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安邦咨詢:膨脹的中國金融業也要「去產能」

鉅亨網新聞中心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眼下中國最時髦的經濟政策詞匯莫過於「去杆槓」、「去產能」,每當提及此,大多數人都條件反射般地想到鋼鐵、煤炭、房地產等,然而「金融去產能」卻被鮮有提及。


中國經濟的「脫實入虛」已經無需更多論述,而「脫實入虛」的結果,就是導致我國金融行業「產能」迅速擴大。毫無疑問,當下我國的金融行業「產能」是嚴重過剩的。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應當與整體經濟規模相匹配。倘若以人均GDP來代表國家經濟規模的話,2015年我國人均GDP為8016美元,大體相當於美國1975年(7820美元)、日本1978年(8675美元)的水平。與此同時,當年美、日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僅有5%左右;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的中國卻達到了18%,不但遠超與當年的數字,甚至比2015年美(9%)、日(7%)都還要高出兩倍有余。另一方面,2015年我國GDP全年增長6.9%,而金融業GDP卻同比增長15.9%,這兩個簡單的對比,正好說明了我國金融行業產能擴張異常。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國際貿易主要結算貨幣,更有摩根大通、高盛等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巨頭,其金融機構扎根於全球各個地區;另一方面,日元也是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之一,三菱、三井等「財閥」也不失為金融大鱷,日本金融機構也是將其觸手遍布全球。可以說,美、日的金融機構是服務於全球的,然而中國的金融業雖然規模巨大,但歸根結底仍然是一個較為封閉的體系,主要服務於國內市場。這更能說明,我國金融行業產能已經擴張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

從另外一組數字也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金融業的過剩狀況。目前,我國金融業就業人員總數大約600萬人左右,金融業就業占城鎮單位就業比例是3%左右,而這3%的就業創造了8.5%的GDP。與此相對,美國金融業就業約800萬人,占非農就業的比重將近6%,6%的就業只創造了7%的GDP。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上來看,中國似乎「力壓」美國,但是這數字背後代表的含義卻是,中國用更少的人,產出了比美國更多的「金融產品」。

根據分析,2010年以來金融業的自我膨脹主要在於實體經濟部門不斷加槓杆,實體部門負債規模的不斷攀升推動金融業增加值的不斷增加。然而更為可怕的是,現在幾乎所有的槓杆金融、高風險金融都打着創新的名號,金融創新正在成為金融「加槓杆」的另一載體,也就意味着「加槓杆」的源頭正在從實體部門演變成金融本身。

值得警惕的是,我國金融行業的產能擴張並沒有到頭。根據《新財富》公布2016年500富人榜來看,「最新中國十大富豪,九個都在做金融」。越來越多的國內的實體企業正在樂此不疲的涌向金融業,紛紛開始打造其金融板塊。其中,萬達集團:百年人壽(保險)、快錢(第三方支付)、飛凡網(互聯網金融);騰訊控股:微眾銀行(銀行)、財付通(第三方支付)、眾安在線(保險);阿里巴巴:網商銀行(銀行)、眾安保險(保險)、天弘基金(基金)、支付寶(第三方支付)、芝麻信用(征信);百度:百信銀行(直銷銀行)、百安保險(保險)、百度錢包(互聯網金融)、百度財富(第三方理財),此外還有,小米、美的、樂視、京東、恆大等。

然而任何產業發展不可能無限度擴張,在中國經濟L型格局下,金融業真的能夠獨樹一幟,獨自撐起一片天空嗎?日本和美國經歷的教訓說明,在實體經濟增長乏力,自我膨脹的金融業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自取滅亡。日本金融業增加值占比的峰值是1990年的7.4%,90年泡沫經濟危機後即一路下滑,直到今天日本金融業仍處於債務泥潭,而日本經濟更是被稱為「失去的20年」。美國的峰值是次貸危機爆發前夜的2006年(7.6%),此後也再未超過,美國人痛定思痛,提出「再工業化」,旨在重振實體經濟。2015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比已經超過了美日的歷史峰值,我們還要選擇繼續吹大這個泡沫嗎?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在國內經濟脫實就虛的大背景下,金融業理應同煤炭行業、鋼鐵行業、房地產業一樣,歸屬於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未來應當加大力度實施金融供給側改革,實現金融去槓杆、去產能,來化解其中的潛在風險。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