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高度評價三中全會 生產要素市場化將加快
鉅亨網新聞中心
11月19日訊息,今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等經濟學家在《財經》年會上高度評價十八屆三中全會,認為會議明確了市場化的方向。未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將加快,其中土地要素的流轉和市場化成為關注焦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方向
吳敬璉認為,三中全會有關經濟改革的內容,最關鍵的是兩句話:一句話是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設定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另外一句話,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設定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吳敬璉表示,三中全會的《決定》里面提出了三百多項改革的具體要求,但三百多項里面大部分都與這兩句話有關。這兩句話非常明確的指出了方向,指出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改革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
吳敬璉認為,第一句話回答了近十年來關於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的問題。“我們改革要往前走,向哪一個方向?向市場化方向走,還是強化政府對於經濟、對於社會的管控這個方向走,這是一個重大的方向性的問題。”
吳敬璉認為三中全會不但肯定、而且是強化了市場在資源配中的作用,並且明確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需要一個怎樣的市場環境支撐,那就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設定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起來的市場體系是初級版的,還有很多舊體制遺產。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升級版的,更加成熟的,符合現代經濟要求的市場經濟。”吳敬璉說,新的市場經濟體系將會消除原來經濟體系存在的舊體制遺產,和它存在的一些缺陷。
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將加快
吳敬璉指出,三中全會新的提法是針對現有缺陷提出來的。當前中國市場有三個主要的缺點,一是在條塊分割的基礎上使得市場碎片化;二是存在許多妨礙競爭的行政干預、壟斷行為;三是發展不平衡,比如說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就很低。
吳敬璉認為,新提法要求建立的是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僅包括商品市場,也包括要素市場。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經濟體制改革需要從制約中國經濟的領域改起,當前一個主要的制約就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還不夠。比如說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利率和匯率、資源型產品等領域還沒有實現市場化。
中國銀行(行情,問診)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此次決定對要素市場化提的非常明顯,並且首次提出土地問題,確立了集體土地的流轉,包括農村宅基地所有權保護以及轉讓,這是35年以來重大突破。
土地制度改革受到關注,現場提問環節均是圍繞該話題。王一鳴認為,土地一定要流轉起來,現在不少地方因為一戶幾畝地種田積極性不高,出現了撂荒現象。王一鳴提出,土地改革首先要確權辦證,成都、重慶、嘉興很多地方有實踐;其次要建立交易平臺。
“再次還有非常重要的,現在還有很多有不同看法,會不會有影響18億畝紅線?如果有最嚴格的用途管制,農業用地、糧食用地流轉到誰的手上也只能種糧食。”王一鳴認為嚴格的管制再加上先進的衛星技術,可以確保18億畝紅線不會打破。(淑靜 發自北京)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