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無節制摻水恐導致貨幣政策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0 10:10
和訊網消息 5月9日微信公眾號「人民幣交易與研究」刊載了丁家烜的評論文章《市場最終只會剩下一種盈利模式:賺央媽的錢》,文章指出,各國央行無節制摻水導致紙幣制度千瘡百孔,人們竭力尋找紙幣替代產品,恐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紙幣是經濟生活所必須的金融產品,承擔着多種功能。但政府卻肆意操控、無節制摻水,還冠冕堂皇地稱之為「貨幣政策」。市場自然而然地產生逃避紙幣的傾向。在國際上,就有貨幣替代的說法。
據和訊網了解,貨幣替代,就是指一國居民因對本幣的幣值穩定失去信心,或本幣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時發生的大規模貨幣兌換,從而外幣在價值貯藏、交易媒介和計價標准等貨幣職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幣。
丁家烜指出,壟斷者當然不會坐視貨幣替代,必然會采取貨幣管制。但市場是高度適應的系統,即便是在外匯管制的國內市場,也會有替代性的產品出現。當然,不是完全的替代,而是一定程度上的替代。
早期一定程度上替代紙幣的金融產品是定期存款,通過生息實現了一定的保值。但這完全犧牲了流動性。利率管制逐步放開之後,貨幣市場基金成為比較完整意義上的紙幣替代者。替代這個詞有些劍拔弩張,一般比較和諧的說法是「現金管理」。但貨幣市場基金的缺陷也很明顯,主要是其投資范圍被施加了過多的監管限制,限制了市場的創造力。
比貨基更好的、也發展更快的是另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金融工具: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相比,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更加廣泛,投資組合更加靈活。但整體收益水平提高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估值波動的問題。市場給出了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即約定預期收益,這是一種變相的攤余成本估值。
文章指出,這就進入了一個不可逆的循環:央行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印錢;=》市場想辦法進行紙幣替代,金融行業提供紙幣替代服務而發展壯大;由於富人有更多手段進行紙幣替代,並且能夠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所以貧富差距擴大;=》由於紙幣替代,央行印錢的效果下降;這迫使央行加大力度印錢……
結果是我們得到了:更弱的貨幣政策效果;更大的貧富差距;更龐大的金融行業。
最終市場只剩下一種盈利模式,那就是賺央媽的錢。要訣就是用流動性去沖擊任何供給受限的東西:從一線城市的房子到螺紋鋼,從大蒜到殼資源。監管部門只能四處撲火,成就了美林牌電風扇。
回溯歷史,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是貨幣幻覺。當富人的幻覺逐漸消失,貨幣政策越來越依靠窮人的幻覺以及更大的藥量。真正的奇跡在於一個依靠幻覺的政策可以持續這麼久,甚至到了負利率的程度。可以預料的是,只要還有人主觀上或者被動地擁有這種幻覺,貨幣政策就還會實行下去,而且愈來愈盛,貨幣政策的副作用也會越來越大,投機盛行,老百姓(603883,股吧)無所適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