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再爆料:英監聽G20峰會_tech
鉅亨網新聞中心
英國《衛報》16日公開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提供的多項機密檔案顯示,2009年在倫敦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上,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監聽多個政府代表團通話並獲取他們的電郵信息。
檔案顯示,美國情報人員在此次會議上監聽了俄羅斯時任總統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打往莫斯科的一通衛星電話。
手段多樣
《衛報》報導,政府通信總部在那次峰會上採取多種手段監聽來訪代表團。
按最新公開的英國情報機構檔案,情報人員在會場附近的網絡咖啡屋電腦中安裝攔截程序和鍵盤記錄軟件,監控代表團使用這些電腦。同時,多個代表團成員的手機遭到入侵以便搜集電子郵件和通話信息。
政府通信總部在峰會期間組織45名網絡工程師晝夜分析電話往來記錄。已經證實遭監聽的人員包括土耳其財政部長及其黨內其他15名成員。
在一份標有“最高機密”字樣的幻燈片檔案中,政府通信總部說,類似監聽手段在多個國際會議中使用,通過搜集目標電子郵箱密碼,能夠“趕在目標之前或與目標同時讀電子郵件”。
除政府通信總部外,其他英國情報機構也參與監聽活動並“提取鍵盤使用信息,意味即便會議結束,仍能繼續獲取情報”。
《衛報》將矛頭指向時任首相戈登·布朗領導的英國政府,稱情報機構的監聽活動由高層授意,所搜集情報,包括來訪代表團的簡報都提供給英國各部門大臣傳。
監聽首腦
斯諾登提供給《衛報》的另一份美國國家安全局檔案顯示,美方設於英國北約克郡哈羅蓋特市門威斯希爾空軍基地的情報分支機構在2009年的20國集團峰會上監聽梅德韋傑夫與國內的衛星通話。
這份檔案名為“俄羅斯領導層在倫敦20國集團峰會上通信以協助梅德韋傑夫總統——由門威斯希爾站監聽”。
根據這份檔案,梅德韋傑夫2009年4月1日抵達倫敦當天就遭到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情報人員通過監聽發現,俄方“領導層信號傳輸方式有所改變”,與梅德韋傑夫溝通使用了發往俄羅斯駐倫敦大使館的信號。
《衛報》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這次監聽的時間是梅德韋傑夫與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舉行會談后數小時。兩人在會談中剛剛就建立互信達成共識。
美國國家安全局在門威斯希爾空軍基地擁有數百名分析師,在那次20國集團峰會上通過聯絡辦公室與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互動。
英國政府定於當地時間本月17日舉行八國集團首腦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奧巴馬在會議期間將舉行雙邊會晤。不少分析師認為,這份機密檔案選在這一時點曝光,令雙方會晤遭遇尷尬。
危及聲譽
機密檔案顯示,英國情報機構不僅監聽來訪倫敦的代表團,還打算在2009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舉行的英聯邦首腦會議上監聽他國代表團,以便英方掌握“先手”。
《衛報》援引一份斯諾登提供的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共同分享的檔案報導,英國情報機構制定一份方案,要求情報人員通過監聽,“在(時任)首相布朗與南非總統雅各布·祖馬會談前提供南非對津巴布韋看法的情報”。
這份檔案同時提到英國另一情報機構秘密情報局,稱這一機構也被要求參與英聯邦首腦會議的情報搜集工作。
不過,沒有證據顯示這份檔案提到的方案是否得到實施或英國政府高層是否知曉這份檔案存在。
英國情報機構此次曝光的多次監聽行動都是在前首相布朗任內。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布朗通過雙邊和多邊努力積極應對,贏得國際聲望。不過,《衛報》分析,情報機構曝出監聽行動將危及布朗和英國政府的聲譽。
宿亮 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國際觀察
“稜鏡門”會否成為翻版“水門”?
由於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僱員、美國國家安全局(簡稱NSA)的美籍技術承包人愛德華·斯諾登的泄密,NSA和聯邦調查局(簡稱FBI)一項代號為“稜鏡”的密電子監聽計劃在6月浮出水面。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稜鏡”經過美國國會授權,並置於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其目的是防範恐怖襲擊。但是隨“稜鏡門”醜聞的白熱化,美國民權組織已手起訴聯邦政府,奧巴馬政府陷入“信任危機”的漩渦中。在鋪天蓋地的輿論審視下,一場“竊聽風暴”席捲而來。
“水門”干擾大選后果嚴重“稜鏡”主要針對外國人
“稜鏡”計劃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監聽。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NSA在計劃中可以獲得的數據包括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絡細節。
事件曝光后,一些輿論把“稜鏡門”與著名的“水門事件”相提並論,共和黨人則試圖將奧巴馬比作“水門事件”中的尼克鬆。在軍事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法博士朱江明看來,“稜鏡門”和“水門事件”區別很大。
“尼克鬆當年並不是簡單的竊聽行為,而是竊聽競選對手,干擾美國大選結果。對這種行為,美國國內法和國內政治都不允許,后果很嚴重。‘稜鏡’沒違反國內政治原則,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外國人。由於美國法律不禁止情報機關監聽國外通訊,而對國內通訊進行監聽則需要法院簽發許可,然而是否獲得許可這點很難被證實,‘稜鏡’就顯得‘安全’。”朱江明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監管存在“灰色地帶”國安局權力一直很大
在“稜鏡”醜聞曝光后,奧巴馬回應稱,“稜鏡”經過美國國會授權,並置於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其目的是防範恐怖襲擊。NSA局長亞歷山大和FBI局長穆勒日前先后在國會作證,為政府監控行為辯護。穆勒聲稱,如果2001年就監控民通話,“9·11恐怖襲擊”就不會發生。
據朱江明介紹,NSA曾有個代號“尖塔”的行動,把民權領袖列為監控目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建立了外國情報監視法庭。奧巴馬在2012年12月30日簽署了一項法案,同意將小布什時代開始實施的外國情報監聽法案延長5年。這項法案允許美國情報機構在未獲授權的情況下,實施對外國人的監聽。除了外國人,這項法案也允許對那些與境外特定外國人有聯繫的美國人進行情報偵查。
即使有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還是存在“灰色地帶”。朱江明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兩個分別身處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恐怖分子通過Gmail郵箱通信,郵件會經過谷歌伺服器,而伺服器在美國境內。對於這種情況,無法界定監控的到底是國內信息還是國外信息。
朱江明告訴記者,NSA的權力一直很大。尤其是195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36號法案,規定“不得援引本法及任何法律條文來要求透露國家安全局的編製和職能,透露該局的任何活動情況或者透露該局僱員情況及數量”。根據這條法律,NSA甚至可以否認自己的存在。有了外國情報監視法庭后,NSA反而受到了些許約束。但美國的監控體系仍是全球最龐大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電子通訊工具普及后,NSA的偵查範圍就以幾何倍數增長了。
“稜鏡門”或不了了之最終或讓少數政客擔責
“臉譜”公司15日發表聲明稱,2012年下半年“臉譜”收到了來自美國政府部門的9000至10000次對用戶數據的請求,涉及1.8萬至1.9萬個用戶賬戶。“臉譜”法律顧問在聲明中特彆強調,“屢次當場拒這類要求,或請政府大幅縮小他們的要求”。
目前谷歌、微軟等被捲入“稜鏡門”的公司相繼發表聲明,呼籲美國政府採取更透明態度披露安全機構要求企業提供相關數據的情況,以證明企業的清白。“美國這些網絡公司就算不給NSA‘開后門’,也很有可能被后者‘黑’進去,直接獲取他們伺服器上信息。”朱江明說。
在朱江明看來,“稜鏡門”很有可能最終不了了之。極有可能的是美國通過完善立法,明確情報監視法庭對互聯網信息的管轄,或者是另外成立互聯網監控法庭。
“雖然說‘稜鏡’項目可能違反了國際電信公約,妨礙自由通信的權利,但鑒於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沒法深究到底,最后或許會讓一兩個政客承擔責任,畢竟涉及到泄密者是誰雇佣的問題。”朱江明分析。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楊春
▲聲音
中方否認斯諾登為中國“間諜”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應就監控計劃向國際社會作出必要解釋。
有記者問,德國、日本等國已要求美方就監控計劃作出解釋,中方是否也向美方提出同樣要求?
華春瑩說,美方應重視國際社會和各國民對此問題的關切和要求,給國際社會一個必要的解釋。
另有記者問,美方個別人士稱斯諾登可能與中方有合作,是中國的“間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表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新華
梁振英:按事實及香港法律處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7日表示,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及關注斯諾登事件,會按事實、香港法律及程序處理。梁振英表示,政府了解市民關注網絡安全問題,特區政府會就本港網絡被入侵的報導,了解及跟進。至於行動方面,不能作任何披露。新華
奧巴馬:未侵犯公民隱私
美國白宮辦公廳主任丹尼斯·麥克多諾16日說,總統貝拉克·奧巴馬認為近期曝光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活動沒有侵犯美國民個人隱私。
麥克多諾當天參加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節目《面向全國》時說,不知道“稜鏡”泄密者、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藏身何處。就奧巴馬是否覺得政府侵犯了美國民隱私,麥克多諾回答:“不,他不這麼認為。”新華
▲揭秘
“稜鏡”項目:
耗資20億美元 可存全人類資料
在美國猶他州南部的鹽湖城,是美國國家安全局新址,美國最昂貴的秘密之一也隱藏在這裏。據美國《星島日報》16日報導,在這個占地約10萬平方米的建築群裡,安放“稜鏡”項目的主伺服器。這裏的計算機能夠儲存至少50億千兆位元組的數據,相當於未來100年整個人類的電子信息,單是冷卻伺服器消耗的能源每年就要耗資4000萬美元,而整個“稜鏡”項目耗資約20億美元。不管資料是從歐洲流向亞洲、太平洋地區或者南美洲,都會經過美國,被美國的伺服器監控到。鐘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