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利率市場化——日本篇:循序漸進很關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201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國家及地區的利率市場化完成后遇到了哪些問題和風險?這都將會給中國不斷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中國金融資訊網人民幣頻道將為您呈現美國、日本、中國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日本利率市場化時期正值70年代中期,當時內外交困的局面與中國目前極其類似。研究日本利率市場化及其經驗教訓,對中國利率市場化意義重大。
1977年至1994年,日本用17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思路為先國債,后其他品種;先銀行同業,后銀行與客戶;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
一、改革歷程
1947年賦予大藏省和日本銀行利率決定權。
經濟增速放緩,改革開始:
1975年廢除日本銀行對貸款利率的指導性限制;
1977年國債交易利率和發行利率的自由化;
1978年銀行間拆借利率和票據買賣利率自由化;
1979年引入CDs(50000萬日元以上);
1985-1993年引入大小額貨幣市場存單,后又取消對應利率管制。同時取消大額和較小額定期存款利率管制。並引入自由、浮動率的儲蓄存款;
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二、改革效果
利率走勢:1975年后走勢基本平穩,並有下降趨勢。
正面效果:利率彈性增加;債券市場得到發展;促進金融全面自由化。
負面效果:宏觀經濟波動加劇;銀行經營風險加大,道德風險助長“泡沫經濟”。
三、借鑒經驗:五步走戰略
1、國債交易利率和發行利率的自由化
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允許國債的自由上市流通。第二年開始了以招標方式來發行中期國債。這樣,國債的發行和交易便首先從中期國債開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豐富短期資金市場交易品種
在1978年4月,日本銀行允許銀行拆借利率彈性化,6月又允許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利率自由化。這樣,銀行間市場利率的自由化首先實現了。
3、交易品種小額化,將自由利率從大額交易導入小額交易
實現徹底利率自由化要將自由的貨幣市場與普通存款市場之間實現對接。日本政府通過逐漸降低市場化的交易品種的交易單位,逐步擴大范圍,實現管制向自由化的過渡。如逐級降低CD(大額可轉讓存單)的發行單位,減少大額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額。
4、貨款利率自由化,借存款利率改革紅利,同步進行
1989年1月,三菱銀行引進一種短期優惠貸款利率,改變了先前在官定利率基礎上加一個小幅利差決定貸款利率的做法,而改為在籌取資金的基礎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貸款利率的做法。
籌資的基礎利率是在銀行四種資金來源基礎上加權平均而得,這四種資金來源是:(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可轉讓存款;(4)銀行間市場拆借資金。由於后兩種是自由市場利率資金,所以,貸款資金利率已部分實現自由化。隨著后兩部分資金在總籌資中比重的增加,貸款利率的自由化程度也相應提高。
5、法律形式確認
1991年7月,日本銀行停止"視窗指導"的實施。
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10月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10月,利率完全自由化,至此日本利率自由化劃上了一個較完滿的句號。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轉載和引用此文時務必保留此電頭,注明“來源於:中國金融資訊網”並請署上作者姓名。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