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擔綱主力中國晶片業奏響整合序曲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21 08:40
黃遠 吳斯丹 王心馨
[ 目前國內已經“入行”的晶片設計企業還不到20家,真正能夠持續發展的企業僅有海思和展訊通信兩家 ]
“就像恆大進軍足球圈之前對足球了無所知一樣,在紫光收購展訊之前沒有人會將其與晶片結合在一起。”對於紫光集團連續兩次出手收購晶片企業一事,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評價道。
繼以18億美元收購大陸晶片第一股展訊通信(SPRD.NASDAQ)之后,11月11日,紫光集團宣佈以9.1億美元收購大陸另一晶片龍頭廠商——迪科(RDA.NASDAQ)。這也就意味,紫光集團將坐擁國內前三大晶片設計企業中的兩家。而在此之前,紫光集團主攻生物醫藥、地開發、IT分銷、仿真科技等業,與晶片業完全是“八竿子打不”。
業內認為,紫光集團極有可能合併展訊通信和迪科,兩家企業合併后的年值將達15億美元。這對中國晶片設計業來,既喜又悲。喜的是,15億美元的年值終於能夠擠進全球晶片設計企業前20名。悲的是,這麼多年來,中國的晶片設計業過於分散,企業規模過小,國內前十大晶片設計企業的總值加起來還不到高通的1/3。
晶片“門外漢”紫光
今年6月20日,紫光集團突然向展訊通信發出現金收購邀約。7月中旬,雙方宣佈最終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份31美元,收購總價約18億美元。業內普遍認為,展訊通信私有化的主要意圖是從納斯達克退市,謀求未來在國內A股上市,以擴大融資規模。此前,展訊在美國資本市場不溫不火,市盈率長期在10倍以下。而紫光集團的國企背景和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可為其在國內IPO提供有利條件。
時隔四個月,紫光集團又向迪科發出現金收購要約,最終達成的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份18.5美元,收購總價約9.1億美元。不過,紫光集團並不是唯一買家。在紫光集團向迪科拋出繡球之前,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浦東科投”)已於9月向迪科提出報價,擬以每股15.5美元的價格,收購其尚未持有的迪科股份。
“實際上,紫光集團在策劃收購展訊時已經將迪科列入收購對象,只不過因為浦東科投的闖入而加速了進程。” 老杳向本報記者透露,浦東科投的進入主要代表上海市政府的意願,希望留住本土企業。“但現在紫光集團跟迪科已經簽訂了併購協議,相信變數不大。”
展訊通信和迪科都是大陸晶片設計行業的翹楚,在2012年中國晶片設計企業中分別位列第二、第三。
“短期來看,紫光集團應該僅限於資本運作。但長遠來看,紫光集團肯定會對展訊和迪科進行合併。”老杳表示,展訊通信和迪科合併之后,雖然每年15億美元的營收仍只有聯發科的三分之一,但大家已經在同一級別競爭。[NT:PAGE=$]
不到20家企業“入行”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中國晶片設計企業不下幾百家,何以要通過紫光集團這樣一個“門外漢”來推動整合?
老杳認為,中國晶片設計業雖然數量多,但大多數企業的規模太小,“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行業巨無霸,但目前大家規模都差不多,誰整合誰都會不服氣。”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狀況報告(2013版)》,2012年中國前十大晶片設計企業銷售額總計226.4億元人民幣,而高通2012年的營收為131.7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30億元)。也就是,國內十大晶片設計企業的總值還不到高通這一家公司的三分之一。
長期研究半導體行業的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目前國內共有600多家晶片設計公司,按照年營收主要可分為五個梯隊:10億美元以上、1億~10億美元、5000萬~1億美元、2000萬~5000萬美元、2000萬美元以下。
年營收達到或接近10億美元的僅有海思、展訊通信兩家,它們在移動處理器、基帶晶片等領域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第二梯隊包括華大整合、瀾起科技(MONT.NASDAQ)、士蘭微(600460.SH)、格科微電子、聯芯科技、中星微電子等不到20家企業。這些企業在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方面相對完善,且在某個細分市場已經站穩了腳跟。例如,聯芯科技專注於TD-SCDMA及TD-LTE的終端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在全球擁有1000余名員工,能為全球各地超過40家終端製造商提供較為穩定的品方案選擇。格科微電子則致力於圖像感測器晶片,截至2010年8月,其在全球圖像感測器晶片的市場份額達19%。瀾起科技、中星微電子分別專注模擬與混合信號晶片、多媒體晶片。
博通整合、炬力(ACTS.NASDAQ)、美新半導體(MEMS.NASDAQ)等企業處於第三梯隊。“這些企業在某個細分市場有一定業績表現,但要向上突破有較大難度。”顧文軍指出,這些企業的品還未進入主流市場,需要繼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年營收達到2000萬美元的企業基本能實現自負盈虧,比如北京君正(300233.SZ)、安凱微電子,它們的品定位於低端,主要依靠低價競爭。
最后一個梯隊的企業隊伍較為龐大。據中國半導體協會IC設計分會統計,大陸年營收超過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幾年將達到124家。據此保守估計,目前國內將近七八成的晶片設計企業的年營收不到2000萬美元。
“國際上有一個法,年營收達1億美元的公司算是入行,到10億美元才能長期可持續發展,而10億美元以下可能隨時都會萎縮倒閉,因為沒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電子行業分析師潘九堂對本報記者表示。按照這種法,那麼目前國內已經入行的晶片設計企業還不到20家,真正能夠持續發展的企業僅有海思和展訊通信兩家。[NT:PAGE=$]
“是時候整合了”
“一般來,晶片公司的營業額達到5億美元之后,如果要再繼續做大,光靠自身很難,需要通過併購來發展。”潘九堂呼籲,國內晶片行業“是時候整合了”。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徐小田在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暨高峰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收購是金融資本層面在影響業層面,這在各行業都有發生,紫光集團的收購只是小試牛刀,將來也會越來越多。
過去幾年,全球通信晶片市場的整合不斷出現,英特爾以14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無線業務,Marvell用6億美元收購英特爾通信處理器業務,意法半導體以15億美元收購恩智浦無線業務。聯發科與晨星的合併案也於今年8月底獲得商務部的通過。晶片設計巨頭高通更是動作頻頻,這兩年先后收購了WiFi晶片供應商Atheros、電源管理解決方案領域的領先供應商Summit Microelectronics、無晶圓廠MEMS顯示器新創公司Pixtronix等。正是通過不斷收購,高通才能在全球晶片市場上越做越大。
就大陸而言,主攻智能卡晶片設計的同方國芯(002049.SZ)在去年12月收購了特種晶片設計企業——深圳國微電子,這被認為是大陸晶片設計業整合的先行者。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國芯的控股公司)首席品牌官陸致瑛16日在高交會上對本報記者表示,公司未來還會加大在晶片方面的力度,打造一條全業鏈。
另一方面,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晶片業。今年9月2日至5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深圳、杭州、上海調研時強調,加快推動中國整合電路業發展是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整合電路業是信息技術業的核心,當前到了整合電路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堅定信心,下定決心,把整合電路業搞上去”。
“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那就要形成大兵團作戰的模式,這個提法已經提了很多年了,現在是有行動了。”徐小田在近期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家在支持整合電路業的動作會非常大,將有大手筆,這個力度可以遠超18號檔案(《鼓勵軟件業和整合電路業發展的若幹政策》)。”
在老杳看來,國家過去對整合電路業的扶持政策更多采用撒胡椒面的模式,資金分散、多點支持,在業發展初期應當沒有錯。但伴隨展訊、海思、迪科等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公司的崛起,未來十年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將過去撒胡椒面的資金集中起來重點支持幾家真正有潛力的公司。
業內人士透露,這也正是國家即將出台的晶片業政策的大方向。據了解,此次晶片業的政策將重點在晶片製造、晶片設計、晶片封裝和上游生設備(如晶圓爐)領域展開扶持,國家層面將會採取業投資基金等方式,重點支持十余家企業做大做強。插圖/劉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