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安倍經濟學窮途 日走不出通縮困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6 12:5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AFP)
(圖:AFP)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台後,揚言要透過推動「安倍經濟學」,以「三支箭」(量化寬鬆、財政政策和結構改革)挽救積弱已久的經濟,不過始終未見成效。分析指,雖然安倍銳意改革,但無論是政治集團還是商界都予以冷待。在利率愈來愈低、企業吝於加薪和債務增加的趨勢下,日本人多年來儲下的財富未見合理回報,未來更可能進一步縮水。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日本央行今年初推行負利率政策,原意是令日元貶值,推動出口上升。豈料日元匯率自今年1月至今竟升10%,日本亦未能走出通縮困境。政府為刺激經濟而大肆舉債,日本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至2.5比1。

政府和央行提振經濟不力,向企業界求救,希望它們受惠於弱日元帶動出口之後,提升員工薪酬。然而大企業不領情,以經濟前景仍未明朗、信心不足為理由,寧可繼續固守大量現金。《經濟學人》引述一名日本官員指出,政府內部普遍對企業拒絕施援感到失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師在博客「iMFdirect」發表評論文章,形容加薪是日本經濟急需的「第四支箭」。

除了企業界不支持安倍,就連執政自民黨和選民也不買帳。安倍想開放農業、能源和醫療產業,並改革僵化的勞工市場,讓女性和外國勞工參與。然而既得利益集團群起反對,安倍政府害怕得罪傳統勢力,尤其是自民黨票倉的農業界,會導致選舉失利。至於安倍增加政府開支,也面臨財政保守派的阻力,對方提出增加消費稅並減少政府債務。

當局千方百計推高通膨之際,有意見認為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量化寬鬆(QE)絕非良策。《巴倫》周刊亞洲版執行主編佩塞克表示,物價下降主要源於3大因素︰上世紀經濟泡沫爆破後的調整、人口急劇老化,以及國民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因此,通縮是經濟弊病的結果,而非成因,當局的政策完全是本末倒置。佩塞克又指,央行寄望企業提高產品價格和薪酬水平,開啓經濟復甦的良性循環,但普羅大眾更擔心薪酬追不上生活成本的升幅。

彭博通訊社分析師舒曼認為,通縮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日本當務之急是保存國民在以往經濟好景時所累積的財富,物價下降有助提升存款的未來價值,使長者和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士生活更充裕。相反,濫用QE和政府開支,將令社會以後承受更大重擔。舒曼續稱,長遠而言日本必須加強經濟增長,否則債務會愈來愈多,「明天的日本人比今天更窮」。他又指出,當局必須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職位,以免他們長期陷入做短期工和低收入的困境。

在野民進黨黨魁岡田克也早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警告央行若繼續減息,只會令日本走入絕路。他又指安倍過於依賴金融及財務政策,忽視結構改革,「『安倍經濟學』沒有結果,民生未因此改善,公眾不會再抱有期望」。

《金融時報》指出,「安倍經濟學」重點之一是鼓勵盈利豐厚的企業提高工資,從而刺激消費意慾,提振內需,但綜觀日本勞動市場現況,安倍的如意算盤似乎未能打響。有大學教授最近為大學一年級生撰寫名為《剝削兼職生存指南》(The Survival Manual for Exploitative Part Time Work,暫譯)的工具書,大受歡迎,列出兼職陷阱,還提出員工遭企業剝削以及勞資互信關係薄弱的問題。

該書援引勞工法專家提供有關企業剝削員工的資料,包括企業拒絕為兼職學生提供正式合約、沒安排足夠休息時間,以及超時不給加班費等不公現象。當中一名在咖啡店工作的學生,需連續11日長時間工作,最後患上精神病,亦有不少餐廳及便利店要求兼職員工超時工作。

日本勞動市場供不應求,很多公司請不到足夠人手,但勞方並沒因此獲得談判籌碼。去年第4季就業數字顯示,非正規員工佔總勞動力38%,反映大部分企業寧可低薪聘請兼職,也不調高工資。

公關公司愛德曼發現,日本勞資信任程度是所有受調查國家中最低,只有4成受訪者表示信任所屬公司。分析指,勞資不互信,員工普遍不指望加薪,消費意慾自然不會增加,成為「安倍經濟學」成效受阻的原因。

《日本時報》報導指出,「安倍經濟學」被批只對大型企業有利,漠視民生,貧富懸殊情況未見改善,尤其年輕一代及單親母親貧窮情況更嚴重。有貧窮戶因病無法工作,只能依賴基本福利金維生,難以負擔小孩學費。安倍晉三宣稱日本為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但實際上有不少隱形貧窮族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2012年日本整體人口入息中位數為年收入122萬日元,厚生勞動省調查顯示,全國16.1%人口處於貧窮線之下,即收入不足整體入息中位數一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調查亦顯示,2009年日本「相對貧窮率」達16%,在34個成員中排行倒數第6,遠超11.3%的全球平均貧窮率。

專家發現,單憑「相對貧窮率」仍不能客觀反映問題。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山田篤裕以2009年的日本貧窮率為例,指出總務省以不同計算方法,得出遠低於厚生省所得的貧窮數字;又稱貧窮戶中,很多單親母親要照顧小孩,只能擔任兼職工作,因此收入較低,難以脫離貧窮線。一橋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小塩隆士亦表示,部分貼近貧窮線下的人仍有能力維持基本生計,遠低於貧窮線的家庭情況則較差,需靠褔利金過活。

安倍曾援引量度社會貧富懸殊的「吉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表示數字按年下跌,反映政府財富重新分配政策有效拉近貧富差距。但專家批評,現時福利政策主要是長者受惠,但福利支出則由年輕一代承擔,無助年輕人脫貧。有意見認為,日本多年來經濟不景,出現大量收入偏低的兼職僱員,長遠導致人均收入下降,加劇貧窮問題,因此政府必須限制兼職僱員,並上調最低工資。

《巴倫》周刊分析指出,「安倍經濟學」失敗原因眾多,日本傳媒噤聲是其中之一。安倍推動日元貶值帶來種種負面效果,包括消費者信心下跌及進口通縮等問題,但日媒記者對此避而不談。

為免得罪大機構並保住廣告收益,日媒傾向對大公司的醜聞隱而不報,例如高田汽車氣袋缺陷、三菱汽車的燃油效益作弊醜聞等。在傳媒掩蓋下,外界往往只看到政府唱好經濟,令市場有過高期望,當真實數據公佈後,市場往往來不及反應。

對於傳媒噤聲,安倍政府需負上極大責任。安倍2014年通過保密法案,容許當局囚禁披露敏感資料的記者及消息來源,總務大臣高市早苗更威脅關閉不遵從政府路線的媒體,導致傳媒不敢違背政府意思。在今年無國界記者新聞自由指數排名,日本急跌11位,至第71名,連續2年下跌。 

日本央行實施量化寬鬆(QE),大手買入國債,之後買入多種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間接持有大多數日本上市企業的股份。雖然市場估計央行不會無止境擴大QE,但按目前形勢,央行似乎難以停止出招。《福布斯》評論指出,央行這種極端的貨幣政策,成效未必理想。

央行推出QE以來,至今已持有大量股票,市場普遍認為央行最終將拋出股票,令股市回落;但亦有評論認為央行不可能拋售,就算購買資產不收效,央行亦可無限制地出招,甚至採取「貨幣直接交易」(OMT)做法,大量印鈔刺激通膨。

有意見指出「安倍經濟學」成效未如理想,只是不斷令貨幣貶值,但投資者不宜跟央行「對賭」,因為當現行政策無效,央行或只會採取更極端手段。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