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分析〉安倍經濟學 終極目標是修憲 經濟政策只是手段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03 15:55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短暫拜相後,去年捲土重來,並以一招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令舉世另眼相看。但熟悉安倍的人都知道,他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修改日本和平憲法,所謂「安倍經濟學」,只是他為達目標、爭取選民支持的必要手段,最初甚至不存在於競選政綱之中。日人接受安倍的經濟政績,又是否接受他的修憲主張?從民調來看,不然。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安倍多名政治盟友受訪時均指,被視為安倍去年參選重點的安倍經濟學,其實只是湊合自各方的建議,在選戰尾聲才加入政綱中。安倍智囊之一、經濟學家高橋洋一稱,安倍2006年初拜相時,把修憲放在首位,忽略選民對經濟的訴求,今次他汲取教訓,明白「要先搞好經濟,才可打開修憲之門」。


資深自民黨員山本幸三在前年「311」大地震後,提出日本央行應買債資助災區重建,被視為安倍經濟學寬鬆貨幣政策的雛形。前內閣官房長官鹽崎恭久等安倍親信,最初都強烈反對方案,認為會損害央行獨立性,令日本淪為國際笑柄。但安倍應邀加入山本的研究小組,並在小組其他專家如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濱田宏一薰陶下,開始接受方案。

去年3月,安倍對大膽貨幣政策的態度變得更開放,以回應商界支持者壓低日匯的要求。兩個月後,他在商界領袖前嚴厲批評央行要為長期通縮負責,與會人士事後坦言:「想不到安倍會談貨幣基礎和通縮。」安倍其後將通脹目標3%等各種經濟方針納入政綱,最終拼湊成安倍經濟學。

不少安倍親信都承認,修憲等右翼主張是安倍施政最終目標,經濟政策等只是附庸,其私人秘書萩生田光一就明言:「安倍希望完成他未完成的工作——擺脫戰後體制。但他現在沒必要急於求成。」不過從近日安倍政府圍繞修憲的種種舉動來看,他似乎已無意掩飾修憲意圖。

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昨表示,將把修憲列為參院競選政綱焦點,更宣稱「自民黨是為修憲而成立的政黨」。拜量化寬鬆對市場的刺激所賜,安倍民望於4月一度升至罕見的74%,下月參議院選舉似已勝券在握。

共同社最新民調顯示,雖然65%受訪者表示對安倍政府的經濟增長策略抱有期待,但同時有51.6%反對修改憲法第96條以放寬修憲條件,反映安倍期望以經濟換修憲的策略成效未如理想。

魔鬼不只在文字細節裡,也在數字中。《文匯報》「筆走波瀾」作者林嘉朗指出,安倍晉三早前公開接收並展示一件96號棒球衣,知情人心領神會,這與決定修憲投票門檻的憲法第96條相同。問有什麼特別含意?安倍只笑稱,「因為我是日本第九十六任首相」。輕描淡寫背後,這名右翼首相正把日本引向另一次自我放逐的不歸路。 (接下頁)

[NT:PAGE=$]

經過19世紀美國炮艦轟開鎖國大門,以及戰後麥克阿瑟的「改造」,日本自此迷失自我,百多年來在亞洲和歐美之間徘徊,折射其深層次的身份認同危機。一塊孤島何所屬、何所依?從亞入歐,發展至當代脫亞入美,日本一直取西方之長,補亞洲之短。時移世易,歐洲今非昔比,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短期難以動搖,但債務問題令它元氣漸失,所謂「重返亞太」只是全球戰略萎縮的修辭罷了。

日本右翼勢力心中最大的結,在於麥克阿瑟將軍當年制訂的和平憲法。在這緊箍咒下,日本就算經濟成就多麼矚目,也難以轉化為政治影響力,「不正常國家」的自卑感揮之不去。他們以為只有再軍事化,脫離美國保護傘,才可獲得正常國家地位。

為達到該目標,安倍借助改善經濟撈取民望資本,作為修憲賭注。同時,在未脫離通縮泥淖、國債堆積如山之際,向緬甸、印度、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展開銀彈攻勢,恍如繼美國之外另一版本的「重返亞洲」。這正好反映日本的困境︰曾不想成為亞洲一員,但又亟需爭取政治影響力,故無法真正脫離亞洲,只能用資金討好鄰國。日本真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推翻戰後體制,必惹來美國和亞洲反對;維持現狀,則無法尋回主權國身份。這是日本難以擺脫之咒,亦是它二戰暴行的惡果。安倍力爭修憲如同綁架日本,放逐至全世界神憎鬼厭的境地,還可寄於誰的籬下?他的對手不只是國內外反對聲音,還有麥克阿瑟的幽靈,可惜歷史不會站在安倍那邊。

Japan Focus網站消息指出,從否定二戰侵略史到「國有化」釣魚島,日本近年挑釁不斷,且有升級之勢,令人憂慮日本民族主義重燃軍國主義。曾寫書探討日本裕仁天皇戰爭責任、並因此贏得普立茲獎的歷史學教授比克斯指出,日本繼續死抱新民族主義(Neonationalism)和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經濟政策,只會跌入無底深淵,永不翻身。

比克斯指出,日本在美日同盟影子下漸漸被美國影響,打起新自由主義旗號,圖以「安倍經濟學」提振經濟便是例子之一。安倍在日本農戶和白領階層大力反對下,依然堅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以及無視民間反對聲音重啟核電站,均反映他堅定奉行反民粹主義,打著以自由之名的獨裁政治。

比克斯稱,安倍2月訪美遭美方冷待,令他希望藉美日同盟要脅中國的妄想落空,反映美國不會容許日本單方面挑釁,更無意就釣島與中國開戰。對安倍而言,在釣島問題企硬、調整國策和增強軍力是迫使中國正視日本地位的手段,促使日本近年右傾。

安倍在上任前後多次提及修改和平憲法意圖,適逢中日關係緊張和朝鮮威脅加劇,外界擔憂日本民族情緒或令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比克斯指出,令日本對美國言聽計從的《美日安保條約》正逐漸摧毀日本民主體制,掀起民間對政府修憲擁軍的支持聲音。

比克斯談到日本近年有不同黨派政客提出設立「國家緊急權」,允許政府緊急時實施超越憲法範圍的政策,警告此舉較修憲更危險。他指出,安倍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正把日本與緊急權愈拉愈近,若日本繼續死抱這個方向,恐怕只會進一步被孤立,跌入無底深淵。(接下頁)

[NT:PAGE=$]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指,安倍現時政策「一切圍繞7月參議院選舉」,又指安倍經濟學雖能短期提振經濟,卻無助解決缺乏創新等長期頑疾。他預計執政自民黨會以簡單多數勝出參院選舉,意味安倍有機會在未來4年推行修憲、行使集體自衛權、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等刺激中國的極右主張,形容中日關係在可預見未來是「謹慎悲觀」,指「安倍若不下台,兩國關係難現轉機」。

梁雲祥解釋,相較政治、外交等宏觀理念,日人更關心政府能否改善生活質素。匯率貶值雖能短期拉動日本出口,提升安倍內閣支持度,卻無助根本改善創新環境。他指安倍欲藉經濟牌鞏固自民黨執政地位,換取更長任期,推行他的強硬政治理念,但基於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及雙方實力對比,兩國不會爆發全面衝突。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 安倍晉三近期動作多多,分析普遍認為若執政自民黨能勝出7月參議院選舉,他更可在內政外交隻手遮天。安倍急於在各方面重振日本聲威,但其貨幣政策帶來「以鄰為壑」的憂慮,意圖改寫歷史又不斷得罪中韓,令日本前途蒙上陰影。

安倍不理黨內反對,更不惜冒犯日本米農等傳統支持者,堅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這除了出於經濟及貿易考量,一定程度上也與地緣政治有關:透過加入一個不包括中國的龐大經濟集團,日本將可取得中方不具備的經濟優勢。

安倍經濟學「三管齊下」雖帶動出口、推升消費者信心及支出,但存在一定風險。日元貶值過快令進口物價上升,可能抵銷出口改善的好處,最近日股急挫,亦反映安倍政策變幻莫測。

安倍希望修憲讓自衛隊變成「自衛軍」,又爭取行使集體自衛權,意味他不但希望日本在經濟上重登高峰,亦希望日本成為「完整」的國家,擺脫戰後的不堪。可是,安倍鼓吹的愛國主義及民族精神卻帶著致命缺點:意圖改寫歷史。

迴避戰時日軍在中韓的暴行、閣員拜鬼及不肯正視慰安婦問題等,均反映日本無意正視歷史。結果不但中韓震怒,美國亦提高警覺,擔心日本躲在《日美安保條約》的擋箭牌後挑釁中國,為中美關係增添不穩定因素。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