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香港2041年65歲以上老人佔1/3 當局列5招增人口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公布最新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揭示香港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年屆65歲或以上人口於2041年將增至256萬,佔全港人口達1/3;市民年齡中位數20年後會攀至50歲,至2041年更達51.8歲。面對嚴峻局面,諮詢文件列出5個方針的系列問題,包括提高退休年齡,透過補助津貼提高生育等,徵詢巿民意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強調,人口老化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就業機會和生活水平,但她強調,不應以雙非童解決人口挑戰,亦不會為人口設上限。特首梁振英重申,雙非零配額政策持續。

《星島日報》報導,人口老化問題困擾香港社會多年,現時更有加速加劇跡象。今年2月,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時,預計至2041年香港將有30.2%的人口年屆65歲或以上,而最新人口推算顯示,有關比例已經上升至32%,相等於大約256萬人,即為去年98萬的2.5倍有多,屆時市民年齡中位數將會達到51.8歲,較去年大幅增加9歲;屆時,每1000名勞動人口供養549名長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針對當前困局,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昨日公布題為「集思港益」諮詢文件,針對五項政策方針收集市民意見,身兼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工作人口減少,會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因而影響我們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水平。政府稅基會進一步收窄,公共開支卻會因應人口老化而持續增加。

她表示,雖然坊間時有討論相關議題,但是公眾似乎尚未意識到有關挑戰重大,因此諮詢選擇了「開放式問題」模式,以便市民提出意見。但她同時確立三項原則,包括不設人口上限,不改變單程證制度,同時不以雙非兒童作為解決人口老化的辦法。

面對人口老化,香港生育率又偏低,2012年每名女性生產1.3個嬰兒,遠低於普遍引用的更替水平2.1個。文件提出一系列問題,探討提高生育率的方法,包括直接補助或津貼以鼓勵生育。委員會亦檢視過不同國家地區經驗,其中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生育率則明顯地較高,但兩國用於家庭福利公帑佔其本地生產總值接近4%,稅項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亦近50%,林鄭月娥呼籲,社會應該考慮是否值得投放資源於有關措施,又指由政府及私人公司推出支持婦女就業措施,例如兼職等等,會較提供現金津貼更有效。

特首梁振英晚上由北京返抵香港時表示,社會發展及長遠規劃需要了解人口結構及數目,承認政府過去對問題被動。他又說,雙非零配額政策提出9個月以來一直有效用,零配額措施將會繼續,又說雙非兒童並非解決人口老化的辦法。

香港大學社會及工作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周永新以「失敗」形容整份諮詢文件,批評當局「只見樹木,不見樹林」,「並無探討人口政策的方向及願景,一來就跳入非常枝節的措施,例如現金津貼及人工受孕」,本土研究社亦批評,政府今次是將人口政策與人力政策劃上等號,但是對於如何提升整體社會生活素質等宏觀議題則毫無著墨,令人失望。

關注本土問題人士要求港府收回每日最多150個名額的單程證審批權,但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明言,《基本法》寫明單程證由大陸審批,「不存在特區政府取回審批權的問題」。林鄭月娥並指,在港註冊婚姻中達三成半跨境婚姻,單程證計畫有需要繼續實施。消息人士並指,以單程證來港人士的學歷水平亦持續提升,只要協助他們融入社會,便能就業貢獻香港。(接下頁)

[NT:PAGE=$]

早前有巿民聯署廣告,要求港府收回單程證審批權,但林鄭月娥昨明言,《基本法》列明單程證由大陸審批,不存在港府取回審批權問題。而且,單程證計畫的目的在協助家庭團聚,施加年齡、入息水平等額外審批準則,亦有違計畫原意。反之,她指現時跨境婚姻佔在港註冊婚姻高達35%,單程證計畫有需要繼續實施,且以此來港的人士,日後亦將繼續為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政府消息人士指,以往的跨境婚姻多為「老夫少妻」,產生不少因年齡差異及低學歷引申的問題,不過近年情況有變,不但港男與大陸妻子的年齡差距收窄,港女與大陸男士結婚的比率亦有上升。而且,以單程證來港人士的學歷水平大大提升,消息引數據指,現時26萬綜援家庭中,只有1萬為新來港人士,顯示他們絕大部分都不依賴香港的社會福利。反之,一半以此方式來港人士都經濟活躍,香港要做的只是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和加強培訓等支援,讓他們就業而貢獻香港。

至於雙非兒童,文件指現時的20萬雙非嬰兒,大部分在出生後均返回大陸,約一半會在21歲前返港,亦有部分可能以跨境方式在港就學。長遠而言,他們或會是補足香港萎縮勞動人口的來源之一。不過,林鄭月娥強調,政府不認為雙非兒童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可行方案,反之會帶來各種問題,因他們何時和如何來港都是未知數。她指當局會繼續「零配額」措施,亦認為不適宜以政策協助雙非兒童的家長來港。

除了人口極速老化,勞動力減弱亦是香港另一重大挑戰,政府預計,香港勞動人口2018年開始下降,直至2030年才會止跌,但就不會回升,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提出多項補充勞動力措施,爭議最大的就是輸入外勞,文件點名指建造業、零售業、飲食業及護理服務業正面對短暫及結構性勞工短缺,在集中培訓核心數量本地工人之外,亦應通過輸入勞工彈性地應付額外勞工需求。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應以優化現行輸入勞工機制作起點。

對於政府倡議研究輸入外勞,勞工界反應激烈,其中職工盟及勞聯強烈反對,工聯會則指需要視乎個別工種而定,多個工會不約而同指出,香港多個行業根本並未充分善用如婦女等額外勞動力,促請政府首先改善包括託兒服務等配套;但總商會指部分行業在過去三年有超過一萬個空缺,現在是時候研究有限度輸入外勞。

人口老化除了直接加重社會負擔,亦會削弱勞動力,根據最新估算,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會由2012年的接近60%減至2041年的不足50%,而在未來數年,退休人數亦將多過加入勞動人口人數,預期香港勞動人口2018年達到371萬頂峰後,便會下降至2035年的351萬,然後回復溫和增幅。

政府指出,如果勞動人口2018年後開始下降,除非香港能夠大幅提升生產力,否則將無法維持每年百分之四經濟增長,海外經驗亦顯示,總體儲蓄率及投資亦會隨著人口老化而下降,換言之,勞動力變差將會影響整體社會經濟發展。

政府指,包括建造業、零售、飲食業及護理服務業等,現時均面臨勞工短缺,部分屬短暫性質,部分則是長期結構問題,而相對於如新加坡及澳門等地,本地現時的輸入勞工制度則較嚴謹,長遠可以考慮如何優化。港府消息指,輸入外勞的起點,應是從現有機制手,加以優化,令其更有效。他又舉建造業為例,指現時的勞工短缺屬臨時性質,若培訓本地工人,長遠或會出現失業現象,反而短期輸入外勞,日後工程減少後,不會出現失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強調,政府將會確保本地工人利益不受任何損耗,亦不會妨礙本地工人就業。

職工盟零售、商業及成衣總工會總幹事張麗霞批評,香港多個行業根本並未充分善用勞動力,尤其大批婦女未能加入零售業及飲食業,這與政府並無做好幼兒託管服務有關。勞顧會勞方委員的勞聯財務主任周小松指出,現時青少年失業率仍然高企,政府應該先推措施力谷青少年及婦女加入勞動生力軍。

另一勞顧會勞方委員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指出,倘若僱主已為工種做盡培訓、請人多時仍然未有人受聘,工聯會不會阻隢輸入外勞,但就必須視乎具體工種,不能「籠統」地為整個行業輸入外勞。

商界則有不同意見,其中身兼零售管理協會主席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委員麥瑞指出,香港勞動人口不足,社會應以開放態度面對輸入外勞,並視之為「急事急辦」,而一旦無法輸入外勞,恐怕香港經濟增長亦會受到拖累。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