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好風好雨正當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23 13:48


  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也是當前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然而,城鎮化的內涵、路徑和演變規律是什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有序地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從學界到政界、商界,人們眾說紛紜。

  就在舉國上下熱議城鎮化之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巴曙松、楊獻領撰寫的《城鎮化大轉型的金融視角》一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以中國城鎮化轉型為研究重心,直面城鎮化轉型中必然遭遇的諸多現實問題,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覽全書,可以發現該書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視野廣闊。作者在開篇序言中就指出:“中國的城鎮化是全球城鎮化浪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全書立足於國際視野來談論中國的城鎮化。在作者看來,“中國的這場城鎮化轉型,恰好契合大危機時代全球產業鏈的重新調整、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之間再平衡的宏大主題。”從這一觀點出發,作者在書中不僅專辟一篇“美國觀察——美國城市的發展和轉型”,重點介紹了美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動、產業重構和美國三大都市圈;而且從美、英、德、俄等國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城鎮化中吸取成功經驗,總結失敗教訓,以避免少走彎路。

  例如,在談到經濟增長對於城市的作用時,作者指出:“隨著城市的發展,密度最高的城市是一國之內,甚至世界范圍之內最富有的城市,柏林、倫敦、巴黎、新加坡、維也納等國際性城市每平方公里所創造的GDP超過2億美元。”在談到城市的包容性時,作者不僅指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反映了城市對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的人群的接納程度,也反映了弱勢群體能夠分享城市發展成果的程度”,而且強調這種包容性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的重要性。因為“在那里,農村移民是城市人口增長的關鍵來源,他們如果不能順利融入城市世界,獲得最基本的市民屬性和城市認同感,就很可能淪落為真正意義上的‘無根之人’。”

  又如,在談到城鎮化不僅是人口和土地向非農部門轉換的過程,也是地理空間重塑的過程時,作者指出:“日本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城鎮化的初期,三大城市圈集中了全國45%的人口、55%的工業生產和72%的大學生,直到70年代,隨著后發地區生產率的提高,人口也開始出現從三大城市圈向地方圈的逆向轉移。”由此可見,城市人口的空間分布集中度往往會呈現一個倒U形模式。

  正是由於作者能夠時時站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來看待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把握中國城市化的脈搏,因此就能高屋建瓴,從容不迫,所提出的路徑選擇和對策措施也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見解深刻。全書共有7篇21章,從理論闡釋到實踐總結,從歷史經驗到現實觀察,從海外經驗到中國道路,作者全面、系統地探討了中國城鎮化轉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尤其著重探索了以下三個命題:

  第一,中國未來城鎮化的關鍵在於增長動力的轉型。作者認為,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的城鎮化和經濟增長之間保持了高度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全球化浪潮、市場化改革和貨幣化進程三者疊加驅動帶來的。而從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后的新格局以及中國自身的約束條件看,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驅動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因此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增長動力轉型的本質正是要為城市的經濟增長與繁榮尋找可持續的動力之源。

  作者從結構效率、規模效率和分工效率三個方面,探討了城市化驅動經濟增長的三條渠道,並指出:在城市化的早期階段,結構效率居於主導地位,恰當的政策是促進人口自由流動,使農業勞動力最大限度地轉移至非農產業,以促進生產率的提升;而在城市化的中后期階段,規模效率和分工效率開始居於主導地位,此時恰當的政策應該是在促進人口聚集效應所發揮的規模和和協同作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口密度過高所產生的副作用。

  第二,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核心內容在於人口城鎮化的轉型。作者強調指出:“城市不等於建筑,城市等於人。”人是產業和城市互動融合的核心,有“產”才有“城”,產業是城市的基礎和財富增長的源泉,有競爭力的產業塑造可持續增長的城市;而有“人”才有“產”,不僅人口的持續凈流入是判斷一個城市產業增長潛力的關鍵指標,而且人口素質和人口結構對於城市經濟增長也十分重要,一個擁有更多年輕人才的城市必然更充滿經濟活力。

  第三,中國未來城鎮化的落腳點在於改革。作者指出,“歷史上,正是基於土地用途轉換、人口流動、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改革才使得中國城鎮化能夠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推進,並釋放巨大的改革紅利。站在當前的時點觀察,無論是進一步釋放城市增長的潛力,還是促進人口的城鎮化,改革都將是重要的環節和落腳點,土地改革、戶籍改革和融資體制改革則將成為最為關鍵的三個領域。”作者對這三個領域改革的方向、重點和主要政策措施進行了探討。 [NT:PAGE=$]

  在作者看來,城市的含義可以歸納為六個字,即:增長、包容、綠色。而這六個字也正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精髓所在。作者清醒地指出:“歷史的成功不會自然導致未來的成功。未來十年,決策者試圖將城鎮化作為中國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轉型的一個主線索。在我們看來,關鍵不僅僅在於政府如何規劃、如何推動,而更在於市場力量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可謂力透紙背,一語中的。

  三是視角新穎。作者在探討中國新型城鎮化問題時,善於從多種視角來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的客觀結論。例如,在對比分析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關係時,作者不僅從時間維度對單個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進行縱向觀察,而且從空間維度即跨國層面進行對比分析,並由此得出結論:“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在初期,城鎮化可以通過勞動力的轉移、農業向工商業的轉換實現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但在后期,城鎮化則必須通過人口的集中、城市規模的擴大、產業內部的生產率提升、專業化的分工等渠道才能真正產生增長效應,即順利實現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傳導過程。”

  又如,在探討城鎮化與金融變革的關係時,作者從獨特的金融視角出發,精辟指出:“縱觀全球城市史,可以確定地說,每一個城市的興起、每一次城鎮化轉型的背后都可以觀察到金融系統的影響力。”但“在后工業時代的城市系統中,金融的支援作用已經不體現在對制造業生產活動的支援上,而是體現在對制造業重組與並購的支援上。反過來,一旦城市完成向服務業的轉型,實體經濟的利潤來源、風險分布、融資期限結構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從而也將對金融系統提出新的需求。”

  在探討城鎮化與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關係時,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瓶頸之一即是城市基礎設施融資。而在當前融資和財稅體制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依然存在諸多障礙,如地方缺少可持續的支柱稅種和主體稅源,公共服務責任和財力不匹配、地方債務負擔壓力較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等。作者認為,要解決上述突出矛盾,一方面需要實現投融資主體的轉變、融資來源的轉變和項目選擇的轉變;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融資工具創新、財稅體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從而才有可能為城鎮化的大轉型開辟一條順暢的金融頻道。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中國城鎮化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人們有理由相信,《城鎮化大轉型的金融視角》一書的出版,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浪潮中的及時雨!

  圖書資訊

  書 名:《城鎮化大轉型的金融視角》

  作 者:巴曙松, 楊現領 著

  字 數:35萬字

  開 本:16開

  ISBN :978-7-5615-4773-1

  裝 幀:平裝

  版 次:2013年9月第一版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內容推薦

  展望未來十年,沒有什么能比中國的城市化更能觸動學界、決策者、資本市場的神經,中國和全球早已習慣於把中國的城市化與房子、汽車和家電消費聯系在一起,也已習慣於把中國的城市化與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資浪潮、高速經濟增長劃上等號,基於這種常識性判斷,各界人士依然對未來十年的中國城鎮化寄予厚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大膽斷言“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影響人類的兩件大事。”2013年,中國經濟將站在一個新的政治周期與經濟周期起點上展開新的征程,城市化則必將成為這條道路上最為壯觀的風景,本書將從金融視角,沿著城市化這條主線索,同讀者分享我們對城市化與房地產、城市化與經濟增長、城市化與資本市場等系列主題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行情,問診)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還擔任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並購重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等,並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

  楊現領:經濟學博士,華創證券房地產行業分析師。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