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金融時報》的自我革命 電子化轉型見成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28 08:18


王蕾

當一名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工作了七八年的編輯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聊起媒體轉型時,他的口中滿是抱怨。


“我們的日子不好過呀。”他,“2009年金融危機,我們的工資‘封凍’,沒有增加,之后幾年的漲幅都在通脹之下。”(英國的通脹這幾年基本在2.5%~3.5%)。

傳統紙質媒體轉型難題擺在面前,《金融時報》正試圖通過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迎接126歲生日。就在上個月,該報總編輯巴博爾(Lionel Barber)對內宣佈了未來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其重頭是電子化轉型、采編時段和人力資源整合。

他稱,上世紀70年代那種夜間作業以對各版本進行不斷更新的辦報方式已死。《金融時報》方面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迴避了諸如“2012年利潤下降35%”或“因結構重組造成裁員等”敏感話題,強調印刷版報紙在2014年初改版后,會給讀者帶來更新讀體驗。

2014年1億英鎊削減目標

在倫敦街頭售賣報紙雜誌的便利小店門口,《金融時報》以其獨家粉色紙張成為“報中一姐”,然而,近年來紙媒普遍不景氣,“一姐”也沒少遭冷遇。

本報記者從《金融時報》母公司培生集團(Pearson Group)公佈的2012年財報中了解到,《金融時報》2012年的總銷售額為4.43億英鎊,同比小幅上升,但其調整后經營利潤則從2011年的7600萬英鎊下滑至4900萬英鎊,下降幅度超過35%。

2013年,恰逢《金融時報》迎來125周年紀念,這張百年大報猶如老人卻拒蹣跚。“從今往后,日報的內容來自於《金融時報》網站,而不是日報給網站提供內容。新的《金融時報》將會由小型夜間工作的紙質版采編隊伍和白班網絡采編大團隊組成。”在進入2013年尾聲之際,巴博爾為《金融時報》2014年的發展定下基調:數字化的進程將更加迅速,經營模式的改變不容遲疑。

2006年走馬上任的總編輯巴博爾,一直在制定改革計劃。其中,削減人員和采編印刷成本、完成全面數字化轉型、創建新的盈利模式,是最關鍵的幾個方面。

自2009年以來,《金融時報》雖然沒有像其他英國大報那樣進行較大規模裁員,但“自我離職”(Voluntary Redundancy Scheme)計劃几乎年年“見效”。“上面基本不敢主動裁員,主要是工會起到一定作用,走的人基本上要麼自己有更好的出路,要麼就是和報社達成一定條件。”一名曾經在《金融時報》工作的記者透露,“除了2011年,每年都有人被勸辭。而2013年,35個‘自我離職’計劃指標中,有10人最終被安排到了數字化崗位,保住了工作。”

到2013年年初,巴博爾給員工的統發郵件中稱“我們鼓勵那些想離開《金融時報》的人採取行動”,並稱“自我離職”計劃和部分采編人員崗位重新安排能夠節約160萬英鎊開支。[NT:PAGE=$]

今年3月,培生集團新上任的首席執行官約翰·法隆(John Fallon)向《金融時報》提出一項2014年必須削減1億英鎊成本的計劃。他表示,除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其他地區都不能新增工作崗位。

就在上個月,巴博爾再次向全體員工發話,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僅繼續調整人才結構和工作崗位安排,更宣佈2014年上半年,將推出所謂的“全球單行版”(A single edition),也就是進一步減少晚班編輯版面更新次數,而將主要內容和更新信息放在網絡版。

巴博爾宣佈的這個所謂“單行印刷版”並非人們理解的全球各地讀者讀到一個版本的報紙,而是指每天在各地只出版一個編輯版本,不再出更新版本,更多更新內容由網絡版來體現。這也可以被看作是實施“1億削減”計劃中一項看得到成效的措施。

盡管如此,《金融時報》向本報記者強調了紙質印刷版會繼續滿足傳統讀者的習慣,“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紙版依然是我們重要的載體形式,我們會繼續在各地印刷國際版,繼續吸引各地廣告商。”

數字化先行和多渠道經營

培生集團2012年財報顯示,《金融時報》的數字訂戶第一次超過了紙質讀訂戶,占總發行量比例為52.5%,另外,報紙有350萬APP讀者。2012年,數字化及相關服務在《金融時報》的營收占比已達50%,而在2008年時,該占比只有31%。從數字上看,《金融時報》向數字化的轉型似乎正漸入佳境。

本報記者查詢培生集團2013年三季報發現,《金融時報》報紙和電子發行量達到125年來的新高,前9個月同比增長5%至62.9萬,其中,電子訂戶猛增24%至38.7萬,占總發行量比例提高到61.5%。

與此同時,技術革新和技術開發迅速,現在讀者在《金融時報》網站主頁右下角上能夠看到的和能夠享用到的各類數字化服務系統和工具已經相當豐富。除此之外,報紙還有根據讀者讀內容自動跳轉提供相關文章或視頻等智能匹配(FT Smart Match)。所有這一切,正迅速組合成一個多元的綜合性盈利體系。

“我們正在從新聞業向網絡業轉變。”巴博爾。而網絡業為新聞和商業信息展開的傳播“翅膀”,其創造的價值是傳統紙質媒體完全無法比擬的。

對於《金融時報》來,另一個創利渠道是其品牌效應下的各種培訓和教育項目。2012年,有來自各界的150人參加了《金融時報》非行政執行董事(相當於碩士學位)學業證書的學習,而一個叫做FT Newslines的《金融時報》文章網上注解和分享系統已經被各大商學院學生運用在日常學習中。

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雖然《金融時報》中文網是免費讀的,但其有多項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在收費服務項目,其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非行政執行官證書,還包括了一個提供東南亞獨家經濟內情和分析報告的數字覽平台(ASEAN Confidential)以及一個可以在網上完成的《金融時報》中文MBA課程APP。

在2013年之前,培生集團以教育、企鵝出版社(Penguin )和《金融時報》集團(FT Group)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而其中教育是大頭,2012年《金融時報》集團的銷售額連教育板塊的10%不到。因此在今年培生集團新領導層上台調整集團架構時,將《金融時報》集團合併到了職業教育板塊之中。作為一個可以承載培生各種教育項目、極具專業能力且影響廣泛的巨大平台,《金融時報》在教育項目方面的擴張和得益應該會更見成效。[NT:PAGE=$]

采編隊伍結構調整遭遇挑戰

目前《金融時報》全球共有僱員2000人,其中600人為采編人員,遍佈40個國家和地區。在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傳統報人的工作習慣、時間和方法不得不發生改變。

從巴博爾上個月給全體員工的備忘錄中可以覺察到他的擔憂,他三番五次提到新的改變是對采編人員的挑戰,必須跟上數字化的步伐。“我們的采編團隊在堅持原創性及調查性的同時,將從對新聞的快速反應向不斷補充挖掘和完善更深層意義內容的轉變。”他,“編輯將要做更多的前期策劃,並需更知性地為網絡及印刷版選擇和審核更多資源。這需要編輯與記者在思維模式上進行轉變,這是通向數字時代的必經之路。”

“做日報的習慣了夜間工作,對於記者來,以前只要盯截稿時間寫完稿件就可以了,現在的方式則與通訊社相似,需要不斷更新稿件內容和最新信息。”一名加入了《金融時報》工會的晚班編輯向本報記者抱怨,“對於我們夜班編輯來,目前是一周四個工作日,如果把主要工作都挪到白天,這個四天工作制估計是不能保證。最近工會方面也正在密切關注這些即將發生的改變可能對員工造成的利益損失和影響。”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金融時報》目前正處在把晚班人員調往白班的過程中。從管理層來,他們希望能夠以最快速度完成調動,但遭到員工和工會的一些阻力,因此目前仍處於自願選擇階段。

“記者沒有固定排班,視每天新聞的情況而定,但網絡版的責任編輯和其他編輯輪值排班時間,是相對複雜且調整阻力較大的一塊,也是工會和管理層談判的一個焦點。”上述人士稱,其中正在商討的包括工作時段的調整,午夜12時至上午8時的工作時間實行最有難度,談判籌碼最高。

但巴博爾對此態度非常堅決,他提醒那些正在面臨變化和挑戰的采編人員,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的個人機遇所在。

在本報記者發稿之時,巴博爾正在新德裏採訪印度央行行長。確實,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承載和傳播方式如何改變,內容依然是媒體的立足根本。 插圖/蘇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