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港企轉戰緬甸系列4/1─跑馬圈地 台日韓星早已捷足先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11 14:41


「緬甸,緬甸,商機無限!」這句話成為鍾國斌最近的口頭禪。身為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製衣同業協進會會長,鍾國斌5月下旬率領香港紡織及製衣考察團50多人赴緬甸考察投資環境。連日舟車勞頓、每天10多個小時的奔波,協會終於找到2000英畝私人土地投資建廠,計劃6月底簽約。記者隨團採訪時發現,除珠三角港企外,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甚至在越南投資的港企也蜂擁到此。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企業則早已捷足先登,在緬甸跑馬圈地佔據優越地理位置。毫無疑問,緬甸已成為亞洲製造業企業的投資熱土。

據香港《文匯報》「系列專題—港企轉戰緬甸」報導,緬甸人口近6000萬,經濟落後,製造業薄弱,惟總統吳登盛2011年上台後,矢志全面改革開放,近幾年來新政不斷,而其外商投資法的頒布令大量外資躍躍欲試。看準機遇,香港多個商會組織企業家到緬甸考察。5月中下旬,鍾國斌率領的50多港商再度赴緬,成員包括製衣、紡織,塑膠包裝、箱包、針織設備和貿易商等企業家。然而,他們剛抵達仰光,就大失所望,原來仰光城郊土地早被各國企業搶光。


原來,緬甸的低成本效應早已吸引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和大陸等國家和地區的大量廠商到此跑馬圈地。去年,日本便組織600家企業赴緬甸考察;日、韓兩國也由政府出面,與當地政府洽商土地,兩國企業在緬甸政府支持下拿到大片租金優惠的土地;新加坡、台灣和香港等地企業也不甘落後,近年密集到緬甸投資,導致緬甸的工業用地被各方激烈地爭搶。鍾國斌說,正是看到在緬甸投資競爭激烈,去年在香港貿發局組織下,以協會名義抱團拿地,「這遠比單打獨鬥的風險小」。

在仰光碰壁之後,考察團決定奔赴仰光附近的勃古省(Bago)勃古區。誰知考察團抵達勃古區,當地政府領導兩手一攤表示無可奈何:「這裡的地也沒了!」原來近兩年來,韓國企業拿600英畝(約3600市畝),日產汽車拿800英畝,大陸公司拿200英畝,政府手裡只有5英畝至6英畝。看著一行人失望的表情,該區領導建議,緬甸富豪擁有大片私人土地,建議他們與私人商討租地設廠。

記者注意到,就在鍾國斌一行即將離開之際,香港玩具協會組織一批會員剛抵達勃古區商討租地設廠事宜。由此可見,不僅各國企業,甚至連香港各大廠商、協會之間也看重緬甸。

無奈之下,鍾國斌與數十位港商坐車風塵僕僕地前往考察一個私人土地。面對一大片山坡和水塘,鍾國斌認為雖然不是最好的建廠選擇,但也只好姑且一試。當晚,他率領10多位港商與該土地的負責人商談,經過反覆談判和全力爭取,最後獲得2000英畝土地的承諾,至少保證供應500英畝,按照70年租借時限,每英畝租金為40萬美元。

獲得初步協議後,鍾國斌即與製衣和紡織業同行共同商議具體購置土地面積、投資金額等事宜。他透露,每家港商平均投資1000萬元至3000萬港元,有望於6月底與緬方達成初步投資租地協議。「一年後實施三通一平,接著建設廠房,之後投入生產。」他彷彿看到一片片廠房拔地而起,也點燃他新的希望。

此次緬甸考察中,有7、8位年齡在60、70歲的港商。5月下旬正值緬甸旱季末期,天氣炎熱,他們頂著酷熱,忙個不停在戶外實地考察。「不希望自己創下的基業又毀在自己手上。」有港商歎息,為保住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不得不背井離鄉到東南亞尋找發展空間。 (接下頁)

[NT:PAGE=$]

在仰光近郊D2服裝廠實地考察時,正午陽光令人眼睛都睜不開。當聽到土地租金、建廠房費用時,團員們都認為費用過高,而且存在距離仰光較遠、物流成本高等問題。為找到更合適的投資地,大家不辭辛苦,臨時聯繫下個考察點—仰光附近的勃古區,一塊富豪的私人土地。

天公不作美,剛才還是驕陽似火,忽然下起大雨,團員們打起傘來到一片荒地,站在泥水裡聽著當地華人介紹。「運輸方不方便?」「水電供應怎麼解決?」每個港商你一言我一語,待所有問題解答完畢,大家的衣服也已經被雨淋透。

然而,投資建廠是極為複雜的工程,人工、土地低成本也並非萬能良藥。為慎重起見,港商們利用考察機會,大量接觸當地製衣企業,考察當地華人製衣廠—D2服裝廠和緬甸本地人開的3D製衣廠。

兩個工廠設施都很簡陋,會客廳都沒有空調,考察團50多人中,有人拿紙巾擦汗,有的用紙作扇扇風,更多人顧不上擦汗,踴躍提問「工資多少」、「生產效率高不高」、「電力供應穩定嗎」等。港商劉先生問得更仔細:「工人一天可以生產多少件襯衫?」負責人回答說,「一天一個工人生產20件」,這一數字是珠三角製衣廠的七成,有港商表示失望,也有港商表示,對當地員工多加培訓,效率可以改善,甚至追上珠三角水平。

此次香港紡織及製衣緬甸考察團的50多名成員中,有全家出動,也有父子、叔侄上陣,有的是老闆帶外國高管來考察。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為家業傳承而拚搏。

身為香港製衣同業協進會副會長,簡曼麗是次全家出動。之前曾來緬甸考察,她選擇參加A團,主要參與考察租地設廠情況。她的丈夫和女兒則在B團,重點考察投資環境和製衣廠運作等,掌握全面情況。「番禺不但成本高而且關鍵是請不到工人,緬甸投資環境不錯,本地人工作態度好,待人和善,並且勞動人充足。」簡曼麗初步打算在緬甸分期投資3000萬元建休閒服裝生產基地。女兒甘小姐告訴記者,如果公司在緬甸設廠,個人願意留在緬甸管理,兩、三個月回港一次。

考察團有一對「父子兵」:72歲的劉先生與他30出頭的兒子。老先生說,帶兒子過來主要是讓他了解當地環境,感受堅持創業和拚搏的氣氛,許多6、70歲的行家都還在打拚,年輕人自然不能鬆懈,「我不能放棄一生打拚的製衣事業。」兒子小劉先生則表示,目前公司在東莞賺錢很難,只要有利潤、有發展,在哪裡工作都不是問題。

另一位港商林先生則帶著他的侄子一起前來考察。他說兒子從事金融投資,不願意從事服裝製造業,所以寄望侄子接班,未來掌管緬甸的業務。

來自江門70多歲港商劉先生非常不捨得離開故土到異鄉創業。「我真的很不想離開祖國啊!即便在江門鶴山,我從香港坐車也就三個小時到了,而來緬甸要從香港往機場和坐飛機,而且語言不通。」 即使有百般不情願,無奈內地盈利空間收窄,他只好帶著公司的英國高管到緬甸,希望盡快在這裡尋覓到企業的生存空間。

珠三角港商一直為轉戰東南亞出現的產業配套問題而發愁,尤其是緬甸近年才開放,上下游產業配套問題更是嚴重。不過,面對「走出去」勢頭日盛,不少港商為保生意,最終只能跟著客戶出走設廠,實行配套產業集體轉移。 (接下頁)

[NT:PAGE=$]

轉戰緬甸的珠三角港企中,除製衣業外,還有紡織業,塑膠包裝、箱包、針織設備和貿易商等一同轉向緬甸。此次考察團中,來自箱包、塑膠包裝、貿易商等多個行業企業代表約佔二成半。在東莞設立柏林布業的周柏熙告訴記者,由於成本上漲厲害和人民幣升值,公司去年純利僅3%至4%,今年還可能出現虧損。此次香港製衣企業赴緬甸考察設廠,許多企業均是他的客戶,他們只能跟著客戶走才有生意,形成上下游合作關係,才能實現合作共羸。

從事塑膠和彩印包裝的何廣健,通過朋友介紹也加入此次考察團,以往他都是單獨往返緬甸考察。他告訴記者,想與製衣業抱團,可以租到價格更優惠的土地,並剛好可以給製衣企業提供服裝的塑膠和彩盒包裝,形成配套關係。

另一位在香港從事服裝貿易的何先生告訴記者,公司負責一家德國企業中國採購業務,但近幾年來,內地成本高企和人民幣升值,採購服裝的成本越來越高。為節省成本,不得不將三成至四成訂單轉至東南亞,「我的客戶此次來緬甸考察設廠,未來我也會將訂單轉向緬甸。」

緬甸土地爭搶一覽(粗略統計)

仰光附近:日本迪洛瓦經濟特區開發面積3.6萬畝

勃古省勃古區:

韓國企業600英畝(3600畝)

日產汽車800英畝(4800畝)

大陸公司200英畝(1200畝)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