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讓課堂智慧起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京城教育圈裏,提到數字化教育就不得不起由田昆升校長執掌的豐台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2000年,豐師附小就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千所實驗校之一,2011年,學校又被北京市教委推薦為首批數字化校園實驗校。今天,豐台附小當之無愧地成為豐台區、北京市和全國小學數字化教育的領軍校,並逐漸形成獨特的“豐師附小現象”。作為豐師附小的掌門人,近20年一直率領教師團隊在數字化教育中探索實踐的田昆升擁有獨特的前瞻性眼光和教育教學哲學。正因為田校長的智慧引領和戰略規劃,豐師附小的“智慧課堂”才能呈現耳目一新的課堂形態、優化組合的教學方式和個性化學習空間。近日,晨報記者再度走進豐師附小,對話這位小學數字化教育的領軍人物,解讀數字化技術在這所小學課堂所生發的靈動魅力。
記者體驗
讓iPad成為隨身攜帶的“智庫”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iPad不過是一台游戲機或一個影音播放器。而在豐師附小,iPad則搖身一變成了一本教材、一架鋼琴、一塊布……
在一節語文課上,記者走進了豐師附小的課堂之中。只見孩子們正認真地朗讀當天學習的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與不同的是,學生手裏拿的不是普通的語文教材,而是一台iPad。“請同學們自由讀第3自然段,用藍色刷出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語文老師的話音剛落,同學們就極為熟練地操作起來,很快便完成了課堂任務。記者注意到,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孩子們學起來更有興趣,多媒體的手段更是讓他們從視覺和聽覺上對課文描寫的內容有更直觀的感受。比如,課文中出現的小鹿、樹木、小溪等景物在iPad上均配有相關的圖片。為了進一步理解“淙淙”一詞的含義,老師索性現場給大家播放了一段流水的聲音。
在另外一節美術課上,美術老師給學生們擬定一個主題,學生們自由創作。在現實生活中,你或許不會隨身攜帶毛筆、蠟筆、油筆,但在豐師附小為學生准備的繪軟件中,學生們可以任意選擇繪風格,在iPad上實現他們的夢想藍圖。
由於iPad便於攜帶,這就讓孩子們的課堂不再局限於教室之中。今年10月,豐師附小的師生們走進園博園,用手中的iPad記錄下自己的所觀所感,將作文課堂搬進了大自然。記者在現場看到,學生們把iPad當作照相機、攝像機、記錄器、分享終端和展示平台,從iPad中的電子書裏了解園博園,通過實際觀察游覽豐富感受,在現場用自己拍攝的照片和錄像製作出PPT並寫出文章。原來枯燥的作文課變得生動、真實、豐富多彩。
優化組合實施個性化課堂教學
豐師附小致力於打造智慧課堂,那首先就要明確什麼是智慧?在田校長看來智慧是把一個完整的過程用最科學、最經濟、最佳化的方法進行組合,使這個過程充滿靈動的表現。智慧課堂是把教學的諸多要素用這樣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組合、排列、設計,直至最優質的實施教學過程。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每一次表決都會生成后台的數據,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這裏面有幾個特點:可以顯示課的任務完成情況,可以顯示任務完成的質量,可以顯示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把握情況,可以顯示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的思維狀態,可以描述學生學習的軌跡,可以為學生科學的分組提供數字依據,可以為教師科學地制定具有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提供依據,可以為學生的課后作業做科學的分類。在豐師附小的智慧課堂上,打破了很多傳統的備課、上課、作業、評價的方式,初步呈現出了一對一師生交互的空間、小組協作發展的空間、超大容量高效的空間和個性探究學習的空間。[NT:PAGE=$]
數字化教育凸顯“豐師附小現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李玉順博士認為,豐師附小所展現的一系列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其實已經可以理解為一種“豐師附小現象”。學校一方面,作為北京數字化校園實驗校之一,豐師附小擁有一套比較完備的信息化建設的能力和體系。其次,在校長田昆升的帶領下,學校培育了一支能夠駕馭信息化教育的師資隊伍,這對於學校信息化教育和日常教學的相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國家級、市級課題的引領,為學校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真正將學校打造成一所學習型、研究型的學校。
對話校長
三大戰略營造數字化校園
能夠讓數字化技術在校園裏“遍地開花”深入課堂並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必然離不開校長的思想引領。在校長田昆升看來,教育既然是培養未來的人才就不能將眼光局限於當下,而是應當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基於多年的實踐研究,田校長總結出了數字化教育的三大戰略,即技術戰略,追趕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並不斷轉化成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學校的生力;時間戰略,數字技術的課堂創新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並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出來的時間才能做人才培養;人才戰略,數字化邏輯思維培養造就的學生,才能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田校長認為“經過了多年嘗試,要從不同的層面生效果,技術、時間、人才這三大戰略不可分割”。
技術戰略:iPad讓每個學科成為個性化
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給予了豐師附小一個飛躍式發展的機會。田昆升校長認為,學校一直在倡導個性化教育,但這在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模式下是很難真正實現的。但iPad的出現,讓學生們即使同在一個班級中,也能擁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學習終端,iPad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一千個觀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四十個學生心中也會有四十種作品”。田校長給記者演示了學生們用iPad完成的繪作品,同樣一個動物主題,有人用蠟筆、有人用油筆、有人用鉛筆,“學生擁有的不單單是一個iPad,而是一整間室”。新技術的出現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它改變了原有課程的理念,融合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時間戰略:單位時間內的高效課堂
在田校長看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誘人之處在於它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許多耗時久、效率低的學習方式。“通過iPad中有關軟件的統計,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點,還有哪些知識點不會,從而有針對性地去完成作業。對於那些所有知識點都掌握的學生來,就完全不用去做那些沒有用的作業,他們可以去玩,因為玩也是一種學習”。
人才培養戰略: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打造三個空間
“達標空間”、“協作空間”、“個性發展空間”是田昆升校長所理解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打造的三個空間。
第一個空間是國家課程所設定的準空間。這是一個學生達標的空間。在任何一個學習階段,都存在一個知識的、能力的、情感的量。基於iPad的一對一教學使學生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過程變得省時、高效和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思維的過程都能被后台如實地記錄和分類,對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出形成性的、個性化的評價。田校長認為,未來的教育是用網狀的思維來考慮問題,因此學校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去構建學生網狀思維的模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斷添加到自己的網狀思維結構圖中,從而形成一張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思維結構網”。
第二個是協作空間。就是按照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態度、學習的傾向性、思維的速度、個體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組。科學的分組為學生的協作學習創設了空間。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生不同的協作學習效果。把共同愛好的學生分在一組,可以延伸學生對這種愛好的探索;把本來處於不同學習層面的學生組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共同發展區域探討,實現共同發展;把具有不同愛好、不同個性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會碰撞出許多奇異的火花;把優劣不同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可以生互助效應。按照不同的學習任務,可以採用不同的組合方法。而如何科學地分組就要依托於通過數字化技術得出的數據。
第三個是個性發展空間。所有的學生,無論學習成績如何,最終都要到達這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學生的個性偏好能夠得到很好地發揮。學生一定是經歷了前兩個空間,才能到達這一空間,因為“沒有知識的積澱創造就是空想”。
晨報記者 王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