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爹六個娃 七個姓氏是一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8 18:20
「全家福」,老大姓閆,老二姓郭,老三姓張,老四姓高,老五姓欒,老六姓劉。
在哈爾濱這樣一個獨特的全國「最美家庭」,7個家庭成員、7個不同姓氏。這個大家庭的父親,用博大而深沉的父愛,養活了六個從外面「撿」來的孤兒,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他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孩子們身上,一輩子未曾娶妻生子。
他,就是曾被評為「哈爾濱十大傑出老人」、「2014感動哈爾濱人物」的96歲高齡的彭雲松老人。
1954年冬天,35歲的彭雲松在鐵道線附近發現了衣着單薄、已快餓昏的8歲孤兒閆景成,慌忙從兜里掏出一個饅頭,看着閆景成狼吞虎咽地吃完,彭雲松哽咽着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從此,彭雲松走上了收養孤兒的大愛之路。
1966年,他收養了11歲的張秀清和5歲的欒景通,1967年,收養了11歲的郭廷忠和9歲的高玉濱。1969年,他又從山東老家帶回了孤兒劉玉忠。從此以後,他給六個孩子又當爹又當媽,承擔起養育他們的所有責任。
那時,彭雲松在化工廳當臨時工,領導看他腿腳不好,又艱難地拉扯着六個孩子,便讓他到化工廳的供銷社打更。由於生活困難,全家7個人擠在收發室後面的一間小土屋里,那是工人們用來換工作服的地方。
為了不讓孩子們遭人白眼、被人嫌棄,彭雲松起早貪黑地焊了一個大鐵桶放在收發室里無償地為工人們燒開水、熱飯菜。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6元,養六個孩子哪里夠啊。為了讓孩子們吃飽肚子,他買來5只奶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擠奶,再拖着一條病腿拿到早市上去賣,換取微薄的飯錢。
好心的鄰居見彭雲松無論春夏秋冬都只穿一身藍布衣服,便給他送來舊衣,可他卻把衣服改小了給孩子們穿。鄰居見他一天只吃一頓飯,給他送來餃子,他卻給孩子們一個個分了。
家里再窮,他也不許孩子們出去撿破爛,用他的話說,在外沒人管,容易學壞。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在家,他省吃儉用攢錢買了一台大收音機給孩子們聽。
眼見彭雲松為了六個孩子日日辛苦操勞,很多親人和同事都勸他把養子們送到孤兒院去,娶個媳婦,生個自己的親骨肉,可他一次次地沉默一次次地拒絕。
由於不理解彭雲松的「缺心眼兒」,一些親戚朋友漸漸疏遠了他。可彭雲松卻說,孩子們已經夠可憐了,我再把他們送到孤兒院去,他們不就又沒家了嗎,人啊,不管是老還是小,都得有個家,就算家里沒媽疼,也得有個爸管啊。
春去秋來,寒風冷雨,小泥屋快塌了,可屋里那個堅強的山東漢子,對孩子們的愛,卻從來沒有動搖過一絲一毫!孩子們幾次三番地要隨彭雲松姓,可他就是不肯,他說,我是在幫你們的父母照顧你們,怎麼能隨便讓你們改姓呢。
懂事的孩子們也常常勸爸爸找個伴,有個自己的孩子,彭雲松卻一再鄭重表示,你們就是我的親骨肉!其實,他並不是沒想過娶妻,但他怕娶的妻萬一給孩子們受氣怎麼辦,他是想把孩子們養大了以後再找,可孩子們長大了,立業了,有了自己的家了,他的頭發卻白了,耳朵聾了,腰也彎了……
彭雲松為6個孩子奉獻了大半生,但他始終不想麻煩孩子們。在本該頤養天年的80歲那年,他把財產留給了兒女,一個人回到了山東老家,蓋了一處草房,過着極為簡朴的生活。
在老家的十幾年里,善良的彭雲松一如既往地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把兒女們給他匯去的錢和並不多的退休金,都施舍給了缺吃少穿的貧困鄉親。當得知村中一位70多歲的老人家里生活十分困苦時,他當即從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百元錢交給饅頭店的老板,囑咐他每天給那位老人送去2斤饅頭。
2013年,在孩子們的堅持下,彭雲松回到了哈爾濱,臨走前,他把原本留作買棺材板的一萬塊錢全都分給了鄉親們。鄉親們哭着喊着不舍得讓村里娃娃們的「最美爺爺」走……
彭雲松無私奉獻的一生深深影響着子女,孩子們有的在政府機關工作,有的是公司老板,有的是工廠工人,都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誠懇做人、踏實做事,全都成了知恩圖報、服務社會的好人。
老五欒景通,在創辦企業成功致富後,於1999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提供免費服務的雷鋒車隊,十六年來投入幾百萬元,幫助了6萬多名孤寡、特困老人,成為全國孝親敬老模范、哈爾濱市第三屆道德模范、十大孝星,並帶動影響全國98個城市組建雷鋒車隊。
老大閆景成的女兒閆麗影,用實際行動堅守着爺爺和叔叔們的奉獻精神,雖然她每月打工的收入只有兩千多元,卻幫助了許多貧困孩子上學,連續六年每月資助一家殘疾人兩百元,那些被幫助的孩子們感動地說,等他們長大了,也要像閆阿姨一樣,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許多人都說彭雲松偉大,彭雲松卻說,這話不對,我養我的娃,是我心甘情願做的事,不偉大。
彭雲松就是這樣一個朴實無華的老人,他用坦盪光明的愛心、用日積月累的行動、用難能可貴的堅持,養育了他的孩子們,支撐起一片晴空,照亮了周圍的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