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TRF風險升 金管會:規模已近腰斬,損失可控範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08 08:19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人民幣持續走貶,也使得人民幣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違約風險升溫,中華信用評等公司就警告,台灣許多銀行業者面臨的交易相對人信用風險已經升高。不過,金管會表示,在嚴控之下,本國銀行銷售TRF名目本金已從103年5月的1600億元降至去(104)年底的820億元,目前本國銀行面臨的損失,在可控制範圍。
中華信評指出,銀行業者承辦的人民幣TRF商品是一種人民幣匯率衍生性商品,銷售對象主要為國內與離岸的企業客戶,而美元兌人民幣匯價自去年8月以來已貶值約6.5%的態勢,已引發部分買家發生TRF違約的情況,最終有可能導致銀行的信用損失增加。
受到人民幣TRF商品評價虧損擴大的影響,台灣許多銀行業者面臨的交易相對人信用風險已經升高。不過,中華信評認為,大部分受評銀行業者本身的經常性獲利來源,足以協助其吸收這些虧損,因此這些業者的資本水準應不致面臨直接的壓力。
此外,中華信評認為,本身對TRF商品曝險較高的銀行業者,應該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即已採取了更為主動積極的因應措施來減緩人民幣貶值可能造成的整體衝擊,這些措施包括密切監控TRF的保證金水準、要求買方提供額外擔保品、與企業客戶重新簽訂還款協議、以及購買人民幣衍生性商品提供下檔風險保護等。另外,中華信評也觀察到金管會在去年要求銀行業者建立更為嚴格的規定標準,以進一步瞭解其新客戶的風險偏好,進而降低銀行業者曝險程度的做法。
金管會銀行局詹庭禎也指出,從本國銀行銷售TRF規模,也就是名目本金來看,金管會在去年4月緊急介入,祭出多項措施嚴控TRF,已使TRF銷售規模從103年5月的1600億元降至去年底的820億元,幾乎是腰斬。若加計同屬複雜高風險商品的DKO(歐式觸及出場遠期合約)後,去年底時TRF加上DKO的規模為1100億元,也較8月的1300億元縮減。
雖然人民幣7日匯率約6.68,與6日沒有太大差異,但因TRF商品是在103年年初所銷售的,當時契約價格主要設定在6.3元,且超過5成TRF商品將在今年1、2月到期。因此,詹庭禎表示,在正常狀況下,承作人民幣TRF等匯率選擇權的客戶都會有損失,但損失應該還在客戶以及銀行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只有少數到處下注的客戶是例外。
雖然目前TRF較有問題的是前年4月以前銷售出去的舊契約,不過,詹庭禎說,經過統計,所有TRF商品當中,有50%屬於舊契約,等到今年2月之後,舊契約到期,相關銀行壓力就會降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