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貝佐斯給《華盛頓郵報》帶來希望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語:8月7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登題為《貝佐斯給<華盛頓郵報>帶來創新希望》(Bezos Brings Promise of Innovation to Washington Post)的評論文章稱,由於科技行業在報業未來的發展中扮演了越發重要的角色,因此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買下《華盛頓郵報》后,將為該報帶來創新希望,併其提供研發資金,幫助這家百年老報重獲新生。
以下為文章全文:
眼長期價值
,這在報業可是一條大新聞。不過,還不到24小時,外界對這筆2.5億美元交易的態度就發生了逆轉,最初的震驚和揶揄逐漸讓位於認可,甚至流露出一絲羡慕與嫉妒。
很多人不禁會問,身為億萬富豪兼亞馬遜CEO的貝佐斯,究竟從這家135年的老報身上看到了什麼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從貝佐斯以往的作風來看,別指望能很快得到答案,也別指望《華盛頓郵報》能在短期內翻身——該公司的營收和發行量數年來始終在經歷滑坡。雖然外界經常會用“顛覆者”和“創新者”這樣的詞彙來描述貝佐斯在亞馬遜的歷程,但他也已經向外界證明了自己對長期價值的看重,不惜違背華爾街對利潤的重視,孤注一擲地投資於公司的長期增長。
現在,他已經成了《華盛頓郵報》的“私有老闆”,所以,它顯然不必再擔心利潤問題,而是會努力推動改革,破除導致報業裹足不前的種種弊端,一如他十年前在圖書行業發起的那場改革。
雖然貝佐斯拒接了採訪要求,但事實上,他已經在發給員工的信中透露,他感覺“需要創造,因此必須要嘗試”。他還承諾:“《華盛頓郵報》今后幾年顯然要改變。”
但真正令人關注的是,他將展開哪些“嘗試”?
“貝佐斯不需要《華盛頓郵報》明天就為他賺錢,甚至5年內都不用,”西雅圖房地網站Redfin創始人兼CEO格林·凱爾曼(Glenn Kelman)說,“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眼光可以放得十分長遠。”
努力收效甚微
最近幾年,或大或小的報紙都在努力通過網絡創收,以彌補印刷媒介的發行和廣告收入下滑。例如,《華盛頓郵報》就在新聞品上展開了一些嘗試,包括為Facebook開發了社交讀器,並推出了一款名叫Trove的推薦引擎。
[NT:PAGE=$]其他新聞機構也嘗試過各種戰略,但都收效甚微。新聞集團開發的iPad專屬新聞應用《The Daily》上線不到兩年就關閉了。《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針對數字讀者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收費策略。《衛報》2011年啟動了美國業務,以探索數字化采編模式。
這些公司都開發了移動應用,而且對有望實現廣告營收增長的網絡視頻展開了大舉投資,但卻沒有一家報紙能找到完全取代不斷滑坡的印刷廣告的方法。《紐約客》和《Vogue》等傳統雜誌也都開始向數字化轉型,並且對外出售往期內容。
他們還在通過亞馬遜探索新的創收模式,尤其是借助Kindle Singles短篇電子書服務。亞馬遜最大的影響,還在於通過Kindle移動設備顛覆了報業的發展模式。
貝佐斯說,《華盛頓郵報》將獨立於亞馬遜運營,但他無疑還是會將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應用到報紙領域。
“他把電子書帶進了現實,這很了不起。”移動新聞創業公司Circa聯合創始人麥特·嘉裡甘(Matt Galligan)說,“類似的轉變很有可能在《華盛頓郵報》身上重演。”
引入全新思維
雖然貝佐斯在公開信中坦承,他沒有任何報業工作經驗。但恰恰是這種“外行”的形象,令很多人感到振奮。
“《華盛頓郵報》賣給了傑夫·貝佐斯?如果能跟他合作,我真想回去接做新聞。”阿德裡安·霍洛瓦迪(Adrian Holovaty)聽到這條收購消息后在Twitter上如是說。
6年前,霍洛瓦迪曾經擔任《華盛頓郵報》“社論創新編輯”,但2007年卻黯然離職。作為著名網站框架Django的聯合創始人,他認為貝佐斯將帶來“新鮮而沒有負擔的思維”。
沒有負擔和充裕的資金,意味足夠的創新空間。或許貝佐斯會將無障礙支付、電子商務整合、推薦引擎、數據分析或移動讀等科技行業的理念應用到這一領域。
年輕女性歡迎的時尚電子商務網站Wanelo創始人兼CEO蒂娜·瓦沙夫斯卡亞(Deena Varshavskaya)認為,對於任何一家想在網上賣東西的企業來說,無論是賣襯衫還是賣新聞,關鍵都是要“創造相關性”。
這或許正是貝佐斯的眼點,他將利用自己在數據分析領域的專長尋找吸引年輕讀者的方式。另外,貝佐斯充裕的資金在為該報吸引開發者、工程師、設計師等人才時,也遲早會派上用場。通過招募新的人才,便可顯著改變這家公司的面貌和運作方式。
[NT:PAGE=$]努力重獲新生
貝佐斯所在的科技行業顯然已經提供了全新的新聞消費方式。Flipboard、Digg、Pocket和Feedly等創業公司早就在嘗試和打造各種各樣的渠道,幫助用戶通過網頁或移動設備讀和消費信息,包括新聞聚合器、推薦器和方便日后讀的書籤服務。
曾在2004至2008年擔任《華盛頓郵報》網絡版執行編輯的詹姆斯·布拉迪(James Brady)表示,為了保持傳統價值,老牌新聞機構在打造和嘗試數字業務時始終進展不暢。
“我們都在新聞上下很大力氣,但如果你要應對營收下滑,而且仍要努力出版日報類品,那就沒有多少資金可以投入到研發中。”他說,“我們本應如此,但當時卻在努力保護日報這種核心品。”
換句話說,新的老闆有望給《華盛頓郵報》帶來生機,在科技的指引下獲得重生。
凱爾曼表示,新想法的不斷湧現以及雅虎、谷歌、Facebook、Twitter等網站的廣泛觸角,都表明科技對《華盛頓郵報》和其他報紙未來的發展有重大意義。一個科技大亨同時身兼報業大亨不應該令人震驚。
“以前,硅谷只負責建設平台,讓其他人來創作內容。”凱爾曼說,“但現在的情況正在改變。界限早已模糊,而此事只是在這一過程中又向前邁出了一步而已。”(鼎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