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中國4萬億外匯儲備正處在"失控"邊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7 08:42


外匯儲備岌岌可危
外匯儲備岌岌可危

中國政府早已明確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此主要控制措施就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使經濟增長由較多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bwchinese財經觀察員吳立認為,2014年第三季度外匯儲備雖保持著高額度的總量,但我國對外金融凈資已經打破了持續4個季度的平穩增長,外匯儲備也出現了兩年來的首次下降。但愿管理層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月末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我國對外金融凈資產17962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達到了38877億美元。

中國成立外匯管理機構20年來,外匯儲備規模增長了78倍。被業內稱為“愚蠢地增長”的外匯儲備,如今可能處於“失控”的邊緣。

當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時,全球一片驚嘆。但很快,觀察家們發現自己過於大驚小怪了:此后中國外匯儲備象脫韁的野馬,不斷更新記錄。從后視鏡里已經看不到追趕者。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3月末曾一度達到3.95萬億美元,占全世界外儲總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還要高出2.85萬億美元。

著名財經學者劉勝軍表示,如果用“失控”來形容中國外匯儲備是非常恰當的:一是規模太大,遠遠超出合理邊界;二是增長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1996 年中國外匯儲備才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當初最樂觀的人恐怕都難以預測到如今的規模。從趨勢來看,除了2011、2012年增速有所放緩之外,增長勢頭一直迅猛。2013年增加了5080億美元,成為中國外匯儲備積累增幅最大的一年。

劉勝軍表示,對於經歷過外匯稀缺年代的中國人而言,外匯儲備一度是國家實力與尊嚴的象征。中國的做法並不獨特,它不過是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現代版本。

重商主義產生於16世紀中葉,盛行於17—18世紀中葉,該名稱最初是由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要使國家變得富強,就應盡量使出口大於進口,因為貿易出超才會導致貴金屬的凈流入。二戰后,大量發展中國家也都采取了“出口導向型戰略”來發展經濟。

但物極必反。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不是幸福,而是一種負擔,在信用貨幣時代更是如此。

劉勝軍表示,衡量外匯儲備的適宜有兩種方法:

衡量方法1:國際收支領域的權威學者特維芬 (r•triffin)提出,一國的外匯儲備與它的貿易進口額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以滿足 5 個月進口需要為標準,滿足2個半月進口需要為最低限。2013中國進口為19504億美元,5個月進口約為7800億美元。以此為標準,2013年的 3.8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超標率達389%。

衡量方法2:儲備/債務比例法,認為外匯儲備量以占全部外債余額的 40%為宜。截至2013年底中國外債余額為8630億美元,對應的外匯儲備標準僅為3452億美元,連2013年底外匯儲備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占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導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外匯儲備過多,帶來的主要問題有三:

第一,央行收匯需要投放人民幣基礎貨幣,這加劇了中國本就嚴重的貨幣超發問題;

我國的外匯儲備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是,我國的外匯儲備是貨幣發行得到的,其真正的原始所有人是儲戶,因為當央行印鈔票的時候,其實是對當時儲戶的儲蓄 資金的一個稀釋。比如老百姓以前的100元,現在可能成了20元,其中80元的價值去哪里了呢,這就是外匯儲備。當然這個說服只是打個比方,但基本原理就 是如此。

因此人民幣最近十多年的發行基本是以美元為抵押的,進來多少美元,印多少人民幣,這是由人民幣和美元之間固定的匯率作為基礎的。

第二,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回報率很低。截至2014年10月,美國國債總額12.8萬億美元,中國持有其中1.252萬億美元的國債,占比9.78%。

盡管中國的對外凈資產高居全球第二位,但 2008-2012年國際收益累計凈虧損超過7000億美元。究其原因,是中國的對外資產回報率大大低於對外債務的成本。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對中國 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回報率高達22%,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的回報率只有3%。

其實外匯儲備的運作,最近幾年政府也做了諸多嘗試:比如,2007年成立中投公司,將一部分外匯儲備用來投資國外公司的股權,以實現保值增值;后來 國開行向央行申請,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將一部分資金貸款給國家開發銀行,由國開行再向國內企業貸款,以進行境外投資,或者直接由國開行貸款給境外的企業。當 然也有部分報導,稱外匯管理局成立基金公司投資於境外特別是美國的股票市場,當然這一直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明確肯定。

從目前來看,央行對外匯儲備的投資是相當謹慎,而且比較安全穩定的。作為主權財富的外匯儲備投資要求的首先是安全性和流動性,其次才是收益性,最後才能談到政府的其他各種戰略目的,這是由外匯儲備的性質所決定的。

第三,安全性隱憂。一旦發生國家間的對峙,美國凍結中國外匯儲備並非不可能。此前,美國就對利比亞等國采取過此類限制。

身為中國最優秀經濟學家之一的央行行長周小川深知此點。早在2011年他就表示,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中國需要的合理水平。

資深財經人士陳思進表示,中國在外匯儲備問題上一吃過虧。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幅下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此外,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作為雷曼兄弟的交易對手,中國外管局執掌的外匯儲備投資 曾蒙受巨大損失。不過,在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仍占據絕大多數。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的估計,美元資產占70%左 右,日元約為10%,歐元英鎊約為20%。

對比西方國家,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北京《國情內參》 期刊首席研究員鞏勝利表示,西方的貨幣是由一個獨立的貨幣管理委員會來管理。像美國和歐盟,都沒有政黨干預或控制貨幣的機制,因為他們沒有權力控制貨幣資 源。“外匯是用人民幣換回來的,那換了以后就擴大人民幣的發行量,把美元堆在那里,其實是嚴重的資源、貨幣、資本極大的一種浪費,現在人民幣的發行量接近 120萬億。”

大量的外匯儲備不僅帶來通貨膨脹,面臨的挑戰還體現在增加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風險,同時加大外匯儲備的經營難度上。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占央行總資產的比重已超過80%,因為與央行資產負債貨幣結構不匹配,帶來了很大匯率風險和成本對沖壓力。

北京師范大學mba導師、經濟專欄作家段紹譯針對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錯誤的決定。因為國際貿易的優點,是每一個國家成為市場,發揮各自的優勢,收支平衡。如果你這個錢不去買東西,等於是一包廢紙,把這個財富白給人了。”

有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可以保證市場的安定。然而,過多的外匯儲備也會加大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如果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本來就已經極為寬鬆的貨幣市場,將因此變得過度寬鬆,從而刺激國內資產市場泡沫膨脹。有很多負面影響。

段紹譯表示,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大多存在美國的銀行里,買了美國的國債,而中國大量民營小企業卻有無處貸款的問題。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5月,中國增持美債77億美元,總額增至1.2709萬億美元。

經濟學家、深圳大學教授國世平教授指出,“我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制度性障礙,原來我國缺少外匯,企業出口創匯,都必須交給國家,企業拿人民幣。我國目前外匯多了,應該改變這一狀況了,讓企業自己留用外匯,藏匯於民。”

對於解決巨額的外匯儲備,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各種建議。鞏勝利指出,“國家對外匯管制 得特別嚴厲,作為第一貨幣的美元,只能單向面流進來,沒有自由進出的機制,所有的美元市場不準流通,都進入銀行體系,它就越堆越多,這樣堆下去,不僅沒有 利潤,也沒有理財的所謂財富增值,甚至中國的老百姓也沒有辦法享受。”

劉勝軍表示,要阻止外匯儲備的瘋狂增長,無非兩種辦法:一是人民幣升值,二是擴大資本賬戶開放。

第一種方法雖有采用,效果卻不佳。人民幣自2005 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由於采取了小步慢走的單邊升值規則,誘發了嚴重的熱錢流入,加劇了外匯儲備上升趨勢。熱錢一邊享受人民幣升值,一邊享受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顯著的利差,可謂難以抵御的誘惑。依靠人民幣升值來減少外匯儲備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人民幣升值空間已經不大。一方面,中國經濟步入痛苦的轉型期,實體經濟困難,過度升值只會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人民幣呈現“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獨特格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目前已經接近均衡水平。盡管貿易賬戶依然保持順差(2013年為2598億美元),但這樣的貿易競爭力是建立在中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低估之上的(尤其是對環境的過度透支),是顯然不可持續的。所以,與其推動人民幣繼續升值,不如還原出口企業在環境污染、 勞動力、資本等方面的真實成本,這樣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劉勝軍表示,與人民幣升值相比,擴大資本賬戶開放可能是降低外匯儲備上升壓力的更好選擇。

第一,鑒於中國國內顯著的資產價格高估(特別是房地產),擴大資本賬戶開放,意味著境內投資者轉向海外市場,資本流出,進而降低 外匯儲備。

第二,與中投的資金運作相比,讓個人和企業自己決定外匯如何使用,顯然是更加具有效率的方式,真正實現“藏匯於民”。

第三,擴大資本賬戶開放, 也有助於減少貨幣超發的壓力,為房地產泡沫降溫。

當然,擴大資本賬戶開放也有風險。資本流出的擴大, 會擠出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這將使中國股市和樓市價格重心下移。鑒於中國樓市與股市當前的脆弱性,擴大資本賬戶的步伐不宜過於激進。

中國要阻止外匯儲備繼續“愚蠢的增長”,不應指望人民幣繼續升值。更好的選擇是加快改革以消除國內的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同時穩步推動資本賬戶擴大開放。

面對不斷增長的巨額外匯儲備,顯然,中國決策者已經意識到風險所在。今年5月份,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表示,“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

中國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指出,“當外匯儲備額達到3.7萬億美元時,外匯儲備超過一定量以后,邊際成本已大於邊際收益,等於你再增加就不合算了。”

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同一場合表示,中國政府早已明確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此主要控制措施就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使經濟增長由較多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

而2014年第三季度外匯儲備雖保持著高額度的總量,但我國對外金融凈資已經打破了持續4個季度的平穩增長,外匯儲備也出現了兩年來的首次下降。但愿管理層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