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沙爾利周刊》下周照樣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9 12:38


據新華社電 巴黎恐襲發生后,在巴黎、倫敦、柏林等歐洲多座城市,許多民走上街頭哀悼遇難者。人們手舉寫有“Je Suis Charlie”(“我是沙爾利”)的標語,以示憤慨。在各大社交網站上,一場名為“我是沙爾利” 的運動更是掀起了熱潮。而《沙爾利周刊》出版計劃也未受影響,下周將如期出刊。

自強


“我們要證明愚蠢不會勝利”

雖然《沙爾利周刊》遭恐怖襲擊,但這家雜誌編輯,襲擊不會影響出版計劃,《沙爾利周刊》下周三將如期與讀者見面。

在恐襲中倖存的編輯帕特裏克·佩盧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倖免於難的編輯們將很快碰面,商討新一期雜誌出版事宜,以證明“愚蠢不會勝利”。

佩盧:“這非常艱難,我們都極其痛苦,充滿恐懼。但無論如何,我們要證明愚蠢不會勝利。”

《沙爾利周刊》創建於1970年,2012年在法國發行量已達4.5萬份。這一雜誌以刊登諷刺性漫著稱,先前多次因刊登政治和宗教人物漫引發爭議。包括主編斯特凡納·沙博尼耶在內的多名編輯在7日恐怖襲擊中遇難。

力挺

揮舞紙筆抗議恐怖分子暴行

《沙爾利周刊》總部遇襲后不久,許多巴黎人湧向共和國廣場,悼念遇難者。示威者中不乏新聞從業者,但大多數人與這一行業無關。大家揮舞紙、筆,只為表達對《沙爾利周刊》的支持。

7日,法國尼斯、馬賽、雷恩也出現了有數千人參加的集會。此外,在英國倫敦、德國柏林、西班牙馬德里、比利時布魯塞爾、美國紐約、巴西聖保羅、加拿大魁北克等多座城市,許多人也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哀悼遇難者。人們手舉寫有“Je Suis Charlie”的標語,以示憤慨。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數百人7日聚集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抗議恐怖分子的暴行。38歲的倫敦建築師迪恩·斯托克告訴《每日郵報》記者:“我來這裏是為了顯示團結,我為今天的事感到難過,新聞自由非常重要。”

在倫敦居住了幾個月的法國人納比勒·納迪菲:“像大家一樣,這一消息給我沉重打擊。你不必贊同《沙爾利周刊》發表的所有內容,但這並不意味這樣的舉動(恐怖襲擊)就是正義的。”

而在各大社交網站上,一場名為“我是沙爾利” 的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每日郵報》報導,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大約5個小時后,在微博客網站“推特”上,就有超過25萬人次關注並轉發了“我是沙爾利”的帖子。

法國8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下半旗3天向遇難者致哀。

媒體

西方主流媒體避用爭議漫

據新華社電 作為法國著名諷刺雜誌之一,《沙爾利周刊》曾刊登宗教題材的諷刺漫,引發不滿和爭議。美聯社、路透社、《紐約時報》多家西方主流媒體在報導時均避免刊登《沙爾利周刊》的爭議漫。

其中一些媒體的發言人解釋,他們現有的報導方針要求避免刊登具有宗教敏感性的圖片或其他材料。

“在仔細考慮后,《紐約時報》編輯認定,使用文字描述存在疑問的卡通漫足以向讀者提供足夠信息以了解今天的事件,”《紐約時報》發言人丹妮爾·羅茲·哈在一份郵件聲明中。

美聯社發言人保羅·科爾福德,這家通訊社的一個長期報導方針是,避免使用挑釁性的圖片。

《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使用了一些《沙爾利周刊》曾經刊登的諷刺漫,其中一些涉及宗教,但並沒有刊登有關伊斯蘭教先知的漫。

不過,《野獸日報》網站、《紀事》網絡版雜誌等美國網絡媒體在報導時似乎沒有那麼多顧慮。在歐洲,幾家媒體表示會重新刊登《沙爾利周刊》的漫。

逝者

斯特凡納·沙博尼耶

沙博尼耶現年47歲,綽號“沙布”,生前多次受到死亡威脅,一直生活在警方保護之下。沙博尼耶接受採訪時曾表達對死亡威脅的不屑。“我沒孩子沒老婆,沒車沒信用卡,這聽起來有點像大話,但我寧願站死也不跪活。”

貝爾納·馬裏

除了漫家的身份,68歲的貝爾納·馬裏還是一名經濟學家兼記者。他為《沙爾利周刊》專欄“貝爾納叔叔”供稿,同時擔任法國國內廣播電台網絡版的經濟評論員並在巴黎大學分校教授經濟學。

讓·卡比

讓·卡比現年76歲,綽號“卡布”,從業60年,是法國最知名漫家之一。他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在法國軍中服役,后來開始為多家雜誌創作漫,包括以諷刺和搞怪為特色的《剖腹自殺》雜誌。這本雜誌也被視為《沙爾利周刊》的“先驅”。

喬治·沃林斯基

80歲的喬治·沃林斯基是《沙爾利周刊》資深漫家之一。2005年,沃林斯基被法國政府授予象徵最高榮譽的榮譽軍團勳章(法國頒發的最高榮譽)。

貝爾納·韋裏亞克

貝爾納·韋裏亞克1957年出生在巴黎,是藝術工作者團體“漫家為和平”成員,還隸屬於一個報導法治新聞的法國記者協會。就在遇難前一晚,韋裏亞克向這家協會寄出自己的最后一張作——一幅恭賀新年的自像。(新華社)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