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宇宙萬物質量起源 上帝粒子雙雄大翻身 奪諾貝爾物理獎
鉅亨網新聞中心
彼得.希格斯是無神論者,不愛「上帝」之稱。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弗朗索瓦.恩勒特大學選錯科,棄工程轉讀物理。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希格斯和比利時物理學家恩勒特,因推斷出希格斯玻色子而奪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報去年大熱倒灶之仇。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它可以幫助解釋為何其它粒子會有質量,有助了解宇宙起源。兩人對獲獎都表示非常高興。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科學家一直都想了解物質的質量從何而來,以及為何一些物質如光線不含質量。81歲的恩勒特(Francois Englert)在1964年與同僚布魯特(Robert Brout)刊登文章,提出了標準粒子模型理論,84歲的希格斯(Peter Higgs)同年預言一種能吸引其他粒子、進而產生質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
他指出,這種神秘粒子賦予萬物質量、令各式粒子能夠凝聚起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理論」,才得以自圓其說。如果沒有希格斯玻色子,人類及宇宙中其他所有相連的原子都不會存在,因此這項發現被譽為上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
數以百計科學家近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器(LHC)中,一心一意尋找這種「上帝粒子」。於去年7月4日,科學家最終發現一個「類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他們當時謹慎地表示,相信那就是上帝粒子。該發現橫掃當年多個「重大科學發現」排行榜,甚至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基礎物理學突破之一」。
諾獎委員會在其官網公布的頒獎詞中表示,這兩名學者「理論上發現的一種機制,有助我們了解亞原子粒子的質量起源,近期也因發現科學家預言的這種基本粒子,而證實這項理論」。
希格斯對獲獎喜不自勝,感謝瑞典皇家科學院對研究的肯定,並感謝家人、朋友和同事支持。愛丁堡大學校長奧謝(Timothy O"Shea)表示,校方為希格斯獲獎感高興,並向他的研究成就致敬。恩勒特則表示,對得獎感到高興,但同時為當年與他一起發表報告、但於2011年去世的布魯特未能一起獲獎感到遺憾。
致力驗證「上帝粒子」理論的CERN在獎項公布後爆出如雷掌聲,並大開香檳慶祝。中心總監霍伊爾(Rolf Heuer)稱,這是粒子物理學界的重大日子,獲獎是重大成就。有中心研究員稱,雖然得獎的只是兩名科學家,但與此同時獎項亦是對千計在物理學界耕耘者的一次肯定。
物理學獎得主的公布時間比原定時間延後了1個小時,瑞典諾貝爾獎基金會沒有說明原因,只在網站上發布訊息說:「(瑞典皇家)科學院還在開會。」
美國科研多年來領先全球,就算是探索「上帝粒子」之上,也一馬當先,惟後來美國政策改變,腰斬撥款,結果讓歐洲大獲全勝。今屆醫學獎3名得主對美國近年大減研究經費撥款表示憂慮,恐怕這會令研究人員急於求成,眼實用型研究,長遠降低突破性和新世代基礎科學研究的出頭機會。
美國自1930年代由愛因斯坦開始吸納了大批歐洲科學家,使美國物理學鶴立雞群,先後發明原子彈、穿梭機和電腦等。在探索「上帝粒子」之上,美國也一馬當先,由能源部領軍,傾逾780億港元、1700名科學家,建構了全球最強大的費米Tevatron對撞機從事研究。(接下頁)
[NT:PAGE=$]
不過,由於實惠並非顯著,當局於1993年便腰斬撥款,2011年更關閉了美國最強大的6公里長加速撞擊器。相反,歐洲20個國家合組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歷時近20年、花逾700億港元的27公里粒子撞擊機(LHC),雖於2008年才啟用,卻備受重視,成為全球最優越粒子物理學重地,吸引得各地相關科學家都寧捨在美國的科研,務求到CERN工作。如今當地除聘了約3000名員工,還有80個國家6500位科學家、工程師參與實驗。
耶魯大學校長等專家均曾表示,美國的科研缺乏公帤投資,包括培育數學、科學後進,有損國際競爭力。美國從事粒子撞擊機實驗的物理學者巴特(Pushpa Bhat)稱:「我們送了人上月球,我們有做得到的心態。我們卻只定位於阿二,這很不美國。」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奎格(Chris Quigg)早有建構87公里長,比CERN威力要大3倍的超導超級對撞機藍本,惜沒有人投資。
另一方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是全球最大科研經費來源,資助全美逾2500大學及機構的逾30萬科研人員,本屆醫學獎3名得主亦是受惠者。但在美國聯邦政府3月開始的「分段削支」(sequestration)要求下,NIH本年度需削減5%預算,相當於15.5億美元(約121億港元)。
最新出爐3名醫學獎得主對NIH日漸重視「轉化科學」(translational science),而忽略「基礎科學」(basic science)的現象感到憂慮。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謝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表示,很多年輕同事為爭取NIH經費,都自覺要做一些醫學相關的轉化研究。另一得獎者、史丹福大學的聚德霍夫(Thomas C. S dhof)說,美國民眾認為花大錢就要有實際成果,但「我認為,我們沒有東西要『轉化』破解,因為我們連精神分裂和自閉症這類腦病也不甚了解。」
1964年7月,希格斯被一篇與其觀點完全不同的文章啟發,兩周後開始撰寫兩篇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論文,它們後來成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礎。諷刺的是,他的論文被設在法國CERN的《歐洲物理學快報》編輯退回,經修改後才獲美國《物理評論通訊》採用。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比利時科學家恩勒特同年亦提出類似理論。
希格斯去年被問到「上帝粒子」名稱的來由時解釋,多年前有人在撰寫相關文章時,因覺得這種粒子太難找到, 便開玩笑地將其稱為「Goddamn particle」(該死粒子),後來有編輯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就將其改成「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中的「Higgs」代表英國科學家希格斯,而「Boson」則是以印度已故物理學家博斯(Bose)命名。博斯1894年出生,1924年向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寄出一紙論文,結果引導物理學界發現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現象。這篇論文提及兩種基本次原子粒子,其一就是以博斯命名的「玻色子」。玻色子早希格斯的研究幾十年出現,因此不少人說博斯是「上帝粒子之父」。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彼得‧希格斯1929年5月29日出生於英國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目前任職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因其重要性而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名稱的一部分便是源自希格斯。但「上帝粒子」這外號令身為無神論者的希格斯相當不悅,然而他大部分時間仍是個溫和、低調的紳士。
希格斯早於1960年代已發表論文,斷言物質的質量來自一種未被發現的亞原子粒子,50年後其理論終獲證實,也獲諾貝爾獎肯定,相信他將與著名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及普朗克等齊名。 (接下頁)
[NT:PAGE=$]
雖然在物理學範疇成就卓越,但其日常生活卻有點「與時代脫節」,他不但沒有手機,家中也沒有電視和互聯網服務。據報他上周在家附近跌倒,近日正避世休養,令傳媒更難找到這位新晉諾獎得主。
希格斯在倫敦國王學院取得博士學位,1996年退休前一直在愛丁堡大學任教,多年來桃李滿門,不少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科學家都曾是其學生。
弗朗索瓦.恩勒特1932年11月6日出生於比利時埃特爾貝克,目前擔任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
戴眼鏡、留著落腮鬍的恩勒特是「上帝粒子」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提起1964年與布魯構思理論的過程時,仍難掩興奮:「我們突然明白這理論是完美無瑕的,至少從邏輯上來說是這樣。」雖自稱對物理學「上癮」,但他進入大學時卻選修工程系。他坦言當時「揀錯科」,入學後才發現喜歡研究事物規律,而非如何應用。他於是在畢業後攻讀物理學碩士及博士。
1959年,他接到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布魯的邀請,前往美國研究學術問題;布魯數年後獲得比利時公民身份,於是移師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與恩勒特聯手鑽研「上帝粒子」。代表「上帝粒子」課題的「BEH」理論便是以布魯、恩勒特及希格斯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命名。
恩勒特與希格斯早在2004年已曾同獲另一物理學殊榮「沃爾夫獎」,前者今年7月獲比利時國王封為男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