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優勢和傳統。我國依靠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已經實現了許多尖端科技領域的重點突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工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組織的重大科技工程,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光輝成就。從1959年6月中央下決心獨立自主研制原子彈開始,僅僅用了5年多的時間,就於1964年10月16日實現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使科技、經濟基礎落後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這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不僅鑄就了我國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而且對國家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科學實踐活動上升到國家層面,以任務帶學科,推動了全國科學技術體系的建立。鄧小平同志曾經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兩彈一星」是在國際政治環境異常嚴峻、國內經濟條件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舉全國全民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豐碑。習近平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重大科技攻關具有復雜性和高度綜合性,僅靠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很難完成任務,需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復雜,特別是隨着我國發展逐步接近世界前沿,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高科技技術一直對我們封鎖,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買不來、求不來,靠市場自發的力量也是很難搞起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采取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集中配置的方式,發揮各方力量,推動核心科技不斷邁上新水平。習近平指出:「要着力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努力克服各領域、各部門、各方面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現象,避免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習近平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這個法寶搞出來的,千萬不能丟了!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 圖為:2013年5月14日至15日,習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與應聘人員親切交談。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現有科技體制機制,形成全面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新體制。最為緊迫的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研規律,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指出:「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回望過去30多年的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在資源配置領域首要解決的是科技資源極度稀缺的問題,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放開、搞活。得益於30多年的改革歷程,中國的科技資源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2010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2012年中國R&D經費總量突破萬億大關,幾乎與歐盟持平;2013年衡量大國科技投入水平的最為重要指標——R&D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突破2%,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但是,當中國的科技資源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的時候,我們卻發現中國還是少有在世界上有影響的科技成果或科技人才,中國離科技強國的距離比我們想象的還是要遠得多。因此,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科技體制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解決科技資源配置中存在的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讓科技資源產生更大的效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在科技資源的配置、科研成果的處置、科技創新的治理體系等諸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習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咨詢系統,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圖為:十八屆五中全會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要建立能夠保障企業創新、刺激企業不斷創新的科技體制機制。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目前,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尚亟待進一步加強,大企業動力不足,中小企業能力不夠。因此,要改革現有的科技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體地位與作用。習近平指出:「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強化企業創新倒逼機制,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推動流通環節改革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引導企業加快發展研發力量。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強大合力。要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支持依托企業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以創業促進創新,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微軟、谷歌、華為、阿里巴巴等今日巨頭都是從初創小企業成長起來的。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關鍵在於通過創業促進市場主體的繁榮。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構建公共創新服務平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服務;要積極落實鼓勵企業創新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強化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提高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回報,引導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環境。李克強指出:「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增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辦好國家高新區,發揮集聚創新要素的領頭羊作用。中小微企業大有可為,要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進一步發揮大企業的創新骨干作用。大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具有更強的對技術、人才、資本、商業模式等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大企業不僅要成為本行業的創新骨干,更要能牽頭帶領中小企業一起干,做好領頭羊,以此帶動形成創新集群。《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培育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形成完善的研發組織體系,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引導領軍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和科研單位系統布局創新鏈,提供產業技術創新整體解決方案。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力爭有一批企業進入全球百強創新型企業。」 圖為:2013年 7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同當年參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和應用的3位院士交談。
四、優化科研布局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機構,也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總體上看,我國現有的科研機構存在規模小、重復建設、與企業功能趨同等弱點,不能很好地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有的反而耗費了珍貴的科技資源。在進行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需要優化科研布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同時,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標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國科技創新的科學和人才基礎。習近平指出:「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基礎所在,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要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
科研院所是國家科技領域的主力軍。目前,一些科研院所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復、同質化競爭、碎片化擴張等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糾正,科技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利於培育和增強核心競爭力,不利於組織協調和承擔重大科技任務,不利於做出重大創新貢獻。因此,要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對科研院所進行分類定位、分類評價、分類管理,從根本上突破體制機制壁障,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習近平指出:「科研院所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優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重點加強共性、公益、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給。」
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在學科建設等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問題。我國的研究型大學無論是學科水平的表現,還是學科發展體制機制的建立,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重視基礎學科的同時,都十分關注與國家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緊密相關的應用基礎性研究,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國家戰略、高新產業相互支撐,對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破解研究型大學發展難題,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就要推進研究型大學學科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指出:「研究型大學要加強學科建設,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引導大學加強基礎研究和追求學術卓越,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形成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立創新能力評估基礎上的績效撥款制度,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個驅動輪,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能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邁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腳步。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