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馬雲演講背後:中國政商關系難脫權貴資本主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0 08:00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柳金財撰文指出,民營企業家難以真正成為反對官僚體系的主體力量,其因在於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私營企業主的力量,來保障地方稅收及就業;另一方面是民營企業家被納入地方政府的控制體系,並從中獲得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種保護,所謂「政府企業」或「企業政府」即意味着緊密的政商關系。准此觀之,短期內權貴資本主義在中國政商關系中勢將難以消除。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馬雲5月8日就任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席演講時表示,企業家應妥善處理與政府的關系,並堅持「四不」原則(不行賄、不欠薪、不逃稅、不侵權)。同時,馬雲認為企業家的道德、價值觀、社會責任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這顯示中國政商關系仍有待進一步規范治理。


中國「政商關系」主要表現為政商結合或聯盟的特征,政商結合顯示民營企業家既是政治菁英也是經濟菁英的雙重角色,形成一種「權貴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或「親朋資本主義」。金錢和權力的「聯姻」結果,導致政企不分、干擾政府行政職能的正常行使,也影響企業自主權的行使。黨政干部兼職企業導致規則的制定者、市場的管理者和市場主體趨於一體化。政府官員兼公司領導的雙重身份,使其既可憑借政府領導的權力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資源,也可借公司領導的身份逃避法律和政策對官員的監管。

另一種政商關系類型則是經濟菁英與政治菁英的利益聯盟關系。許多私營企業主寧可選擇「與黨政領導人搞好關系」,建立緊密的政治接觸關系,試圖獲得政治合同、公共工程,或規避政府部門的攤派與刁難。這源於民營企業家擁有較多經濟資本,但卻較欠缺體制性的政治資本,亟需政治後援。企業家基於維護自身利益而積極建構「體制化關系網絡」,並通過與地方官員建立非正式的關系網絡影響政策形成。這種社會網絡是以地方官員為中心,正是企業成功經營的重要前提。有時企業家正是透過私人帶有隱蔽性的接觸互動,發揮比制度性政治參與或抗議、游說更為有效的利益表達方式。

地方政府一直控制着地方經濟運行的主要生產要素,包括項目審批權、土地、財政資金、信貸擔保及政策環境等,這些因素皆影響民營企業成長。當民營企業取代國有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時,地方官員的晉升及財稅皆高度依賴於民營企業發展。地方官員由計劃體制下的「計劃執行者」,在改革開放時期搖身一變為「政治企業家」。這種政企合作關系,本質上是一種「雙贏」的利益交換關系。地方官員提供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政策和資源,企業則提供地方官員所需的政績及財政稅收,甚至尋租及貪腐機會。

相對而言,大企業比中小企業更有機會與地方官員接觸及建立豐沛政商關系,其取得融資貸款機會、數額較大及期限較長;企業主運用共生合作關系,規避政府法規。政商關系有時可被視為民企非正式的自我保護機制,企業家的政治身份,發揮了替代法律制度為公司發展提供產權保護的作用,諸如減少地方政府亂收費及亂攤派,防范其他市場主體的侵害,及規避政府行政壁壘和所有制歧視。

這種政商關系透過權力與金錢結合,形成官商一體的「紅頂商人」或「紅頂公司」,積極建立權勢及與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個人的特殊關系,借此尋求政治代言人與個人保護傘,利用各種手段拉攏腐蝕干部以獲取經濟特權等,大量存在民營企業家直接擔任黨政公職的「紅頂商人」、「企業家公務員」和「政商兩棲」現象的爭論與異議。國有企業產權私有化過程中,企業利益往往為干部及企業家共同侵吞,非常明顯充斥着「干部資本主義」或「干部經濟」發展的特色。

當民營企業主勢力強大,就會出現統治集團「迎合」企業主的情況,通過政治安排滿足其對政治地位的追求,因此作為現有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挑戰中共的黨國體系。有些表面上與國家、地方政府脫鈎的私營企業,實際上仍與干部存在千絲萬縷般的緊密利益共同體關系,原有傳統體制的權力主導群體,作為改革的推行者,在新制度中依然占據優勢地位,常利用其公共權力及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影響社會經濟,通過與有關部門領導的政治接觸獲致經濟特權。

就此而論,民營企業家難以真正成為反對官僚體系的主體力量,其因在於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私營企業主的力量,來保障地方稅收及就業;另一方面是民營企業家被納入地方政府的控制體系,並從中獲得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種保護,所謂「政府企業」或「企業政府」即意味着緊密的政商關系。准此觀之,短期內權貴資本主義在中國政商關系中勢將難以消除。(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作者是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