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鉅亨看世界─音響之死

鉅亨網陳律安 2013-10-23 07:25

高檔音響(圖取自stereophile)
高檔音響(圖取自stereophile)

當你搬進宿舍以及新公寓時,第一個打開的箱子應該是放滿音響的那個,得先把音響系統,包括天線、唱盤或CD音響、錄音帶卡槽及喇叭裝好!畢竟,在悠揚樂聲中整理,該是多麼愉悅!

儘管你可能會被各種線路絆倒,或著是光組裝就搞得焦頭爛額,但把音響裝好,彷彿是個神聖儀式,才能開始下一動。

但上述的一切,現年 23 歲的 Daniel Rubio 看完大概會說:「蛤,你在說什麼吧…」

對他來說,把音響設置好就是把筆電與小喇叭擺好,僅此而已。

「我只需要帶我的筆電,而這東西幾乎大家都有。」曾就讀於亞特蘭大 Emory 大學、現就職於當地行銷公司的他說。「其時音質很不錯,能夠搞定聽音樂的任務。」

「這樣就能夠搞定?」這聽起來像是傳統的木質音箱、瓦數及唱片收集量舉白旗投降的時刻。

的確如此,那些傳統音響的好日子已然告終,發燒友、前告示牌專欄作家 Alan Penchansky 這麼說。

「現在的市況,是中階音響市場消失殆盡。發燒市場本來就一直不大,然後一般市場又被 MP3 及藍芽裝置、電腦占據。」他說。

他多希望人們明白自己錯過了什麼。他說,在音響的全盛時期,這簡直與宗教沒有兩樣。「那裡有一種以音樂馬首是瞻的氛圍,這是一種魔術。」

■一堆器材

當然,科技總是不斷演進。畢竟,上次你拿出膠卷底片,然後打開相機背蓋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然而,長久以來,擁有一套音響設備,對於某些特定、或許是年輕的聽眾來說,相當值得驕傲。

《永遠的完美音質(Perfecting Sound Forever)》一書作者 Greg Miner 記得那個擁有音響的過程,包括了各樣零件、一整箱的卡帶或 CD,有的時候甚至是黑膠唱片。

過程的確可能有些苦澀,他承認,畢竟器材很重,然後還有一堆線材要接,對不黯此道的人來說,光是看那些 Line in、Line out、AUX 孔就夠耗好上一大段時間了,等到真的放好需耗費好一番工夫,更別提還要去搬它了。

以生長在夏威夷的 Miner 為例,當他決定要去美國本土的明尼蘇達求學時,就呆呆的望著自己一套音響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我記得我在那煩躁地想該怎麼做,我又不能帶走音響。回頭看那真的是件很耗勞力的事情。」他回憶。

[NT:PAGE=$]

不過,他觀察到音響的歷史發展,跟便利性脫不了關係。就算在 50、60 年代時,音響開始流行時,高傳真音響也能取得,年輕人還是聽著 AM 電台。而聽的音樂種類,也影響到器材。

■音響的墜落

他舉例表示,發燒友喜聽古典、爵士,那些在演奏廳演奏的。一套好音響你甚至能聽到弦共振的聲音,你也能聽到女伶的顫音,彷彿整個樂團就在你的客廳只為你彈奏。

相較之下,年輕人選擇聽的是搖滾樂。「音響的墜落,其實那時就已埋下種子,因為發燒友是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當搖滾樂成氣候時,其實它就是為 AM 電台而生。」

在 70、80 年代,兩造確實相會。搖滾樂及流行樂的錄音技術進步了。與此同時,嬰兒潮的人現在成年,有了穩定收入後開始投資較棒的音響器材。

於是音響店家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雜誌「Rolling Stone」的內頁廣告,總是會有唱盤、卡匣、等化器的廣告。

然後時間的巨輪總是如此轟轟然不留情,有些真的也只是為了方便而已。比方說卡帶的音質其實是比不上黑膠唱片的,但為了攜帶方便,以及能在手提音響及隨身聽上聆聽,也就只能將就將就了。

然而,80年代初期音樂錄影帶(MV)的崛起,也促成了音響系統的墜落。Penchansky 認為,視覺攫取了你的焦點,什麼「聲歷其境」變得不再重要,變成一堆繁複的影響配合著音樂從那弱弱的電視小喇叭中傳出。

別搞錯了,Penchansky 對於 HD 電視以及 7.1 聲道系統沒什麼意見,但也認為這些產品在音質上是有所妥協的。[NT:PAGE=$]

■音樂新未來

但科技也是不停的在進步。新的材料加上音訊處理的進步,讓體積小又不貴的器材之音質也有所改善,消費電子巨擘VOXX International 董事長暨執行長 Patrick Lavelle 表示。

人們也不是不想聽好音樂了,只不過似乎只想靠著一付好耳機就能辦到。至少對於 Rubio 來說,事情就是這樣。

「你只需要一付好耳機,然後 iPod 就能搞定了。」他說。

Miner 並不質疑這樣的決定。他說。「現在幹嘛這麼麻煩呢,如果能把所有音樂都放到你的口袋,那麼為何不這麼做?」(文:陳律安)

文章標籤

音響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