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國內經濟迷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3 07:20
摘自《中國經濟2016》 作者:王德培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中國2015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降至2009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跌回「1」時代,10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44個月下降,進出口超預期下降,1—10月出口同比下降2.5%,進口同比下降15.7%,如此狀況不僅讓美聯儲在加息問題上犯疑,將近10年來的首次加息一再推遲,直至2015年12月,就連英國央行也沉不住氣,開始關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如何影響英國經濟。
畢竟,當下一系列經濟指標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一是工業去產能持續把經濟「拉下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收縮就讓鋼鐵、水泥、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不斷被擠壓,尤其是鋼鐵行業,更是危機重重,鋼價已經處於20年來的低位。二是農業去產能初露端倪。中國糧食豐收成災以至於「銷不動、調不出、儲不下」,政府托市收購的糧價11年來首降,玉米價格下跌達20%以上。事實上,隨着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中國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早已經呈現過剩狀態,按照目前的收購能力,本身就是難以「消化」的,而倒牛奶、埋掉果蔬等現象接連出現雖不乏結構性或者突發事件因素,但普遍意義上,根子還在於產能過剩。在去產能的背景下,已經成為過剩災區的農業也難以幸免。這也難怪中國經濟的數據愈發難看,甚至「攪和」得國際社會都跟着提心吊膽。
這難免讓人心生疑惑,為何政府殫精竭慮地維穩經濟,政策出了一籮筐,經濟增長卻呈現出每況愈下的態勢?問題的症結在於後危機時期,政策的效果已經大大弱化。
一方面,後危機亮底牌時期,政策在一定意義上不管用。危機的結果就是要蒸發、淘汰過剩的產能,危機前期由於尚有騰挪空間,過剩的產能還可以在政策庇佑下「苟延殘喘」,隨着問題的累積,終究「紙里包不住火」。這在房地產市場體現得尤為明顯,盡管2015年政策利好不斷,從降低二套房和公積金購房首付比例、普通住房再銷售免營業稅年限從五年調降到兩年,到多次降息、降准,但除了一線城市,其他城市房地產市場依然難以提振。全聯房地產商會發布的第三季度REICO報告顯示,雖然在政策松綁的刺激下房地產市場有所上揚,但三季度漲幅明顯趨緩,二手房成交量在7月達到峰值後持續環比下調,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出現1998年以來首次負增長。房地產市場已經難以再現2009年政策放寬時的盛況,市場自身的調整要求已然占據上風,從而「拖累」相關產業。
另一方面,政策去產能太多、「翻燒餅」。照理淘汰過剩產能就應該對市場認賬,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重組的重組,放手讓市場進行自我調整,充其量在牽涉社會民生的問題上做些調擺、對沖。但實際上,政策對形勢的風吹草動往往太過敏,猶如驚弓之鳥,動輒放水、放項目,干擾市場信號,導致市場難以正常洗牌,從而延緩去產能的時間。這樣,雖然看似政策「穩」住了形勢,但政策的翻雲覆雨其實拉長了危機爆發後負能量的釋放時間,並讓政策的彈藥和能量不斷被消耗,漸趨式微。
現在的問題是,隨着政策效果的式微,中國經濟接下來究竟會怎麼走?是繼續下陷還是會迎來破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底色」。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也存在「兩面」:①兩個代表。中國既代表一切發展的機會,也代表新舊經濟的所有問題。相比歐美成熟市場經濟,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還未走完,市場空間也遠非歐美以及其他新興國家所能比。但中國發展機會多,問題也多。基於中國龐大的市場空間,傳統經濟如何轉型發展、新經濟如何實現對老經濟的替代、新舊經濟的矛盾都將集中在中國展現出來。②兩個雜交。中國在經濟上依然是計劃與市場雜交,在文化上是東方與西方的雜交。這種雜交讓中國經濟在外在表現上往往看起來四不像,動輒被代表兩派經典思維的人士所批評。但這種雜交也讓中國經濟更具有靈活性,善於變通,避免「一條道跑到黑」。③兩個半道。蘇聯計劃經濟70年,中國走在半道;世界百年一遇的危機,美國走到頭了,中國走在半道。前車之鑒已經表明,中國既無法沿着前者的道路走下去,也不能沿着後者的道路走下去。如何跨越兩者的陷阱是中國後半道面臨的一大難題。④兩個原教旨。中國後續的發展既面臨自由主義原教旨的誘惑,也面臨計劃行政權力原教旨的牽絆,能否超脫兩個原教旨的撕扯,用務實、前瞻的思想理論導引中國未來的發展,決定着中國未來的命運和發展格局。
鑒於此,要判斷中國經濟的未來,就看中國能否在上述「兩面」中左右逢源,揚長避短。而這又可以歸結到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即中國經濟前景根本上取決於計劃與市場在中國未來的結合是好的結合還是壞的結合,誰代表大概率。從過去三十多年的經驗看,計劃與市場的結合是有效的,中國經濟規模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躋身世界第二就是印證。當然,行至今日,經典計劃經濟思維的人想把中國拉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經典市場經濟思維的人想把中國向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再推進一把,讓中國徹底「變身」。現實中,中國很難走非此即彼的道路。而鑒於中國社會整體固有的務實、中庸、無執念、善於變通的特點,特別是政治人物、領導階層更善於把握政治的均衡點,中國未來的發展依然會在計劃與市場間盡可能尋找平衡,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將會更多因時因地因事而異,而不是死板地守着哪一點不放。換句話說,在大概率上,中國經濟仍將因計劃與市場的有效結合而獲得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經濟低谷的磨礪下,中國經濟終將在計劃與市場的有效磨合以及由此帶來的變革中破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