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末端落地配困境:電商寒冬致無利可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9-10 11:22
吳斯丹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自從電商遭遇資本寒冬以來,處在物流末端的落地配(是一項為客戶提供同城或省內貨物的轉運與配送的入宅配送服務)行業也跟陷入了困境。
“上游電商一直沒掙錢,就將成本向下游傳導,不斷降價,壓縮落地配的利潤。”成都立即送物流有限公司(下稱“成都立即送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楊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種情況在2012年達到了極致。2012年,是整個電商行業受到資本市場冷落的一年,同時也是電商行業洗牌的一年,各大電商企業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
落地配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嚴峻,也使得價格戰成了最有利的武器。北、上、廣、深等一城市的落地配最低價格已殺到3元/單。目前,整個落地配行業的毛利率已跌至5%,除掉網絡鋪設、油費、稅收等成本,落地配几乎無錢可掙。
“沒辦法,落地配行業只做進港業務,過於被動,上游電商給多少就做多少,不給就沒得做。”楊華,一些落地配公司可能都很難挨過今年。
與其坐等死,一部分落地配企業開始探索業務突破,拓寬盈利點,比如冷鏈配送、攬件、F2C(廠家到個人)等等。也有一些資本實力雄厚的公司願意守住落地配的陣地,乘機擴張。顯然,落地配行業已經進入洗牌階段。
利潤被蠶食
作為物流供應鏈的末端,落地配行業注定了要經歷“任人宰割”的階段。
一直以來,落地配行業的主營業務只有進港業務,即包裹從外地到本地,再由本地的落地配公司完成配送。“進港業務非常被動,只能由上遊客戶決定單量和定價。”楊華表示,電商一旦壓價,進港業務的利潤就會進一步壓縮。楊華所在的成都立即送公司在去年就大受影響,“2012年,公司營業額為2500萬元,利潤只有100萬元,光一個客戶的降價就讓我們損失了270萬元。”
不過,這在落地配行業中還算不錯的。今年以來,很多落地配公司不得不接受三四元的配送價格,而成都立即送公司每單價格至少6元。楊華解釋,四川區域大,大部分是偏遠山區,且單量分散,因此每單配送成本更高。目前,該公司的毛利率為8%~10%,這相當於落地配行業在黃金時期的凈利率水平。
業內人士透露,最好的時候,一個區域公司一年能賺300多萬元。按照一年營業額3000萬元計算,那時的凈利率至少有10%。
微特派快遞有限公司(下稱“微特派”)執行總裁賈明告訴記者:“之前落地配經歷了兩次黃金期,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專門為電視購物配送;第二次是在2005年之后,專門為網購做配送,並在2009~2011年達到一個黃金期。”
“落地配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寒冬,因為上游電商遭遇資本寒冬,將資本壓力部分轉移給了落地配。”賈明表示,目前落地配行業的平均毛利率不到5%。
以微特派為例,該公司目前每單配送均價約7元,毛利率還不到3%。賈明透露,由於微特派覆蓋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等五個區域,規模較大,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每月虧損幾十萬元。
“很多公司都在虧損。那些毛利達8%~10%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競爭不大,單量也不大,電商企業沒法壓價。只要一個省有兩三家落地配公司,壓價就非常厲害。”賈明,目前除了雲貴地區、西藏、青海、新疆、內蒙、東北等地的競爭相對小一點,其他區域競爭都非常激烈,東部沿海城市更甚。
而落地配發展到今天,各個公司的業務類型和服務質量都沒有太大差別。正因同質化競爭激烈,只能通過壓價來競爭,但價格戰之后行業哀鴻遍野。
“我們今年的營業額預計會大幅增長,但利潤就不好了,今年又有幾家客戶要壓價或減少單量。這個行業已經被逼得沒有利潤了。”雖然公司業績在行業中還算不錯,楊華依然憂心忡忡。
成本水漲船高
一邊是不斷被蠶食的利潤,一邊卻是不斷上漲的成本,將落地配公司置於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的尷尬境地。
事實上,落地配公司做“最后一公里”配送是很燒錢的,包括站點的設立、車輛和配送員儲備、油費等各項成本。一位中西部地區的落地配公司負責人孫維(化名)告訴記者,由於運營成本過高,落地配企業的規模越大,虧損越大。
“像湖北神農架,一周可能只有一兩個包裹,幾百公里,如果直營的話,需要通過自己的班車運送,一兩個單的運費才幾十塊,成本卻要幾百塊。”賈明表示,為了控制成本,大部分落地配公司會通過轉包的方式來做鄉鎮的配送。
相對而言,成都立即送公司的網絡鋪設成本較小,因為它前身是成都商報發行投遞公司物流業務部,背靠成都商報成熟而龐大的發行體系。
“我們的站點、車輛、配送人員都是報社發行體系原本就有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成本投入。”楊華告訴記者,成都立即送公司的員工只有100多人,主要做運營、分撥、客服、財務等,配送交給成都商報發行體系,該發行體系有3100多個配送員。據趕集網發布的數據,全國快遞員平均工資為3577元/月,相比今年2月上漲約500元。
目前,自建物流體系的民營企業是落地配行業主流,全國陸續也有報社發行體系轉做落地配,包括成都立即送公司、北京小紅帽快遞、西安報業紅馬甲發行配送網絡有限公司等。
不過,即便報社發行體系能節省網絡鋪設的成本,卻依然要面臨稅負加重可能帶來的虧損問題。
今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在全國範圍內推開,落地配公司的稅收由原來的3.5%上升至11%。楊華預計公司今年需要多交100多萬元的稅費,他覺得這對落地配是致命打擊。
不僅如此,落地配公司長期存在資金被擠占、賬期長、回籠慢的問題。由於行業的特殊性,落地配公司與客戶合作一般都要繳納保證金。“多的上百萬元,少的也有幾十萬元。一年下來,一個落地配公司光是交保證金就得幾百萬元。”賈明,這部分保證金的唯一作用就是信用擔保,不生任何價值。另外,落地配公司的運費結算周期較長,一般會有50天的賬期。一些客戶甚至要“買包”,即落地配公司必須在提貨當天把貨款打給客戶,然后自己再通過隨后的配送將貨款回收。例如,落地配公司提貨1000票,每票價值1000元,必須當天把100萬元打給客戶,這相當於提前墊付。但是這些包裹需要之后幾天才能送完,貨款也需要幾天才能回籠。
“唯品會就是預付款模式,它是我們的重點客戶,需要占用公司流動資金200萬~300萬元。”孫維向記者透露。
而目前大部分落地配公司都是民營企業,企業資金都是自有資金,很少有其他資本支撐。一旦資金鏈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極有可能導致公司倒閉。孫維,行業內就發生過上遊客戶倒閉導致落地配公司連保證金都收不回的情況。
出路何在?
“扛不住也得扛,至於能扛到什麼時候,誰都不清楚。”賈明,很多落地配公司都在苦苦支撐,同時也在求變。
就像楊華的那樣,國家強調經濟區域發展,經濟區域發展會帶動物流區域發展。“落地配的發展不用質疑,但盈利點過於單一,要更多元化一些。”
賈明認為,落地配謀變無非是從兩方面開展。一是從內部進行挖掘,在穩定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二是尋求業務突破,哪兒有配送的藍海,就爭取往哪兒開拓。
“主要是開拓高價值、有門檻的配送領域,比如冷鏈。”賈明,冷鏈配送10個點的毛利相對常規品配送的毛利更高一些。微特派已在北京和上海實現了全境冷鏈配送,這也是該公司今年的核心突破工作。
另一家公司負責人王樺(化名)則表示,他的公司將重點向F2C轉型,廠家的商品直接通過配送渠道賣給消費者,縮減了經銷、批發等中間環節,落地配公司可從中獲取多個盈利點,如商品差價、倉儲費、轉運費、送貨上門費等。王樺認為F2C將成為一種趨勢,他的公司去年F2C營業額已達600萬元,在總營業額的占比超過了20%。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種“偏離主業”的做法,“這相當於向上游發展,把配送網絡變成了直銷平台。”
微特派則非常堅持“配送”的角色。賈明堅信,整個中國電商的發展和零售市場的變革,一定需要優秀的配送公司提供服務。這家在2011年才成立的行業新秀,正打全國配送網絡的算盤。
“像我們這種小公司,要麼轉型,要麼被併購,或者就自然地完成使命。”孫維則比較悲觀,這也是大部分同仁的聲音。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利用小公司的靈活度去適應市場需求,在物流大圈中不斷尋找機會。
行業抱團的跡象也開始出現。目前落地配行業內已有“織網”的倡議,即將各個區域落地配公司聯合起來,形成一張佈局全國的網。但由於各個公司的資本結構、業務結構不一樣,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在已經到了行業洗牌階段。”賈明認為,由於行業競爭激烈,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會被淘汰出局;一些企業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掙錢出路也會自動出局。通過淘汰和進化,會誕生一些服務好、成本管理能力強的落地配公司,能為甲方提供好的服務和合理的價格,形成良性格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