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CES編輯手記:當創新變成了一種枷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7 14:56


文/孫恆 發自美國拉斯維加斯


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如果要成為一家優秀的IT廠商,那麼最為需要做到的自然就是“創新”二字。

早在2007年蘋果就為所有的IT廠商做出了典範,其推出風靡全球的iPhone手機就是在“創新”上做的非常優秀,也讓其他廠商爭相模仿。在隨后的幾年中,有數以千計的IT廠商也不斷向消費者強調自己的創新理念,以“互聯網”、“智能”兩大元素為基礎創新了很多新的品,似乎不“創新”的品都不能被叫做新品,而這些新品通常都會通過CES這個國際大舞台來展現,同時“創新”也給現在的大小IT廠商附上了一個沉重的枷鎖。

從最近幾年國內的展會以及各大廠商的發布會開始,逐漸讓我們有了“創新力不夠”的感覺,換種法就是這些創新並不夠吸引人。回想起當年第一代iPhone手機,其不但足夠新穎,而且擁有非常優秀的用戶體驗,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功能和用途,甚至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方式。不過更多的廠商似乎只單純的看到了“創新”這兩個文字,而忽略了用戶實際體驗與實際使用價值,這樣的品自然不會吸引消費者,同時也會給人“創新乏力”的感覺。

最近幾年的CES展會都會給我們帶來創新乏力的感覺,今年的CES也同樣如此。其實細看很多品都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如加入智能化的晶片和操作軟件后,穿上一款輪滑鞋可以更快的趕上公交車。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但再仔細一想,這種品實用價值比較有限的。既然擁有更多想象空間的小廠商都是如此,那麼作為被很多條條框框所束縛的IT巨頭們則更加創新乏力了。

過去這些廠商最為自豪的是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如CPU的主頻從最初不到200MHz逐漸提升到了3.6GHz,GPU的圖形計算能力一直在飛速增長。不過如今已經進入了“性能過剩”時代,即大多數消費者之前所使用的品性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加強性能只是增加無畏的成本而已,因此為了銷售更多的新品,廠商們不得不選擇所謂的“創新”這條路。

不過顛覆性的事物並不會每天都會出現,消費者的期望越高,對這些廠商所推出的新品失望也會越大,這就是今年CES展會上各個巨頭們所面對的尷尬場面。

在昨天的Press Day,三星、華碩、LG、高通、NVIDIA等廠商都召開了各自的新品發布會,盡管關注的媒體數量非常多,但記者們走出發布會房間后紛紛討論的主題基本是:品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給力,甚至用“平淡”這個詞來形容,這也意味這些廠商所作出的“創新”大家並不買賬。

這樣的“創新”,製造商會覺得非常滿足和自豪,但是對於用戶而言除了多花錢之外似乎沒有更大的意義。其本質就是這些創新的實用性相對較低,無法真正打動用戶。此外,在“創新”的枷鎖下,各個廠商之間的同質化現象也變得更加嚴重。

今年CES上,大大小小有數不清的智能可穿戴式設備出現,如手環、手錶等等,其原理就是加入感應晶片,通過APP程序與手機連接,將身體的各項數據記錄並統計下來傳輸到手機中,同時可以通過SNS軟件進行分享,基本上90%以上的可穿戴式設備都可以複製這種介紹的模式。這就明了“創新”的同質化,也會讓人們覺得創新力度不夠,畢竟一家廠商推出叫“創新”,一百家廠商都推出時就有抄襲的嫌疑了。這與之前廠商一窩蜂做MP4播放器、上網本、平板電腦現象非常相似。

當然創新力度不夠不僅僅是大多數IT廠商所面對的問題,即使是向來以創新為賣點的蘋果也是如此。盡管每一代iPhone手機都是熱賣機型,但自從iPhone 4推出,隨后的4S、5、5S和6及6+都不能帶來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而第一代iPad在給大家帶來無限驚喜之后,隨后推出的各代機型也是常規性的升級,並沒有太多的改變,iPad銷量的下滑也證明了這一點。於是現在的廠商都將目光投向了汽車領域來獲得更多的利潤。

其實“創新”並不需要每天都要有,如果能夠基於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逐漸進行微創新,消費者就會感到滿足。因此創新並不應該成為所有IT廠商的枷鎖,而是一種動力,如果真正以改善用戶需求為目的進行創新或微創新,那麼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但願明年CES可以是色不一樣的煙火!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