次關門,讓美國在國際上沒面子。更重要的是,把美國的債務和赤字問題擺到了全球的聚光燈下,而且還是在歐債危機剛剛上映不久之后。所以,本來是兩黨的國內之爭,上升到了全球高度。最緊張的是中國和日本這些大的債券國,債務上限不能提高,財政部不能發行新債償還舊債,第一次讓人意識到了美國的債務違約風險所在,徹底扯掉了美國債務的遮羞布。債務問題的暴露也差點給美聯儲的量化寬鬆帶來了麻煩,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增加了接近1.5萬億美元,總量接近中國和日本的90%,貨幣政策要正常化,這些多余的國債要想辦法脫手,賣給誰,顯然,經過聯邦政府關門事件,美聯儲這批國債想要順利脫手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驢象之爭無意中給伯南克和繼任者耶倫捅了個簍子。

  經歷此次事件,一些主流的經濟學家開始積極呼吁減持美元資產,外匯儲備多樣化,但不管怎么呼吁,美元、美國股市、美國國債還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而且美國的通脹率控制的很低,表面上看去,美元貶值很吃虧,可是算上分紅、利息和低通脹,美元的購買力沒有下滑,所以,儲備多樣化至少是一個非常非常長期的過程,狙擊美元,美元大崩潰更像是一個無稽之談。

(接下頁)

[NT:PAGE=$]

美聯儲欲縮減QE 為何外界總是一驚一乍?

  美聯儲欲縮減QE為何外界總是一驚一乍?

  自2008年11月以來,為了對抗罕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挽救遭遇連環沖擊的全球經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保持近零低利率的基礎上,連續推出了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即QE(quantitative easing),其中在2012年9月,第三輪QE面世,美聯儲承諾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機構抵押貸款擔保債券,並在12月份擴大資產購買規模450億美元,以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並壓低長期債券收益率,確保借貸成本處於極低水平。

  美聯儲率先祭出的高度寬鬆貨幣政策不僅推動了美國經濟邁上艱難的復甦進程,同時也起到了一呼百應的效果,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先后推行各自的貨幣寬鬆,幫助世界經濟從泥潭中脫身,雖然復甦之路非常坎坷,然而其成效也是相當明顯的,在經濟恢復擴張或即將恢復擴張的同時,失業率開始呈現下滑走勢或至少保持穩定,而通脹壓力極其溫和,預期保持穩定。

  2013年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進行半年度證詞陳述時,稱贊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長期通脹預期穩定,但就業市場整體依然疲軟,為了實現其雙重使命,美聯儲將繼續購債,直至就業市場前景實質性改善,然而,伯南克表達了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指出如果經濟前景出現真實的、持續的復甦,美聯儲將逐步減少資產購買規模。緊隨其后公布的美聯儲5月會議紀要顯示,fomc在該次會議上對允許削減資產購買的條件進行了討論,甚至有部分委員希望最早於6月開始削減QE。

  上述訊息一經披露,世界金融市場反應強烈,美元全盤上漲,美國國債遭遇拋售,而全球股市雪崩式下跌,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更是遭受重創。投資者擔心,一旦美聯儲回收超額流動性,利率將上升,股票和黃金等資產的吸引力將下降,而美聯儲減少購債也會降低對國債的需求,這種擔憂引發了強烈的頭寸調整。

  到了6月,美聯儲在例行貨幣政策會議上,依然維持0-0.25%的基準利率和每月85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不變,但聲稱自秋天以來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市場的下行風險已經減輕,未來數月里將緊密關注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重申準備隨時調整購債步伐。伯南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今年稍晚時候放慢購債速度將會是比較適宜的做法,而且如果隨后的數據仍然與經濟預測大致相符,2014年上半年將繼續審慎地削減購債規模,並在明年中期前后結束購債。伯南克希望,在購債措施結束之際,失業率料將維持在7%上下,而通脹將升向2%的長期目標。

  至此,美聯儲已明確勾勒出了退出qe的路線圖,但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已不僅僅是美國的央行,事實上也是世界的央行,其一舉一動受到各國政府和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其制定的貨幣政策,成為了金融市場定價的基礎,直接影響匯市、債市和股市的資金流、估值和市場情緒,等等。可以說,美聯儲的政策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在伯南克6月發表相關講話后,全球市場出現拋售,msci全球股指當日創19個月最大跌幅,而msci新興市場股指創21個月最大跌幅。一旦美聯儲建立了市場對fomc退出量化寬鬆的預期,在世界經濟仍處於困難期,包括美國在內的各經濟體的復甦進程都很坎坷的情況下,金融市場不可避免出現強烈反應。

(接下頁)

[NT:PAGE=$]

  然而,美聯儲僅僅幫助市場形成了最終將撤出高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但無法給出具體的時間點,因為就連美聯儲本身,也無法預測美國經濟復甦的過程是什么樣子。正是這一不確定性的存在,即美聯儲何時才采取實質性的行動,導致自今年中旬以來,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投資者顯得神經兮兮。

  例如,由於猜測美聯儲可能在9月會議上開始撤出刺激政策,新興市場股指8月份連續大跌,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降至歷史新低,印度央行被迫向石油進口商提供額外的美元流動性,而印尼盾自6月底以來貶值15%左右,經常帳戶赤字持續擴大。南非蘭特匯率也大幅下挫,成為今年全球表現最糟糕的貨幣之一。

  那么,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對世界經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QE政策的推出,初衷在於增加流動性,降低借貸成本,改善國內借貸狀況,刺激需求,抵抗通縮壓力。

  一旦退出量化寬鬆刺激政策,對於美國國內來說,將減少貨幣供給,提高美國債券收益率,長期利率的上升,將帶動抵押貸款利率上揚,從而影響到美國房地產市場,借貸成本的上升,也會影響企業的投資和招聘意愿。

  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國國內利率的上升,將提高美元資產的吸引力,迫使以低成本美元作為套息貨幣的國際投資資本重新回流美國,相應的,美元套息交易大量平倉,將會導致國際資產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中,美元將迎來新一輪升值,受利率前景和資金回流本國推動。在美聯儲退出QE進程中,全球資本流動無疑會加劇。

  據新興市場投資組合研究公司(epfr)的數據,今年截至6月26日當周,新興市場債券型基金資本凈外流55.78億美元(占總資產規模的2.19%),創下epfr記錄中的歷史最高水平,占今年截至當時新興市場債券型基金總資金凈外流規模的三分之一。

  資金外流將對新興經濟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這些國家更加依賴外部融資,信貸增長較快,經常帳赤字上升,通脹壓力加大,當便宜的外部資金突然停止凈流入時,就會導致資產負債表失衡,償付風險加劇。

  至於其他發達經濟體,歐洲和日本的央行都在堅持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歐洲央行11月份意外下調了基準利率,至新的歷史低位,而在實現2%的通脹目標之前,日本央行幾乎沒有可能撤出量化寬鬆。美聯儲如果啟動退出規則,則將導致主要央行間的政策前景分歧加大,利差變動影響到資產價格的波動,和國際間的資金流動。

  在美聯儲剛剛公布的10月會議紀要中,fomc維持了前次會議對經濟的展望,認為經濟以溫和的步伐持續擴張。預計經濟增速會提高,勞動力市場下行風險減弱。只要經濟數據支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隨時可能開始退出QE. 這份會議紀要幫助美元恢復上漲,因市場普遍預期聯儲最有可能在明年3月才開始采取行動。

  我們可以看出,美聯儲最終退出QE將是鐵定的事實,這一預期已被市場接受並消化,雖然早前幾個月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極大的震盪,然而,隨著美聯儲政策前景的逐步清晰,美國經濟復甦鞏固,不確定性的逐漸消退,退出量化寬鬆這一步的跨出,對市場的沖擊將越來越小。正如美聯儲所說,即便購債措施逐步減少,美國也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維持高度寬鬆貨幣環境,實際利率會長期保持在低位。世界有充足的時間來適應。

(接下頁)

 

[NT:PAGE=$]黃金未來幾年難有大漲

  黃金未來幾年難有大漲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喜愛的物品、財富的象征。進入千禧年后,黃金開啟了近代以來最大的上漲狂潮,漲勢一直持續至2012年底才最終有了象樣的回撤。2013年成為逾十年來黃金大跌之年,尤其是4月和6月的跌勢,令市場印象深刻。

  今年4月12日,在商品市場的一片哀鴻聲中,國際黃金價格悄然擊破長期支援1520-30美元/盎司區域,並在接下來的4月15日繼續大幅下挫,錄得跌幅150美元或約10%,這是30年來金市的最大單日跌幅。在短短數個交易日內,金價便從1500美元/盎司上方跌至1321美元/盎司低點,以暴跌的方式告別持續十余年的牛市,正式開啟熊市時代。

  而到了6月份,國際金價再次跌破前述1321低點,此后一發不可收拾,直至1180.1美元/盎司處,空頭才收住腳步。與4月相比,這次下跌因素明顯,主因在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退出非常規刺激政策的前景越來越明朗。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6月政策會議上表示,如果經濟形勢符合預測,fomc在今年稍晚時候減緩購債是比較適宜的做法,2014年上半年將繼續審慎地削減購債規模,並在中期前后結束購債。這是美國中央銀行首次給出官方的qe退出時間表,對金市的流動性預期產生極大影響,同時也提升了美國利率前景,黃金吸引力大幅下降,逢低買盤很快被洶涌的賣壓吞沒。金價在錄得3年多以來低點后,在近半年期間里,一直保持在1200-1400美元/盎司之間波動。那么,未來黃金還會跌嗎,本文將為大家做一個深入的解析。

  想要預測黃金未來的走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黃金的特性——哪些是影響黃金的因素。影響任何產品價格的因素都在於供求,黃金也不例外。黃金的供給主要由黃金儲備以及金礦的生產能力、運營狀況決定。而黃金的需求因素則比較復雜。

  我們先來看看黃金的供給。地上的黃金儲量 全球目前大約存有 13.74 萬噸黃金,而地上黃金的儲量每年還在大約以2% 的速度增長,而黃金一年的需求總量據不完全統計是在4200噸左右。也就是說每年新產出的黃金被全部銷耗掉,占年需求的62%。這就是說,在探明儲量不變以及黃金生產與需求穩定的情況下,地上的黃金儲量還可以供我們使用90年左右。即便是打個對折,也還有45年。所以說,至少未來十年,黃金不會因為儲量問題遭到哄搶。

  至於生產力,根據較早前的數據顯示,黃金開采平均總成本大約略低於260美元/盎司。隨著開采技術的發展,黃金開發成本在過去 20 年以來持續下跌。也有數據顯示,目前金價在900美元/盎司左右,金礦才能保持正常運轉。而目前國際金價在1200美元/盎司上方,也就是說跌去300美元后,黃金生產商才會感受到實際壓力。而主要黃金生產地區:南非、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其政治、軍事和經濟在當前和平年代亦不會有大的斷裂,即使出現一些天災人禍,料不足以影響趨勢。

  簡單介紹了供給方面的因素后,我們重點來看看黃金的需求,這才是決定黃金走勢的關鍵。黃金的需求分為幾大類:央行黃金儲備、工業生產、個人消費以及投資需求。

  各國央行是世界上黃金的最大持有者。1969年官方公布的全球央行黃金儲備為36458噸,而到2013年12月,全球黃金儲備共計31913.5公噸。也就是說40多年,央行黃金儲備總體趨勢為減持,並且平均到每年央行黃金儲備的變化不足1%,即使是增持幅度也較小。由此可見,央行黃金儲備的需求相對穩定,亦不會影響金價趨勢。

  黃金在工業方面的需求主要用於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部門,占黃金總需求的10%。黃金工業方面的需求與全球經濟景氣度相關。從當前全球經濟艱難復甦的狀況來看,這方面的需求增加幅度有限。現如今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達2%已是欣慰,而還有一些經濟處於搖擺中的國家,所以黃金的工業需求,不會強大到影響中長線金價趨勢。

(接下頁)

[NT:PAGE=$]  這樣一來,剩下的就只有黃金的消費與投資需求了。據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黃金消費量761.05噸,同比增長33.2%,已經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加拿大非常有名的斯普羅特資產管理公司(sprott)表示,2013年前9 個月中國大陸和香港全部的黃金需求達2130.7噸,全年將達2814噸。而世界黃金協會的同期統計則分別為818.6噸和1091.5噸。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黃金的實物需求2013年要高於2011年,而從黃金的走勢我們可以看到,2011年黃金如日中天,相反2013年則出現大跌,由此可見,黃金的實物需求亦沒能改變金 價走勢。事實上,千百年來,私人的黃金實物需求從未遭遇過真正的低谷,中國、印度這樣黃金消費大國無論在哪個朝代對於黃金的喜愛都未曾改變。

  那么究竟是什么決定了黃金的趨勢?答案是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分為保值、避險與投機。在今年4月國際金價大跌之時,瘋狂的抄底買盤一度將金價推升100多美金,因為過去十多年的牛市給人以印象,即逢低買入就能賺,但到年底,金價已進入熊市的概念慢慢漸入人心,大媽們已經失去了抄底熱情,買漲不買跌的心態,決定了今後黃金實物需求不會輕易地出現井噴,短暫的心理沖動決定不了黃金價格趨勢,而從長期來講,黃金的保值需求,增長比較穩定,持有者亦不急於出手,只希望手頭的黃金可以抗通脹,讓財富不會因通脹等方面的因素大幅縮水。從歷史經驗來看,1980年黃金每盎司850美元,經過歷年通脹調整后的金價,大約是2200美元,也就是黃金若要抗通脹,金價應該要能漲過2200美元,但是現貨金價最高也就略超過1900美元,也就是說在過去的30年間,黃金的抗通脹效果並不是太理想。即使拉長時間來看,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所做過的一份統計顯示,1896-1996年的100年間,比較綜合平均股價指數、公用事業股票、長期國債、國庫券與黃金黃金的累計報酬率還是位居最末。因此,當通脹溫和時,黃金抗通脹效果並不明顯,只有出現惡性通脹時,黃金抗通脹的效果才會顯現。而當前正是一個全球通脹溫和時期,以各國的cpi為例,美國近三個月cpi月率在0.2-0.3%,年率為1.0%出頭;歐元區則為-0.1%、0.5%、0.1%,年率在1.0%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