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德爆反伊斯蘭示威 輿論:恐陷東西德統一以來最大分裂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07 08:20


图片说明

德累斯頓示威者憤怒塞爆街頭。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去年冒起,對歐洲國家帶來重大安全威脅,觸發德國右翼組織「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自去年10月開始,每周一在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發起反伊斯蘭示威,其後演變成全國各地反移民示威,規模更不斷擴大。同時,各城市近日均有人發起反排外示威打對台,氣氛緊張,當局擔心兩大陣營爆發衝突。輿論指出,移民議題或令德國社會對立、撕裂,恐陷東西德統一以來最大分裂危機。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參與PEGIDA反移民示威人數最初只得數百人,但近期大幅增加,前日在德累斯頓有多達1.8萬人示威。不過在西部多個城市,反排外示威人數遠超PEGIDA,首都柏林前日有400名反伊斯蘭示威者遊行,但有5000名反排外民眾在勃蘭登堡門聚集抗議,司法部長馬斯亦在其中。

另外,斯圖加特有5000人向排外主義說不,是右翼示威者的10倍。漢堡及法蘭克福等均有反排外示威,全國估計有多達2.2萬人參與,民眾手持寫上「仇外不人道」、「德國之恥」及「想想你的兒女」等口號的標語牌。警方部署上千警力,以防雙方爆發衝突。

教會、商界及政界均譴責排外行為。在科隆,著名地標科隆大教堂、萊茵河鐵橋、市政廳及其他政府和歷史建築物相繼熄燈,作為對排外示威的無聲抗議。德累斯頓歌劇院亦熄燈抗議。德國外交部在微博twitter發帖,指德國「不歡迎排外動亂」。

總理默克爾日前發表新年賀詞時,呼籲民眾不要跟隨「心存偏見、冷漠及仇恨」的領袖帶領的示威,前日又表示「社會不應容許右翼極端主義、仇外及反猶太主義」。不過,PEGIDA創辦人巴赫曼表示,當初發起運動是因不滿德國的庫爾德族人示威抗議敘利亞內戰,並與薩拉菲派穆斯林發生衝突。PEGIDA成員厄特爾則表示,他們只是對德國收容難民的政策作恰當批評,卻被主流政黨及媒體抹黑為推崇種族及納粹主義,遭「政治壓迫」。

德國難民政策屬全球最寬鬆之列,上周一項民調顯示,近30%德國人認為當地穆斯林人口太多,已對生活造成影響,出現PEGIDA般的示威是有跡可尋。另一項民調訪問1000名民眾,1/8受訪者表示若PEGIDA在住所附近舉行示威,他會參與其中。

 

图片说明
科隆示威者高舉「我愛移民」橫額。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德國基於其納粹歷史,難民庇護政策額外寬鬆,單是去年便接收了20萬名難民,大部分來自中東,人數較前年多出60%,更是2012年的4倍,使德國成為歐盟最大難民接收國,亦是繼美國後最多人尋求庇護的國家。

德國難民政策存在歷史背景,由於二戰後期大量德國難民逃亡,獲許多國家大量接收,故此德國一直執行寬鬆難民政策,並向難民提供救濟,因此被視為「避難者天堂」。德國目前有1,630萬人來自移民家庭,相當於全國1/5人口,其中890萬人已獲得德國公民身份。移民人口中以土耳其及波蘭兩大族裔為主,穆斯林移民則有400萬人,佔整體人口5%,當中98%居於德西。

近年伊拉克及敘利亞戰禍令大量難民湧入歐洲,但歐洲失業率高企及經濟不景,令民眾將不滿投射到移民身上。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右翼政黨一樣,主張收緊移民及庇護政策的「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藉民眾憂慮難民日增令社會難以負荷而迅速崛起。 (接下頁)

[NT:PAGE=$]

香港《明報》綜合外電報導,PEGIDA去年10月誕生,支持者在3個月左右由數百激增至近2萬人,除攙雜新納粹分子、足球流氓,還有擔心失業、前途和經濟地位的人。有德國政治學者稱,PEGIDA不是「明白易懂」的右翼。

PEGIDA領袖否認自己立場極右,並指加諸他們的「納粹分子」、「種族主義者」標籤是誣衊和政治打壓。該組織強調拒絕暴力,禁止集會人士使用新納粹標誌、口號或飲酒。它明確維護「猶太—基督教的西方文化」,反對「激進伊斯蘭主義」和「伊斯蘭法警察」;主張驅逐經濟難民和有犯罪紀錄的申請者,但聲言支持逃離戰火或政治、宗教迫害的難民,並且宣稱擁護政治一體化、性別自決等。

組織大本營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移民人口其實不多。據官方統計,德累斯頓有10萬外國移民,只佔其人口2.5%,穆斯林更只佔0.1%,遠遜於移民比率逾14%的柏林、漢堡等大城市。不過PEGIDA認定官方聯同主流媒體隱瞞數據,誤導公眾。

有評論認為,PEGIDA活躍於德累斯頓有歷史因素。該市受地形山勢所礙,為前東德唯一接收不到西德電視信號的地域,故迄今仍被謔稱「一無所知的幽谷」。這個原稱「易北河畔佛羅倫斯」的地方曾擁有豐厚文化、藝術、建築遺產,但二戰中被美軍戰機夷為平地,不過居民仍以傳統文化為傲。1989年東德共產政權倒台後,當地就成了新納粹活動溫牀,極右國家民主黨亦藉該市選舉躋身州議會。

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衝突暴力研究所所長齊克(Andreas Zick)警告,德國約1/4人口接受右翼民粹思想,中產階層尤其沙文主義,為PEGIDA提供向全國擴散的基礎。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指,德國主流社會雖傾向歡迎移民,但今次大型及持續的反伊斯蘭示威,反映有部分德國人抗拒外來移民。示威最初在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發起,雖然該市只有0.4%人口為穆斯林,但德東地區失業率偏高,當地社會對外來移民亦較不容忍。有分析更認為,示威不只是純粹反伊斯蘭化,而是反映德國東西部在制定社會政策上的鴻溝。

分析認為,示威或源於對穆斯林的恐懼。去年9月,伍珀塔爾市一群邀進穆斯林自封「伊斯蘭教法警察」,禁止人喝酒,或影響德國人對穆斯林的印象。

示威亦可能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從西班牙移居德累斯頓的政治系大學生加西亞指,德國近數十年來只有在1990年代經歷過最大型的一次外來移民潮,當時蘇聯解體後有大量移民湧入德國,其時正值東德在兩德統一後面臨巨變及危機,政府不再提供各種福利、失業率急升,被剝削的階級及勞動者開始將惡劣局面歸咎於移民。此種昔日仇外情緒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又再重現。

柏林自由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豐克表示認同,指出自1990年代以來,德西佔據了大量德東企業及政界的高層職位,現在德東民眾可能覺得自己沒話語權,被分隔於社會及政治發展之外。

反伊斯蘭化運動席捲德國,政府忙於遏制排外情緒,除了政府官員紛紛開腔外,德國國營電視台最近更推出卡通,向兒童灌輸反「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的訊息。

德國電視二台(ZDF)數周前起,在兒童頻道ZDFtivi播放《一起反PEGIDA》,宣揚的訊息包括「大多數德國人不支持PEGIDA言論」及「PEGIDA成員都是不開心、失業或賺錢不多的人,恐移民搶走飯碗」。

卡通內的PEGIDA成員,一看見政客及外國國旗便會憤怒。電視台官網亦提供網站連結,讓觀眾了解有關政治名詞的定義,例如將「右翼」定義為「右翼分子認為人不是生而平等,討厭膚色或宗教不同的人」,文字旁更加插納粹領袖希特勒的照片。

德國官員大多支持移民,財長朔伊布勒指接收移民令世界更開放,提到德國在二戰後靠數以百萬計難民重建國家,現在同樣需要移民,呼籲政客多向民眾解釋移民對德國的好處。

除德國掀起反伊斯蘭示威浪潮外,其他歐洲國家亦有相關激烈言論及行動。荷蘭有網民在facebook(fb)大讚日前瑞典清真寺被縱火的行為,並鼓吹效法,揚言「燒光所有清真寺」,令當地穆斯林不安,清真寺已加強保安。(接下頁)

[NT:PAGE=$]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明報》報導分析,歐洲近年穆斯林人口明顯增加,加上ISIS等極端組織威脅日增,令多國陷入恐伊斯蘭情緒,觸發不少針對穆斯林的極端事件,成區內不穩因素。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2011年發表報告指出,歐洲的穆斯林人口由1990年的2960萬增至2010年的4410萬,到2030年將再增至5820萬,佔整體人口8%,主要是由於大量來自南亞、北非、中東等發展中地區的穆斯林移民湧入。

與此同時,歐洲穆斯林參加聖戰的現象日益引起憂慮。歐盟官員去年9月表示,在敘利亞、伊拉克參加聖戰的歐洲人達3000人,當中約20%至30%已返國,可能成為危險人物。

在恐伊斯蘭情緒籠罩下,瑞典去年發生了十多宗針對清真寺的襲擊,上月底一周內3座清真寺遭縱火。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亦顯示,過去10年荷蘭約40%清真寺曾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包括被畫上種族歧視塗鴉、打破玻璃等。Facebook日前更有專頁鼓勵荷蘭極右政黨支持者效法瑞典的攻擊清真寺行動,燒毁荷蘭所有清真寺,將穆斯林趕出荷蘭。

曾因發表仇視伊斯蘭教言論遭控告的法國作家韋爾貝克(Michel Houellebecq)上周推出小說《屈從》(Submission),描述伊斯蘭政黨在2022年奪取法國總統寶座,令個人及宗教自由受損。輿論斥責他鼓吹恐回思想,他堅稱小說是「對未來的實際想像」。

倫敦大學社會學者法里斯(Sara R. Farris)認為,歐洲反伊斯蘭現象與19世紀反猶浪潮相似。極右政黨在多國選舉中獲勝,說明其渲染恐伊斯蘭情緒的策略奏效,穆斯林成為歐洲人對未來憂慮的代罪羊,唯有加強反種族主義工作才可望避免迫害穆斯林的悲劇發生。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