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狙擊戰:部分銀行停開銅貿信用證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梅俊彥 發自深圳
銅貿企業通過虛假貿易套利的行為,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隨著國際銅價近期連續下跌,市場開始擔心銅貿企業步鋼貿企業的後塵。
昨日(5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已有部分銀行對銅貿易企業暫停開具信用證。
某國有大行對公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外貿企業主要通過「內保外貸」來套利,內地銀行和香港銀行分享中間收入,「擾亂了經濟秩序,給人民幣帶來衝擊」。
銅貿商信用證收緊/
自2月4日走到8346美元/噸、380美分/磅高位後,倫敦銅和美精銅連就開始下跌。4月18日~23日,美精銅連在306美分/磅的低點徘徊,比前期高點大跌近20%。
隨後銅價有所回升,但一些銀行仍擔心銅貿企業的資金斷鏈。華東一家城商行行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該行已停止銅融資的信用證業務。
北方一家城商行地方支行行長也表示,「鋼貿出風險後,我們對金屬貿易的把關會更嚴格。近期對銅的信貸支持會有所收緊,不過不是針對所有企業,國有或其他一些有抵押物的企業,我們會放心一些。」
國內一家貿易企業人士表示,銀行開信用證的「漏洞」很多,進口銅還在保稅區時,就會有很多買家和賣家,3個月內可周轉多次,進出口貿易數據也被刷高。
記者瞭解到,與鋼貿企業不同,銅貿企業較少出現重複抵押換貸款的現象。但信用證帶槓桿,如果通過「內保外貸」進行匯差或利差的套利,銀行就有風險。此外,銅貿企業還可在信用證到期前把庫存賣掉,把這筆資金用於短期投資,資金鏈的風險隨之放大。
「不僅是銅,其他商品也有這樣的情況,這才是最近有關部門採取相關措施的主要原因。」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熱錢專家黎友煥對記者表示。[NT:PAGE=$]
套利產業鏈揭底/
深圳銀監局在4月24日下發的《關於對保稅區企業相關進出口貿易融資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稱,一季度深圳進出口貿易出現異常增長,主因是在福田和沙頭角兩個保稅區,部分出口企業利用深港匯差、利差套利。
昨日,某國有大行對公業務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貿企業主要是通過「內保外貸」來套利。
「以前我做『內保外貸』時,內地美元存款利率是4%,香港美元貸款利率是3%。假設企業進口100萬美元貨物,通過『內保外貸』,先把100萬美元交給深圳分行,深圳分行開具保函,讓香港分行把100萬美元支付給香港出口商。香港分行同意深圳分行1年後才還款,於是內地客戶就可賺1萬美元無風險利差。」上述人士說。
這位人士說,在這1萬美元的利差中,外貿企業會拿走70%~80%,剩下的由深圳分行和香港分行平分。而且,「也不一定要同一家銀行操作,如果有外資行願給2.9%的貸款利率,我們也可以合作。」
據介紹,黃金和珠寶更易套利。「珠寶附加值高,企業先進口未加工的,套一次利差,稍作加工後再以更高價格出口,其實香港、內地的企業都是一個老闆,順利的話一週可周轉兩次,」上述人士指出,「這擾亂了經濟秩序,給人民幣帶來衝擊。」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