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習近平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0 16:40


要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抓住主攻方向是關鍵。5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1月18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一、區分有效供給與無效供給

馬克思曾指出:「要給需求與供給這兩個概念下一般的定義,真正的困難在於它們好象只是同義的反復。」從經濟學一般意義上講,供給是由生產部門在一定價格下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但我們不能離開需求來談供給,只有將供給和需求聯系起來考慮,才能作出有意義的表述。需求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購買力,是一種用貨幣來表現的購買力,也相對容易衡量。而供給則較復雜,供給既是一種產品的供給、服務的供給,又是一種價值的供給。

理想需求與理想供給。實現充分就業時的社會總需求叫做理想的社會總需求,把與此對應的社會總供給稱做理想的社會總供給。該狀態所對應的商品需求就是商品的理想需求,與商品的理想需求相對應的商品供給就叫商品的理想供給。

有效供給與無效供給。商品的價值能得以實現的供給稱為有效供給;有效供給如果低於商品的理想供給可稱作有效供給不足。超過有效供給以上的那部分供給稱為無效供給,它包括有效供給與商品的理想供給的差額,還包括超過理想供給以上的那部分供給。如果我們把有效供給與商品的理想供給的差額部分叫做無效供給I,而把超過商品的理想供給的那部分供給稱做無效供給II,那麼,無效供給I主要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無效供給II則是由供給本身的不當造成的。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因此,中國目前的無效供給是由於供給本身的不當造成的,屬於無效供給II。 圖為: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二、減少無效供給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減少無效供給,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減法」,才能掃清經濟社會發展路上的障礙,為增加有效供給、促進產業良性發展騰出更多空間。

減少無效供給首先需要去產能。據國務院2013年10月發布的《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披露,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低於國際通常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2013年12月發布的《中國工業通信業運行報告》顯示,6萬余戶大中型企業產能利用率平均低於80%,產能過剩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向風電、光伏、碳纖維等新興行業擴展,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不到75%。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五大任務,其中去產能是重點之一。會議指出:「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要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並重組。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減少無效供給還需要去庫存。去庫存也是2016年五大任務之一。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化解房地產庫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要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

圖為: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演講。

三、擴大有效供給

目前,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習近平指出:「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據測算,2014年我國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習近平強調:「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要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擴大有效供給,就是補短板。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最薄弱的環節制約着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從不同收入群體來看,農村貧困人口是短板;從產業來看,現代農業是短板,新興產業是短板;從產品來看,生態產品是短板;從產品的質量來看,高品質的產品是短板;從資本來看,相對於物理資本而言,人力資本是短板。補短板也是2016年五大任務之一。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擴大有效供給。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瞄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干,提高扶貧質量。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要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動形成市場化、可持續的投入機制和運營機制。要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使勞動者更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000061,股吧)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

擴大有效供給需要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更好滿足社會需求。隨着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公共產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以及更強的支付能力。2015年,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016美元,在這個水平上對公共產品及其質量的需求是旺盛的。既要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提高城市建設標准。城市基礎設施既應重建設,也應重維護。擴大有效供給還需要全面提高民用產品質量,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人民逐漸富裕起來,人民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購買能力也大大提高。要按照《國務院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完善標准體系和質量監管體系,推動中國質量、中國品牌建設,以質量升級改善有效供給,不斷提升高端技術、產品、服務的比重,做到產品和服務質量「雙提高」。 圖為:2016年1月4日下午,習近平在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了解現代化港口群布局情況。

四、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自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呈現放緩趨勢,表面上看是因為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供給側的有效性不足,供給結構難以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比如,我國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國內龐大的市場沒有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再比如,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牛奶就難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信譽保障的要求,大豆生產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產則超過了需求增長,農產品庫存也過大了。」 要切實化解供給結構與有效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在市場經濟中,供給與需求是相互聯系和對應的雙方,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就是要滿足已有需求,同時再創造新的需求。習近平指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側如果能及時對需求側的變化作出反應,就能夠實現供需均衡;如果能不斷生產和提供更高質量或更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就能創造更大的需求空間。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依靠需求刺激的宏觀經濟政策效力遞減,其根本原因在於供給側無法有效滿足和創造需求。一方面要通過提供適應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有效滿足需求。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本質意義,即解決我國在各種產品和服務的供應端達不到消費者要求問題,促進質量上轉型升級,從而在標准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生產更多種類或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學派鼻祖薩伊就指出,「一種產品一經生產,從那時刻起,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品開辟了銷路。」這就是所謂「供給創造需求」薩伊定律。習近平指出:「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需求來自於收入,而收入來自於生產,各要素所有者按其在生產中的貢獻獲取收入,彌補全部成本,然後消費,便形成需求,也形成了一個供給創造需求的循環。中國未來一段時期的經濟改革,應主要從供給方面入手,減少管制,降低成本,激發要素潛力。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要認准主攻方向、精准發力,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精神,着力化解無效供給壓力,擴大有效供給,促進供需新平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中國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