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曾摸底毒大米產地重金屬污染 多年未出結果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劉功武 發自長沙
5月21日,廣東省食安辦通報,經該省質監、工商等部門聯合抽檢,共查出湖南、江西及廣東多地所產大米鎘超標。其中湖南最多,涉及株洲、郴州、常德、益陽等多個地市,10多家大米品牌。比5月18日廣州市相關部門公佈的湖南衡陽與株洲大米鎘超標事件涉及面更廣。
湖南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幾年前農業部曾指導湖南農業部門對全省的重金屬污染等情況進行全面的摸底,計劃用3年的時間完成,但至今結果尚未出來,所以相關數據還不能透露。
2004年,中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以及湖南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站的多位研究人員,對湖南全省進行了調查和監測,並共同撰寫了《湖南鎘鉛等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湖南省14個市州中排放鎘、鉛污染物最多的是株洲、衡陽、郴州與湘潭,此四地排放量佔全省總排放量的76%。最近連續兩次被廣東相關部門所檢測出的鎘超標大米企業就多分佈於株洲、郴州與衡陽,這與上述報告所述相吻合。
5月21日,該報告的作者之一黃新對記者表示,自從上述報告出爐之後,她已沒有再研究相關課題。
黃新稱,他們的研究報告是針對10年前湖南鎘、鉛污染狀況的監測,不能說明現在就更為嚴重了。
為什麼湖南大米中鎘會屢次被檢出超標,是水系的污染還是另有原因?黃新認為,一直以來湖南地區土壤中所含的鎘等重金屬就比較多,這就是湖南大米鎘超標主要原因之一。而工業的發展導致水系的污染只能說是加重了鎘污染。
上述報告為10年前湖南重金屬污染的監測與調查結果,目前湖南省重金屬的污染狀況如何呢?記者獲悉,幾年前農業部指導湖南農業部門對全省的重金屬污染等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摸底,但至今尚未公佈結果。
上述管理站負責人表示,治理湖南鎘等重金屬污染,除了環保部門加強對企業排污等「點源」污染的治理之外,還應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面源」污染是指沒有固定排放點的污染,比如廣大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垃圾等的排放。
不過,農村地域廣,村莊分佈較散,「面源」污染的治理很難形成規模化,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上述負責人說,「因為無利可圖,企業一般都不願意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