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說網信精神: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7 11:08
導讀
習主席說,網絡就是草野,網民就是草根。應該說,歷史上沒有一個時刻,能像現在這樣,把江湖與廟堂連接得如此緊密而一體、把百姓與官家交融得這麼便捷而深入。只要上網,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江湖,鮮活着每個人的存在,更迭着的每一天的咨詢。所以: "居廟堂之高"還高嗎?只要關注網情,就是融入民情; "處江湖之遠"還遠嗎?只要聯通網絡,就是貼近家國。
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馬占成 攝
習近平419講話引經據典——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一)
2016年4月19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講話里,習近平主席談到了關於網絡的很多重要論述。其中講到領導干部要善於運用互聯網時,習主席說:
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603883,股吧),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不然怎麼聯系群眾呢?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善於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這句古語,習近平主席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也曾引用。這句話出自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的一句論述,原話全句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真正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體會房頂漏雨的危害,深入民間社會的人才能切身察知政令出現的問題,處於諸子百家的不同視角才能審視一家經義的疏漏。
從生活的形象比喻、到為政的道理說明、再到學術的觀點論證,王充這句話是呼吁為政者不要總是居廟堂之高,從而不解江湖之痛,不要總秉持高高在上的一種視角,從而讓施政脫離實際,讓視野有失偏頗。
無論是日常為事、還是官場為政、還是文化為學,這句古語都指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讓想法落地、要讓理論聯系實際。
而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全社會都在倡導"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里的一個緊要概念,就是要"接地氣"。重視民眾的聲音、了解大眾的需求,發揮網民的力量、調動百姓的參與,施行政策管理也好、傳遞思想內容也罷,都不再適合從高到下的單向視角,而是要調動上下互動的循環促動。
如果說,在王充的時代,他指出的這種政治措施與思想文化常常得不到有效貫徹推行、更有可能是從一開始就脫離實際的憂慮,這種憂慮就算再精准地指明、也無法真正地解決;那麼,當下的互聯網時代,正是走向着一個立體交互式的、官民互動式的、管理扁平化的、文化活潑潑的全新世紀,這是王充不曾有幸看到的,卻是今人可以有力運用的!
所以,無論是"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為政者還是"知經誤者在諸子"的文教者,都可以靠網絡的互聯互通破解曾經讓管理者和傳播者都為難了幾千年的理論與實際相割裂的難題,從而隨時化身"知屋漏者在宇下"的角色,了解民情、切實民用,學術落地、文以化人。
(二)
習主席說,網絡就是草野,網民就是草根。應該說,歷史上沒有一個時刻,能像現在這樣,把江湖與廟堂連接得如此緊密而一體、把百姓與官家交融得這麼便捷而深入。只要上網,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江湖,鮮活着每個人的存在,更迭着的每一天的咨詢。
所以:"居廟堂之高"還高嗎?只要關注網情,就是融入民情;"處江湖之遠"還遠嗎?只要聯通網絡,就是貼近家國。
中國歷史上曾經很是嘲笑西晉的惠帝司馬衷,說他弱智。原因在於,有一次全國飢荒,朝臣報告說老百姓都沒飯吃了,很多人餓死。而這位晉惠帝聽後居然奇怪不解地問:他們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啊?這就是《晉書》里記載的:"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自此,所有拿此事作為案例的書本里,都在諷刺晉惠帝的白痴。其實,這件事倒不一定就反映了晉惠帝智力低下,它更加說明了,長於深宮之中的帝王,他真的不知道普通民眾的生活情況是什麼樣,他真的不理解尋常百姓家會飢荒到沒有飯也沒有肉!這就是"不知政失"的巨大悲哀,這更是"不在草野"的根本謬誤!
為什麼電視劇里總在上演古代皇帝微服私訪的劇情?一方面,反射出被眾星捧月、高處不勝寒的治國者,他們太迫切需要了解真實的社會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廣大的民眾心理,太渴望上層執政者能夠真正懂得百姓、尊重百姓、善待百姓、服務百姓。
所幸的是,當今的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是一座橋、簡單架通官場與社會,它更是一張網、全面網羅領導與民眾,緊密擁抱廟堂與江湖。
(三)
草野的江湖、草根的世界,絕不代表層次低、見識低,相反,歷來就代表着鮮活強勁的生命力、民族綿延的黃土地。
從文化上講,被尊為儒學經典、詩歌源頭的《詩經》,就含有大量民風詩歌的采集與編纂,《詩經》"風雅頌"三部分的這個"風",就是專指民間歌謠。比如,"關關雎鳩"的鳴唱、"桃之夭夭"的歡歌、"在水一方"的飄逸……這些令後人膜拜向往的詩情,無一不是來自當初最民間、最草根的哼唱,卻最終被禮敬為中國文化傳世不朽的經典篇章。
直到現在,音樂、書畫、舞蹈等藝術家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還都需要不斷地去各地"采風"。采風,就是深入生活、采取民風,就是歷身草野、學習草根。
而草根,確實需要我們學習、尊重和珍視。比如《紅樓夢》里寫盡了官宦世家的紙醉金迷、高不可攀,而其中看似最土氣的一個小人物,來自農村的劉姥姥,在賈府的金玉滿堂面前是似乎那麼的相形見絀,——然而,在大觀園眾多貴婦人和嬌小姐的宴會之上,只有這個草民劉姥姥最是身康體健、茁壯結實;而在賈府落敗、走投無路、親友冷眼、小人陷害之時,又是這個草根劉姥姥挺身而出、出手相救,她用平凡的百姓生活保護了賈府的後代血脈,她用生長在草野的淳朴良知延續着那些生命與情誼。
所以,草野還是很多人偏見中的"粗野"嗎?草根還是很多人忽視中的"底層"嗎?所謂"高手在民間",就在廣大的民間土地上,生生不息地鮮活着一個民族在各行各業、在各方各面的生命力。
而在已經擁有七億網民、還將匯聚更多網民的中國,網絡空間,就是一個廣大而真實的民間,不可不進入,不可不融入。
"知經誤者在諸子",文教者要傳播於這個民眾空間里,才能真正做到,把精英層面獨有的思想智慧,轉化為民眾共享的精神力量;
"知政失者在草野",為政者要服務於這個民意空間里,才能切實做到,"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杜絕空談、實干興邦,謹防落後、與時俱進,少無用功、精准有效。
來源:光明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