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厲以寧:國資委管好資本進出就好 別管國企的閑事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駱霄 攝)

圖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


“2013央視財經論壇”於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在2013轉型升級的智慧與行動分論壇上,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國資委作為一個領導機構來說,它不是去直接管每一個國有企業。管好資本的進進出出才是主要的。

以下為文字實錄:

厲以寧:我要講的題目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贏的問題,我們知道國進民退和國退民進都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國企跟民企能夠共贏、雙贏。但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企業必須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如果企業不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像現在國有企業這樣是做不到的,所以這個問題我展開論述一下。

第一個問題,國有企業改革的兩個層次,國家企業需要改革,但是應該是國有資本體制的改革,分兩個層次:高層次的是國有資本設定機制的改革,低層次的是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什么叫國有資本的設定體制的改革呢?就是說高層次的國資委作為一個領導機構來說,它管什么?它不是去直接管每一個國有企業。企業是市場主體,人家已經股份制了,人家已經是上市公司了,自然有法律對它的制約,根據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這些規定,有法人治理結構,股東會、董事會、建設會,聘任的總經理,這個來管,國資委管那些干嗎?你就管好資本的進進出出,這才是主要的。資源的設定,資本的設定,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就是過去只強調生產效率,生產效率什么?就是投入跟產出之間的關係,一定量的投入下產出越多越好,生產效率高了;一定的產出下投入越少越好,也表明生產效率高。但是在幾十年前,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注意到另一個效率,叫做資本或者資源設定效率。資源設定效率跟生產效率是不一樣的,主要就是講,假定投入是既定的,A方式設定資源,可產生N效率,B方式設定資源,可以產生N+1效率,這就是資源設定效率的提高。

所以我們十八屆三中全會當中提到的,在今後市場調節在資源設定起決定作用,它所著眼的正是資源設定效率。資源設定效率提高了,對宏觀,對微觀都有好處。

我們再進一步看,國有資本的設定體制要改革,這就是說國資委應當存在,但是它下面要建立若干個行業性的或者混合型的投資基金公司,這些投資基金公司管什么呢?就是管國有資本在某一個企業中的升還是降,比例增還是減。新興產業、短缺部門,應該增加的就增加國有資本,產能過剩的,效益不好的,該撤走就撤走,把錢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去,你這樣就站得高,就靈活了。

那國有企業呢,國有企業的改革,那就是認認真真地把法人治理結構搞好,法人治理結構搞好了以后,企業就是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強調,這個是企業的最基礎的職能,自主經營,投資者負盈虧,這個就是他要做到的。

國有企業應該這么干,那么民營企業要體制轉型,干嗎不用企業提出改革呢?因為我用過,在廣東、浙江都談過,但是一聽要體制改革,別人有一種誤解,你是不是講要改革了,那就是民營經濟要國有化了,他就這樣理解。所以為了避免發生誤解,在目前情況下,還是用體制轉型好一點,實際上它的意義就包括四個方面。

首先,觀念的轉變,要從小業主的思想變為現代企業家的思想。

第二,發展方式的轉軌,發展方式怎么轉軌呢?就是從重數量,重擴張,而輕效益,輕質量。

第三個轉軌就是營銷方式的轉軌。現在的世界經濟已經很明顯了,兩大趨勢:一,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二,制造業跟服務業的融合。

一個民營企業要趕上形勢,他就應該在工業化跟資訊化的融合方面下工夫,也就是說在另一個方面,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這就涉及到營銷方式的轉變,營銷方式的轉變才有更大的前途。

第四個是管理體制的轉軌。因為民營企業開始多半是家庭制、家族制、家長制,這樣對於創業是有好處的。因為,有家族的凝聚力,而且他這個企業中,家長可能是一個能人,他有經驗,這樣就帶領大家把企業搞好了。但是規模漸漸擴大以后,就遇到了問題,因為產權是不是清楚了?民營企業包括自己成立的股份制企業,產權也應當清楚。

我曾經在廣東調研的時候,一個企業主向我訴苦,他說我企業當初是我跟我三個兒子一起干,我們從幾百萬做到幾千萬,做到上億,這是父親跟兒子四個人一起干出來了。之后老二死了,老二的幾個小孩兒就到企業來,就要求把他們應該有的股退還,他說我們不想搞企業,我們想搞別的,把我們該得的錢給我們,他從來沒有過界定產權,對每個人的股份也沒有一個界定。不好辦了,怎么處理呢?接著老大跟老三的兒子說,我們也出過力,我們當時也應該把我們的股退出來,我們不退出來的話,你們告訴我們里面有多少股。

這樣企業就亂了,我剛好在調研,他參加我們的座談會,然后就跟我說這番話。問我怎么辦?沒有別的辦法,當機立斷,從現在開始請理產權,每人該得多少得多少,這樣才行,越后拖越問題越大。所以產權要清楚,規模大了以后,規模制,家長制不行,因為什么?因為家長有經驗,經驗可能是財富,也可能是包袱。你不能夠專看這樣的問題,所以說應該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產權必須清晰。[NT:PAGE=$]

很多企業后來涉及到各種糾紛麻煩當中去了,跑到我這里來談,我說我不研究這些具體問題,但是你當初產權是不是清晰?如果產權不清晰,掛靠在一個單位,或者有當時的原因,當時有當時的慣例,當時有當時的潛規則,這些后來都沒有考慮過,那出問題是必然的。所以,也就這么辦,所以說這就是民營企業的轉型。

這一次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有一個新的突破,是什么呢?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這個在理論上講打破了過去非公有即私有,這樣一個二分法當中出了一個混合所有制經濟。而且決定中還提到了,國有企業要能夠向混合所有制方向發展,其中包括他的領域敞開,門檻兒降低,民營經濟準入,同時也歡迎民營企業參股,這就是走向混合所有制經濟。民營經濟也提出了,要鼓勵民營企業,控股混合所有制經濟,你也可以組建,你也可以控股,鼓勵你。這對民營企業的鼓勵是很大的。

還提到,企業員工持股,這就是將來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之一。這個里面有幾個觀念問題要講清楚。一個問題,資本力量的大小,不在於資本存量的多少,而在於利用這些資本存量,能夠控制多少資本,假定一千億資本,百分之百都是國有的,那就是控制是一千億,50%能夠控股,控制的是兩千億,其他控股是分散的,一千億控股四千億,這是資本的壯大,而不是資本的削弱,所以這個觀念一定要搞清楚。

另一個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是,就是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創造財富。物質資本就是投資轉化為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這個就是物質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本的投入,就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還有高管人員、職工,包括職員,一般的工人,他們的知識、技能、經驗、智慧都投入到生產和管理當中去,他們是人類資本的投入者。

那就出現問題了,既然財富是物質資本投入者和人類資本投入者共同創造的,那么為什么利潤要歸物質資本投入者所有,人類資本的投入只能夠從成本中的工資部分取得自己的報酬,不合理。

既然這兩個共同創造的,你這樣做合理嗎?所以出現了共用經濟,共用經濟實際上就是分享利潤的問題,那有什么辦法嗎?已經行之有效,包括在國內,包括在其他地方,第一是股權激勵制度,股權激勵制度無非分兩個,一個功勞,一個苦勞。譬如說,有重大貢獻的,做出成就的,就應該根據一定的規則給股權的獎勵,這是論功勞。論苦勞,在本企業工資,工人從進廠起,連續工作若干年,你就可以得到一筆獎勵,獎勵股權,這就是股權激勵制度。

另外,在工廠規定的一定程式,比如說有的在一進廠就留出一部分讓企業職工可以購買,或者用期權的辦法購買,給你買多少股,你自己選一個日期,一定時間內你認為股價最合適,你自己錢也準備好的時候,這時候可以實現你的期權。還有一種是平均分配制度,有各種各樣的,在增資擴股的時候有。這樣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我們好處是大的。無論是國企、民企都要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這樣三種形式就出來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三分天下。

這個對企業都是有好處的,但是需要研究的問題由此產生,所以經濟學界任務是很重的,既然中央提出了這樣一種做法,可以職工持股,那就要看了,有些問題需要經濟學家認真的討論。

首先要總結為什么在1991年以后,當時有些企業實行了員工股,但是后來又陸陸續續取消了呢?為什么會取消了呢?一定有管理不完善的地方,還有一些問題,憑什么來發產權激勵制度?你得有一個組織,還是由董事會決定,還是由自己的專家委員會機構決定呢?不能人家感到是不公平的,我應該有,為什么我沒有,或者我多了,他少了,人家也感到不行。所以第一個問題,什么情況下?假定是普遍可以購買,是一開始建廠就購買,還是以后每當擴資,擴股的時候,有人可以買呢?買了以后,能不能轉讓出去呢?買了以后他在股市中應該退回呢?還錢呢?還是可以帶走呢?

假定他犯了錯誤被開除了,是不是連股也收回來,還是付點錢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看到經驗是下面創造的,經濟學家要下去深入調研。20年來我們所經歷過的職工持股的現象做一番整理,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出來,所以我們的任務是很重的。最後我們要想一想混合所有制建立了以后,究竟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把國企、民企的優勢都能夠集中到一起,也是取長補短的作用。國企的優勢在哪里?資本雄厚、設備齊全而且比較精良、人才濟濟。這是國有企業的優勢。民營企業的優勢是機制靈活、自負盈虧敢於冒險,國有企業不敢。因為國有企業瞎折騰,上面就來查誰讓你來搞的,他寧肯穩一點。

第二個好處它走出去對我們有好處,因為我在其他國家看到國家控股公司別人都怕你,你來把我的產業收購了怎么辦?他用各種原因來限制你、阻攔你。而單個的民營企業出去有一個好處,是他不怕你,但是力量小、成不了氣候。當然民營企業抱團是另一種問題,混合所有制的規律是假定混合所有制還有外資參加可能更好一點,這樣的話對我們走出去是有好處的。

第三個好處是,凡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法人治理結構辦得最有效的,如果法人治理結構辦的好的話,企業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婆婆”,有法人治理結構就管好了,而且它是最容易把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

第四個好處是,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在企業中是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合作的場所,雙贏但不僅僅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在國有企業改革之后就有條件成為雙贏的獲得者了。民營企業在跟國有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也能達到公平競爭、合作的好處。所以在中國應該看到這個路子是我們將來要走的。當然,你的問題。

最後,我來談談將來誰來搞中國的農業?中國農業誰來種田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在什么地方?最近我在浙江龍泉市調研的時候發現農民的土地確權了,山林怎么辦?三林跟我原來預想的是不一樣的,我當初預想的是林子的產權都定了,承包權是70年不變,這樣子可以愛惜自己的土地了,實際上調查的結果,地方所得到的材料不是這個情況。

第一,因為沒有農業稅了,現在山都包給你了,幾百畝地,入股出租,因為不交農業稅了就不用出錢了,如果要我出錢,我土地要流轉一下入股之類的。如果不流轉我就要放到那里,若干年以后土地肯定會升值。我干嗎要這樣做啊?

第二,發現森林火災去救啊,這個林子是你們家的,不救。我們就奇怪,村干部說不救讓干部救,我不救也沒有勞動力。那么林子在那著火也沒有人管。而且燒了對我是有好處的,它是過火把外面燒著了,但一會兒火就滅了,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砍,賣錢再種。所以,他有這些想法,因此,土地的利用很有問題。村干部有的人說干脆恢復農業稅了,林區還得交點錢這樣子就要用了。我說稅收是有剛性的,一旦取消就不能再收了,再收會起麻煩的。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

這就涉及到將來誰來種林子的問題?

現在有一些林農在那里搞林下經濟,我不管林子了,但林下的地是我的了,在那里養雞、種蘑菇和木耳,但這個需要金融的幫助。第二種林業合作社,這有一個比較長遠的計劃。第三,林業企業上山去,現在已經看到了一些林業企業在上山了,林業企業有資本投入,怎么利用竹子、木頭,開發得更好。所以不愁沒有人,還是需要政策進一步明確化。我們相信林農會把山搞好,包括農民也會把自己的田地搞好的。因為在戶口一元化以后,農民繼續存在但農民是一種職業而不是身份。農民是一種職業,這樣才是中國將來的前途。

謝謝大家!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