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集團首接1.6萬箱級訂單 破韓國壟斷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日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集團)所屬的上海江南長興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長興重工),宣佈與中船(香港)航運租賃公司正式簽訂了3艘1.6萬TEU(標準集裝箱)世界第七代集裝箱船的建造合同宣佈生效。資料顯示,這是中國造船企業首次承接1.6萬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打破了韓國船廠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標誌著中國船舶工業跨入了世界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的先進行列。
昨日(8月11日),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會長張廣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說中國船企能夠在超大型集裝箱船製造與韓國造船企業競爭還為時過早,最多只是剛剛起步的探索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自馬士基、中海集運與阿拉伯航運1.8萬TEU集裝箱船下單之後,再次有大船訂單生效,意味著集運船舶大型化趨勢凸顯,集運行業「軍備競賽」再次升級。
記者瞭解到,該船的訂造者為中船(香港)航運租賃公司系中船集團於2012年6月在香港註冊的公司,主要從事船舶租賃、海上運輸、船舶買賣、船舶管理等業務。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3艘1.6萬TEU集裝箱船訂單應該是有某航運企業與中船(香港)航運租賃公司簽訂了融資租賃協議,中船的租賃公司自然會把船舶交給自己集團下的船廠建造。
儘管中船方面沒有公佈這3艘大船使用方的身份,但這一造船訂單再次印證集運市場大船化的趨勢,各有實力的船東紛紛加入「軍備競賽」行列。
2011年2月和6月,馬士基航運兩次與韓國大宇造船簽訂總共20艘全球規模最大的1.8萬TEU型船舶。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全球最大班輪公司的逼迫效應逐漸顯現。尤其是今年4月底,中海集運與阿拉伯航運紛紛宣佈訂造5艘1.84萬TEU型船,將這場「軍備競賽」推向高潮。日前國內首接3艘1.6萬TEU大船訂單表明這場競賽更加激烈。
張廣欽表示,超大型集裝箱船舶對設計、材料、建造以及運輸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儘管在單箱成本以及環保方面有著重要的優勢,但隨著船容納的標箱越多、船體越大所帶來的各種風險也越大。
上海航運交易所相關人士對表示,超大型集裝箱船舶還受制於水深、航道以及港口等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只能投放於亞歐航線,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恐怕就要到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