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不同類型銀行面對產品凈值化轉型態度差異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16 18:10
摘要:
在當前「資產荒」的大環境下,銀行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需求日漸增高。然而,在變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近期就有相關人士提出理財產品不是必須要凈值化的觀點,並從產品本身性質及特點的角度對原因進行了闡述。事實上,從銀行理財產品本身來看,的確並非所有產品在未來都需要轉向凈值型,但對於銀行本身而言,當其理財業務發展進行到一定階段後,推動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是必須的,未來開放式產品及凈值型產品應當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產品形式。
在目前預期收益型產品剛性兌付特征還難以打破的前提下,對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銀行而言,推動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是極為必要的。擺脫剛性兌付的枷鎖能極大的拓展銀行理財投向的選擇,刺激從業人員創新的動力,並幫助投資者建立更正確的投資思維。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規模較大的銀行更注重凈值型產品的發展,而相對的小型銀行由於在「傳統理財業務」的開展上仍未遇到瓶頸,所以對這類產品的關注及重視程度明顯更低。
在當前「資產荒」的大環境下,銀行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降再降,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需求日漸增高。然而,在變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近期就有相關人士提出理財產品不是必須要凈值化的觀點,並從產品本身性質及特點的角度對原因進行了闡述。事實上,從銀行理財產品本身來看,的確並非所有產品在未來都需要轉向凈值型,但對於銀行本身而言,當其理財業務發展進行到一定階段後,推動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是必須的,未來開放式產品及凈值型產品應當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產品形式。
商業銀行推動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仍有必要
從產品本身的性質而言,傳統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展現了一定的「債券特性」,而凈值型產品則帶有更為明顯的「權益類產品」特性,兩類產品各自擁有其特點,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區別。對於預期收益型產品而言,自2005年第一款理財產品誕生,其發展歷程已有十載,產品研發較為成熟,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及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劃分方式較為合理,同時對銀行而言,在流動性管理方面的壓力也小得多。在與凈值型產品的比較中,雖然通常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流動性更強,但開放式和凈值型這兩個要素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因此從產品本身來看,理財產品並非必須要全部凈值化。
但從銀行理財的發展過程來看,由於整體市場發展速度過快,投資者教育的相對不足,導致投資者對於銀行所發行的有其品牌、信譽做背書的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了錯誤的評估,而銀行在市場迅速擴大的過程中,也很難拋棄既得的利益,順勢強化了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錯誤概念,以至於剛性兌付的理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實體經濟表現疲軟,投資風險成為大多數投資者考慮的首要條件的情況下,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想要回歸「代人理財,盈虧自負」的初衷可謂是難上加難。在銀行理財發展初期,剛性兌付這一特點對該項業務的發展是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其對於吸引低風險偏好客戶效果明顯。但當銀行的理財業務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尤其是在資產荒時期,剛性兌付的弊端就顯露無疑。首先,由於兌付的壓力,預期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會節節下滑,產品吸引力會大打折扣;其次,銀行的兌付壓力使得產品投向不得不選擇風險極低的標的,以至於產品創新的可能性及其豐富性都有極大的限制,在低風險偏好客戶飽和後,市場份額增速將嚴重下滑,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最後,產品的創新能力、投向在受到極大限制後,其它同質產品的可替代性就會逐步增強,如貨幣基金產品雖然目前收益率較銀行理財差距仍大,但如果銀行理財收益繼續下滑,貨幣基金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也並非沒有。
不同規模銀行面對凈值化轉型的態度大相徑庭
在目前預期收益型產品剛性兌付特征還難以打破的前提下,對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銀行而言,推動理財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是極為必要的。擺脫剛性兌付的枷鎖能極大的拓展銀行理財投向的選擇,刺激從業人員創新的動力,並幫助投資者建立更正確的投資思維。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規模較大的銀行更注重凈值型產品的發展,而相對的小型銀行由於在「傳統理財業務」的開展上仍未遇到瓶頸,所以對這類產品的關注及重視程度明顯更低。可以看到,整體發展較快、存續規模較大的銀行均在產品凈值化的道路上走的較快。如目前理財存續規模最大的工商銀行,其面向個人客戶的理財產品基本都轉向了凈值型或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對於銀行來說,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並非等於淘汰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更准確的表述應該是對於產品線豐富性的補足,針對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類型的客戶,進行更精確的產品匹配。從數據來看,2014年開放式凈值型產品的存續規模為0.5607.5萬億,占整體理財市場份額的3.72%,而2015年開放式凈值型產品的存續規模便已擴大至1.37萬億,占整體理財市場份額也出現了極為明顯的增長,至5.83%。同時相比每年增速達50%的銀行理財存量,凈值型產品存量擴大的增速表現的更為迅捷,在2015年年末增速已達144%,反映了該類產品的發展潛力及受到的重視。
與大型銀行積極擁抱產品凈值化策略有明顯差異的是,小型銀行對於行業整體的發展變化響應較為被動。由於戰略目標的不同,小型銀行對於理財業務的接受程度與重視程度較大型銀行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小型銀行的產品轉型速度較慢。同時,較多的小型銀行對行業整體變化關注度較低,對如凈值化產品一類的產品創新不夠重視,更關注的是當地區域其它競爭對手的表現情況,如果其它對手的產品創新、組織架構沒有變化,那麼自己也樂於安於現狀。這種情況可能造成兩點負面影響,首先,僅針對競爭對手調整業務發展模式極大可能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況,理財業務發展程度的區域性差異會越發明顯,競爭較為激烈的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可能會高歌猛進,而發展較慢的地區可能會導致業務發展的停滯不前。另外一點則是,僅參考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極大可能扼殺產品創新的動力,從而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陷入單純的收益率及存續規模的比較的惡性循環中,最終使得銀行較難突破發展瓶頸。因此,在理財業務經歷10年發展仍能保持超過50%的增速的前提下,小型銀行也不應該忽視產品向凈值化轉型的潛在必要性,應該更加重視銀行理財整體市場的發展規律,避免在其發展遇到瓶頸時在臨時調整的情況發生。當然,目前小型銀行整體發展程度較大型銀行仍有不小差距,預期收益型產品也仍是市場上的主流理財產品,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