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美關係轉型期 習歐會將定方向 意義不亞鄧小平訪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1 11:39
2013年6月,習近平在訪問拉美期間順道前往美國,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與歐巴馬舉行會晤。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於明(22)日啟程,赴美進行首次國事訪問,並將首次到訪聯合國總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蘇格日前在北京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當前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習近平此訪意義將不亞於1979年鄧小平訪美,將確立21世紀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發展的方向,並繪製藍圖。他說,習主席的兩個首訪,將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國對當前國際秩序的看法和政策主張,進一步體現中國負責任、重行動的大國形象,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次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對美進行國事訪問,亦應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最後一次接待中國高層領導人來訪。」早年在美國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並長年從事國際問題研究、有着豐富外交歷練的蘇格說,當前國際格局繼續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中國改革開放也面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此次訪美時機重要,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
197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美,曾在全球颳起「鄧旋風」。蘇格認為,習近平此訪意義將不亞於鄧小平訪美。習主席的7天美國之行,將涵蓋西海岸、東海岸,並恰逢聯合國成立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據透露,在西雅圖,習主席將廣泛接觸美國工商、地方等各界人士;在華盛頓,主要是國事訪問的全套活動,包括白宮南草坪的歡迎儀式、兩國元首正式會談、共見記者。
蘇格認為,習近平的西雅圖之行主要是要夯實兩國人民友好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而華盛頓的元首會晤主要是要加強戰略溝通,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就重大的國際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這位知名專家強調,兩國元首直接交流將增進中美戰略互信,防止戰略誤判。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等美國政要和不少主流學者們均認為,在21世紀的世界沒有哪一對雙邊關係會像中美關係這樣重要,中美關係的走向將直接決定着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的命運。但在習近平訪美前夕,亦有一些刺耳聲音不時見諸美國媒體,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日前甚至宣稱,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習近平主席訪美時,美國不應該以國宴款待中國領導人,一兩個麥當勞「巨無霸」就夠了。
蘇格表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特殊的一組重要雙邊關係,而審視中美關係,一要有戰略高度,二要有全局性眼光,三要有舉重若輕的坦然心態。他說,像中美這兩個重要國家,在太平洋彼岸的輿論中,出現不同的論調是正常的事情。中美之間問題固然不少,但更有重大的共同利益。片面強調和誇大矛盾與分歧,只會導致對立的增加。關鍵是要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分歧。
即將白宮登場的「習歐會」將分大、小範圍兩場會談。蘇格預料,大範圍會談一定會涉及雙方發展的方向和前景,會聚焦如何推進新型大國關係。他說,「新型大國關係」並非僅僅硬貼在那裡的一個「標籤」,而是標示着未來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未來發展方向,中美間雖然有種種問題,但如果雙方能守住「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遵循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就能成功構建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這不僅事關雙邊,也有利於亞太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發展。
蘇格強調,中美關係不是零和遊戲,兩國要加強戰略互信,夯實經濟基礎,擴大在國際地區事務上的協調與合作,妥善管控分歧,而不傷及對方的核心利益,同時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夯實民意基礎。他說,中美兩國只要不走既有大國和新興大國必然衝突對抗的老路,那就是一種新型的國際關係。 (接下頁)
中國在南沙群島永暑礁所建的海洋監測站。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在習近平主席即將訪美之際,美國防長卡特針對中國發表強硬言論,批評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活動,並稱中國對爭議島礁實行軍事化舉措與國際準則「不合拍」。而此前,美國一直借口航行自由等不斷插手南海問題,並宣稱加大在亞太武力部署,外界普遍預計,美方會在「習歐會」就南海問題向中方發難。
對此,蘇格指出,南海問題不應是中美關係中的問題,美國應減少介入,不要被一些國家的政策所「綁架」。
「南海本來不應該成為中美關係中的問題,因為美國既不是南海爭端的聲索國,亦非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美國人關注的航行自由問題也從來不是問題。」談及南海問題,蘇格詳細介紹了南海問題的緣起,他指出,只要以歷史和事實為依據,南海問題不難解決。
「如果別人不知道南海諸島嶼歸屬,美國人是最不應該忘記的,南海諸島嶼的歸屬早在1943年開羅宣言時就已確定,而該宣言的草案就是美國人擬定的,草案明確寫道,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和島嶼應歸還中國。」蘇格說。
據介紹,1945年,當時國民黨政府想從日本手中收復島嶼,但沒有艦隻,鞭長莫及。當時根據美國的「租借法」,中方向美國租借了8艘軍艦,其中6艘用於收復南沙等島嶼,比如,太平島、中業島等島嶼名稱,就來自當時收復島嶼的美艦名字。事實上,直到1955年菲律賓才派人侵佔了中業島。上世紀70年代之前,國際上也沒有人對南海諸島的歸屬提出任何疑問和挑戰,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海洋標記和觀測站時。而早在1946、1947年時,當時國民黨政府已將「十一段線」遞交聯合國,以具備國際法效力文件確立了南沙諸島的歸屬。
在南海爭端中,美國有時是幕後推手,有時則衝到前台。蘇格提醒,在南海問題上,美國應正視和尊重歷史。他強調,南海問題不應是中美關係中的問題,美國應減少介入,不應讓一些國家的政策綁架了美國的外交政策。
美國又進入了大選季,每到這時中美關係總是容易出現波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美關係,未來該何去何從?兩國未來是否應該又將如何共同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呢?蘇格認為,新型大國關係不是一個標籤,也並非選擇性問題,而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必然選擇。他強調,時代不同了,中美要全力避免重蹈史上大國惡性爭鬥的覆轍,雙方要增進戰略互信,在亞太良性互動,切實管控分歧。
儘管中美雙方一致表示要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但是「9.11」和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的軟硬實力都受到了損傷。蘇格說,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產生了新的戰略焦慮,突然看到東邊有新興大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傳統反恐轉移到「應對」新興大國崛起。
但蘇格並不認為美國的這種「應對」即冷戰時期的「遏制」,而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位專家注意到,美國國內對於如何應對不斷崛起的中國亦產生了大辯論,對於對華政策美國政界和民間亦有不同聲音,但「整個形態有些像美國的橄欖球,兩頭小,中間大,極端的聲音佔少數,絕大多數美國人仍願意與中國人民保持友好」。
他說,從美國對華政策辯論中可以看出,中美間競爭與合作並存,挑戰與機遇同在。 (接下頁)
蘇格強調增強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圖為美國學生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孔子學院練習中國書法。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對於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蘇格建議:一是增進戰略互信。「和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雙方應守住「不衝突、不對抗」底線。多些換位思考,對等照顧到對方關切。築牢「相互尊重」基礎,互不干涉彼此的內部事務,以夥伴關係精神處理有關問題。只要雙方真正秉持平等原則,就可以找到利益匯合點,實現互利合作。
二是在亞太良性互動。「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國」。亞太地區很多問題沒有中美合作都難以解決。中方向來尊重美方在亞太的合理利益和關切,歡迎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努力,同時也希望美方尊重中方的利益和關切,展現同中方合作的善意。中國無意把美排擠出亞洲,願與美方在亞太實現良性互動和包容性協作。
三是切實管控分歧。擇寬處行,謀長久之利。增進兩軍信任,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不做損害對方核心利益的事。嚴防擦槍走火,防止熱點問題升級為對抗。同時,妥為引導輿論並開展公共外交,增強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
蘇格表示,當前中美關係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習近平訪美將確立21世紀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發展的方向。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蘇格,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美國楊伯翰大學碩士、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美國史密森學會研究員、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喬治城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中國駐蘇里南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中國駐冰島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等。著有《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等。
蘇格學者出身。本科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美國楊伯翰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博士後,學成後又毅然選擇回國,站上外交學院的講台上,兼職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當教授期間,蘇格又在哈佛大學博士後論文基礎上,歷經10餘載修訂,著成《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一書。該書受到時任國家最高領導人和學界高度評價與重視,並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被提及。之後,蘇格的人生軌跡發生變化,調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前身)任副所長,從事外交調研工作。
2003年,蘇格開啟了連續11年駐外生涯,他先後出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2003-2006)、中國駐蘇里南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06-2009)、中國駐冰島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09-2013)。之後,他回到外交部工作兩年。2015年,自稱「落葉歸根」的蘇格,又重新回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出任掌門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