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摩根大通:TMT行業估值雖高但尚未爆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05 08:35


10年前,諾基亞還是中國市場上最流行的街機;5年前,除了給員工配一部黑莓,投資銀行或許從沒考慮過第二個選擇。而今年,諾基亞把手機業務賣給了微軟,黑莓的高層也換了一撥又一撥, 仍在不斷尋找買家。

從去年到今年,科技、電訊行業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地位重新排序。根據Dealogic的統計,前9個月,全球企業併購總額突破2萬億美元,其中,電信業的併購規模最大,達3187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


“今年是我們業務最好的一年,而且明年在籌備中的項目也很豐富。”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時,摩根大通科技、媒體和電信(TMT)投資銀行部全球主席Jennifer A.Nason表示,今年的暴漲並非偶然,市場氣氛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便宜的融資成本、總體表現較好的股票市場和一系列成功的IPO項目,這些因素都對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

再進化

“中國還在初期階段,在科技企業發展的歷史上,很多企業不敢在規模足夠大之前開展併購,畢竟併購本身比較‘分神’,不僅需要選準目標、執行交易,后續還要考慮如何整合和實現價值。”Nason表示。

而中國企業家的心理因素——對企業的自我認同和自豪感,也讓中國與硅谷有所區別。摩根大通亞洲區TMT投資銀行部主管霍雋(John P Hall)認為,在中國因為社會因素或個人因素,整體出售企業並不多見,“不過,當你已經開始看到一些本土的併購活動時,今后會看到越來越多,但更大規模企業之間的併購重組機會相對較小”。

事實上,一些規模略大的中國科技企業已經摩拳擦掌,對接觸海外投資者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本月中摩根大通在香港舉行的全球科技、媒體和電信年會,就吸引了包括聯想、攜程、新浪、小米、百度等“國內大”。

與中國相比,在已經成熟的歐美市場上,科技類企業的併購則是市場主導者之間的戰爭。

“(西方)科技企業越來越成熟,併購的動機既有防禦型也有主動出擊型,一些企業看到增長放緩時就考慮通過併購來提高增長率。”Nason表示,今天的科技行業併購不再是單純地為了擴大規模,而是通過併購來填補業務組合中缺失的部分,避免部分利潤降低或業務發展放緩影響整體估值。

最近幾年,歐美市場上“大魚”之間的併購重組早已揭幕。摩托羅拉已經不存在,而除了諾基亞和黑莓,今年10月,戴爾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ichael Dell聯手私募基金銀湖(Silverlake),斥資249億美元將陷入困境的戴爾私有化。平板電腦的興起讓走定製路線,目標中低端市場的戴爾也未能倖免。

“市場正在快速演變,可想而知最終我們每人會願意擁有多少設備?全世界會剩下多少個作業系統和內容提供商?這些數量都在減少。”Nason坦言。

Nason如果問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首席執行官Randall Stephenson,他會告訴你,未來,網絡質量是最重要的致勝因素。“最終,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會同質化,設備本身的流行元素不再會像現在這樣重要,但網絡的速度、頻寬和內容的質量則會更重要。”Nason認為,就算硬件設備和作業系統市場上的主導企業也需要再“進化”。

估值

過去6到9個月的時間裏,隨美國投資者逐漸克服對VIE和會計問題的擔憂,科技類企業的估值几乎翻了一倍,不過,霍雋表示,這非但沒阻止併購的步伐,反而推動了融資的熱潮。

“總的來,我們看到互聯網行業發生的情況是,只要能獲得它們認為具有戰略價值的資,大型企業不惜為其支付100%的估值。”霍雋坦言,而在中國,市場主導者也願意出資收購戰略資的控制權或者買下其少數股權,“這關乎到你能不能入局,或者能否接觸到技術、品或者內容”。

另一方面,可遇不可求的高估值環境也為科技企業提供了佳的融資機遇。“投資者情緒的轉變對中國科技股的併購或融資交易活動有明顯影響。你會看到私有化交易數目減少,相反,通過IPO或者可轉債的股權融資活動增加,併購活動也可能繼續增加。”霍雋認為。

今年,58同城、去哪兒網都已經成功在美國上市。而在可轉債市場,除了常見的房地企業,也有越來越多科技類企業加入。今年10月,攜程宣佈發行可轉債,規模最終從5億美元加碼到8億美元,11月,雅虎宣佈將發行10億美元的可轉債。

“現在的股價比歷史平均水平要高,企業還能夠以低息率發行可轉債。”霍雋,眼下,不少科技類企業都希望能在融資成本低的時候加強自己的資負債表,增加業務擴張的彈藥儲備和戰略執行的靈活度。

當局者享受估值高漲的甜頭時,眼下科網行業的火熱,難免讓人想起13年前的科網泡沫。不過,在霍雋看來,現在雖然估值很滿但還未到爆燈。

“現在和2000年時有很大不同,那時很多企業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商業運營,只要他們與互聯網有關,市場就會盲目地給予高估值。”Nason回憶,但現在,市場各方都對企業有更高要求。“作為投資銀行,我們會非常謹慎去做盡職調查,對企業要有充分把握;投資者也不會盲目對任何公司給予過高估值,它們要求上市的公司擁有切實的業務模型,能夠長期發展。”(編輯 江家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