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嫦娥三號:比《地心引力》更牛的科普大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29 08:36


將實現我國“落月”任務的嫦娥三號已整裝待發。11月26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舉行了嫦娥三號任務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對外稱嫦娥三號“進展順利”,12月上旬擇機發射。

此前一周,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殺進中國,華麗的3D特效,太空“漫步”、近地軌道俯瞰地球和太空的別樣美景,以及神舟、天宮等鮮明的中國元素,讓國人提前享受了次太空之旅。然而,挑剔的觀很快發現片中的諸多硬傷:失重條件下,宇航員長髮沒有漂浮、衛星碎片飛行方向錯誤,等等。


相比之下,曾在今年6月份給人印象頗深的天宮太空授課,則讓人們對中國航天尤其是嫦娥三號“落月”這一真實的探索之旅充滿期待。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對中國青年報記者,一旦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其返回來的影像,將把月球的概貌、環境介紹得更為翔實,可讓孩子更直觀地認識月球、太陽系乃至更多深空。

《地心引力》只是碰上了小概率災難,探月才充滿風險

《地心引力》被一些人解讀為航天災難片,其中一顆衛星被炸所致的太空碎片是這一災難的始作俑者——每隔90分鐘來一場“流星雨”式的襲擊,大凡近地軌道的太空站、載人飛船、航天飛機几乎都難倖免於難。

然而,這一災難的緣由在現實航天活動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

現實中曾維修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是“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根據當時的計算結果,阿特蘭蒂斯號執行維修任務期間遭太空碎片“災難性撞擊”的幾率約為1/185。對於執行飛往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航天飛機來,這一幾率通常為1/300。美國宇航局統計顯示,“哈勃”自1990年升空以來,尚未因為太空碎片的撞擊而遭受嚴重損傷。

相比之下,像嫦娥三號這般肩負“落月”任務的探月工程才是真正的高風險。

李本正,據其掌握的資料統計,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號,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59次,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兩次,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

另一個對高風險的直觀認識,可依據“工程環節、零部件多與少”判斷。科普作家、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趙洋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環節越多,可靠性越差。

一架航天飛機需要數百萬個零部件,假設每個零部件的可靠性是99%,兩個零部件的可靠性就是兩者可靠性相乘的結果,約為98%。以此類推,零件越多,可靠性越小,也因此有了“美國不再發展航天飛機因其可靠性差”的法。

至於嫦娥三號,其具體可靠性數據尚不得而知,但究其環節而言,趙洋,運載火箭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在軌飛行幾天,近月制動將被月球捕獲,進入環月圓軌道,運行幾天后,嫦娥三號變軌進入橢圓軌道,再經過一段時間即可實現“落月”。其后,巡視器(俗稱月球車)將從陸器裏“走”出來,並完成在月面上的巡視,如此算下來,“落月”任務比單純的“繞地”任務多的“不只一個兩個環節”。[NT:PAGE=$]

盡管有高風險,探月工程依然需要“勇敢”地開展。龐之浩,在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上,可以不間斷地進行天文觀測,加之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以及其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等因素,在月面上可以持續進行約14個地球日的夜間觀測。

這也就是為什麼月球被稱作最佳科研場所的原因。用“嫦娥之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的話,“月球上不僅礦資源和能源豐富,而且月球也是人類征服太陽系、開展深空探測的前哨陣地和轉運站。”

近地軌道“中國拯救了世界”,但深空探測中國尚屬第二集團

在《地心引力》裏,主人公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中國的“神舟飛船”,當影片裏開始頻頻出現“神舟”、“天宮”時,不少影院裏的觀開始唏噓,也有人在網上戲謔道,“中國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但從現實的航天環境來看,這種情節的聯想並非完全臆造。龐之浩,近地軌道上的載人航天器主要分為空間站、載人飛船和航天飛機,而后者由於失事過多已經停止使用,加之空間站不具備天地往返能力,故載人飛船成了唯一能夠“扭轉”女主人公命運的航天器。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具備自主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只有俄、美、中三國。

不過,只是近地軌道的太空世界,在深空探測即脫離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空間和宇宙空間的探測領域,中國航天的位置又是如何呢?

“人類共進行了上百次月球探測、 42次火星探測和40次金星探測。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在科學認識和相關技術上還有較大差距。”歐陽自遠告訴記者。

所周知,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月球的活動,可概括為,探月、登月和駐(住)月三個階段。龐之浩,美國人已經完成了前兩步;蘇聯人完成了第一步;中國則和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一起,同屬第二集團,正在完成第一步,而這一步又分“繞”、“落”、“回”三小步,探月的第二集團現都完成了第一小步——繞月,並均准備實現第二小步。

對於這一步,目前,全球僅有美國、蘇聯成功實施了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陸;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蘇聯開展了兩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

這意味,如果嫦娥三號落月順利實現,中國將在世界探月的第二集團中領先一步。龐之浩評價。

然而,不管是嫦娥一號的“撞月”,還是嫦娥三號的“落月”,其所處的世界探月環境都頗不寧靜,用龐之浩的話即“趕上了競爭最為激烈的探月高潮期。”

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類曾掀起第一輪探月高潮,主角是原蘇聯和美國。但后來,兩國分別因為不同的原因,停止了探月活動。

從1976年到1994年,被歐陽自遠稱為“寧靜思考期”。期間,僅有日本發射了一次探測器。

最近一次高潮就是當下,以2003年歐洲航天局成功發射“智慧1號”為起點,這是21世紀人類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2009年6月,美國兩個月球探測器升空。

11月5日,就在中國的嫦娥三號運載火箭赴西昌發射場后的一周,印度發射了首顆火星探測器,將目光投向比月球更遠的深空。而按照計劃,印度今年還將發射由該國和俄羅斯共同研製的“月船2號”探測器。針對月球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NT:PAGE=$]

“嫦娥”和“玉兔”將度過的每一道難關都是科普大餐

其實,不必對一部科幻片苛求太多,趙洋,通過電影,能讓青少年對太空生興趣足矣。而現實中的嫦娥三號及其整個作業過程,才是一場更“真實”且“經得住刨根問底”的科普大戲。

國防科工局對外稱,嫦娥三號任務需突破地面試驗驗證,多窗口、窄寬度準時發射,月面軟陸,兩器分離,月地間遙操作,月面生存,測控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在趙洋眼中,其中每一項關鍵技術,都是一道豐盛的科普大餐。

以月面軟陸為例,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嫦娥三號的“落月”無法像《地心引力》裏被一團火焰包裹的神舟飛船那樣“落地”,只能依靠科研人員採用的變推力發動機、自主導航控制技術和研發緩衝吸能部件來實現“落月”。

這其中運用到的原理就有中學生物理課本涉及的“相對運動”,以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趙洋,“看似和我們很遙遠的‘嫦娥’,那樣一個龐然大物,對孩子們而言,也可以通過自己所熟知的科學理論,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在人們的想象中,“玉兔”號漫步虹灣,是件十分浪漫的事情,但現實的環境是,月球晝夜溫差達330℃,而“玉兔”走得也遠比人們想象得慢,時速僅約200米。

這就是月面生存問題,必須保證在寒冷的月夜下陸器和探測器不被凍壞,太陽出來時再自動喚醒開始工作。

從國防科工局對外發布的信息看,“玉兔號”月球車利用導熱流體迴路、隔熱組件、散熱面設計、電加熱器、同位素熱源,可耐受330℃的溫差。其中一個關鍵的內容就是“同位素熱源”,而這“拗口”的專業術語在中學階段的課本裏也有體現,即“放射性同位素”。

趙洋,嫦娥三號所攜帶放射性同位素電池的熱源就是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衰變過程中會不斷向外放出具有熱能的射線。由於其衰變時間很長,也決定了放射性同位素電池可長期使用。

一旦踏上月球,人們還要習慣使用天文單位。趙洋告訴記者,以地月38萬公里的距離來計算,光速距離不到兩秒鐘,但就在這麼“短短”的天文單位裏,如何讓“玉兔”號行走,即實現月地間遙操作,將用到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機、電子學等在內的多個領域的原理,這些都值得中學生關注。

雖然現實中的航天活動,無法像電影那樣過多展現太空美景和驚心動魄的生死情節,但在趙洋看來,對中國青少年的科普,點燃興趣只是第一步,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只是一場娛樂而不能稱之為科普。從這個角度來,嫦娥三號這場科普大戲很值得期待。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