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理論稱外星生命或出現多次但均早已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25 09:22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最新研究認為,生命可以促進行星宜居性的發展,並且在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它行星上可能多次出現過生命,但這些地外生命很快走向滅亡。除非生命能夠得到快速進化,否則它們無法穩定所在星球的氣候。
數十年來,許多天文學家一直在致力於探尋外星生命的線索,但至今仍然未見任何顯著成果。此前一般認為,如果有地外生命,它們要麼離我們地球太過遙遠,要麼科技遠勝我們,我們無法發現它們。現在,研究人員又提出了一種更為簡單、合理的法,即我們的努力之所以未見任何成果,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外星生命早已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聲稱,在其它的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但它們的生命很短暫,很快就走向滅。研究人員認為,許多行星可能都擁有宜居環境,而且也曾經出現過微生物生命,不過后來氣候變暖或變冷讓行星表面變得不宜居。他們最新提出的理論認為,生命的出現可幫助行星控制該行星的氣候,促進其宜居性發展。他們甚至認為,在大約40億年前,火星和金星也都曾經擁有過生命,但是那裏的任何生命都未能讓環境穩定下來。最終,火星變成一個貧瘠的沙漠,金星變成一個沸騰的溫室。
研究人員認為,其它行星上,可能曾經多次出現生命,但是几乎所有這些生命都快速走向滅,除非它們能夠進化得足夠快,足以控制溫室氣體以保持穩定的表面氣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阿迪特雅-喬普拉博士表示,“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宜居行星,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也存在地外生命。然而,早期的生命是脆弱的,因此我們認為它們不可能進化得足夠快到能夠存活下去。大多數行星的早期環境是不穩定的。為了形成一個宜居行星,生命形式需要調節和控制溫室氣體,保證表面溫度穩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體生物學》雜誌之上。
喬普拉研究團隊認為,宇宙中的生命可能取決於所謂的“蓋亞瓶頸”模型。生命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它們會改變和調節自己所處的環境。地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早期的生命體通過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最終保證足夠的氧氣量,為其它生命體的出現鋪平道路。不幸的是,對於那些希望見到外星生命的人來,“蓋亞瓶頸”造成的后果是,其它行星上的生命已幾近滅。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最新發現成果表明,宇宙中的岩質類地行星可能比此前認為的要常見得多。
事實上,在一些恆星周圍的宜居帶上,不斷有新的行星被發現。在宜居帶中,液態水的存在是可能的,甚至其它的生命基本元素,如氫、氧、碳、硫、磷等也都可能是極為豐富的。然而,不管天文學家如何努力,至今都沒有人能夠探測到可能來自其它行星生命的任何信號。
研究團隊負責人之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行星科學研究所天體生物學家查裏-萊恩威弗教授認為,地球或許是宇宙罕有的生命能夠在其表面站穩腳跟並存活下來的行星。他表示,“地球生命可能在穩定地球氣候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找到細菌曾經在其它星球生存過的證據,這將能夠支撐我們的理論。”“蓋亞瓶頸”模型一個有趣的預測是,宇宙中的大多數化石可能都來自於早已滅的微生物生命,而不是像恐龍或人類這樣需要數十億年進化的多細胞物種。(彬彬)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