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諾獎獲得者:如何打贏下次全球金融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6 11:10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Robert J. Shiller撰文指出,對於負有預防金融危機責任的監管者來說,他們應對新情況可能動作緩慢。他們總是很慢地適應變化的大眾心理。監管需要取決於大眾對上一場危機的感知,這一感知嚴重取決於變化的流行敘事。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資本要求可能不夠高


巴塞爾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最新進展報告列出了全球24個最大經濟體在強化穩定的金融監管方面所做出的切實改進。它們的「儀表板」上標明了14個不同監管領域的進展。比如,FSB給所有24國對基於風險的巴塞爾III要求的實施情況都打了高分。

但情況根本不是那麼令人放心。這些基於風險的資本要求可能不夠高。安納特.阿德馬迪(Anat Admati)和馬丁.赫爾維格(Martin Hellwig)在他們影響甚廣的著作《銀行家的新衣》(The Bankers New Clothes)中指出了這一點。而在FSB追蹤的十多項其他監管領域中,進展情況要差得多。

比如,以對貨幣市場基金的監管為例。據FSB的資料,自2008年以來,只有少數國家制訂了這項監管。貨幣市場基金常常是人們除銀行之外的另一條存錢途徑,它們提供較高的利率,但在許多國家不提供類似銀行存款的保險。和銀行存款一樣,投資者可以隨時取出。同樣,如果同時有許多人要求取回資金,就可能引起貨幣市場基金擠兌。

2008年9月16日,即美國華盛頓互助銀行(Washington Mutual)擠兌開始後幾天、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後一天,美國的一家主要貨幣市場基金、投資雷曼債務的Reserve Primary Fund(以下簡稱RPF)陷入了嚴重的麻煩。其總資產已不足以覆蓋投資者權益,擠兌一觸即發。隨着恐慌在大眾中間蔓延,聯邦政府擔心爆發針對其他貨幣市場基金的大擠兌,宣布從2008年9月19日開始對所有這類基金提供一年擔保。

這一擠兌如此緊急,以至於要求前所未有的政府支持,原因就在於其背後的敘事。事實上,RPF並沒有虧掉一切,它只是「跌破面值」,即對於其賬上的1美元無法十足償付1美元;但仍能夠償付0.97美元。那麼,為什麼這是一場危機?畢竟,銀行儲戶在意料外通貨膨脹侵蝕他們的儲蓄的真實購買力(只有存款的名義價值可以獲得保險)時常常損失更多。但敘事並不關注這一點。幾十年來,通脹造成的真實價值損失從未成為美國大眾敘事的主角,因為持續價格穩定讓人們早就忘記了這一茬。

大蕭條恐慌揮之不去

但他們沒有忘記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即使大多數今天活着的人那時還沒有出生。2008年,大蕭條敘事再次風靡一時,各種關於金融恐慌和圍聚在關門銀行周圍的憤怒人群的生動故事不絕於耳。此外,受信任的當局似乎再三強調,這類事件已是遙遠的過去,不會再現。在2008年的憤怒的時代精神中,大眾對相對次要的事件的反應之大令人咋舌。

危機過去後,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花了近6年時間降低貨幣市場基金的脆弱性,2014年提出了「浮動NAV」(凈資產價值)的要求,這意味着主要貨幣市場基金不再承諾對1美元的名義價值償付1美元。它們將根據存款人在其賬戶中的比例償付。這意味着基金投資人無法得到損失保險,但這很有可能有助於預防擠兌,因為這意味着一些人的突然提現不會影響尚未提現者的賬戶。

2008年以來,國際監管框架有所改善,但這些變化無法預測作為大眾動物精神基礎的敘事的變化方式。監管者可以在多年前就實施浮動NAV;它們不這樣做是因為它們沒有預見到動搖貨幣市場基金的敘事。你不能預期監管當局預測到大眾突然開始關注新發現的非銀行金融公司的擠兌風險。

只要我們的經濟制度通過獎勵受激勵的行動者和投資者的方式產生增長,我們就面臨消極言論和故事可能突然間暫時性地壓倒激勵。監管者必須遏制具有內在破壞穩定性的結構所隱含的風險,貨幣市場基金便是如此,但最緊迫的監管永遠因時而異、因具體狀況而異,因為敘事會發生變化。而這些敘事引起大眾怎樣的共鳴,可能再次在我們的金融盔甲上曝出漏洞。(文章來源:hkej)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